五彩彰施:中国古代植物染色文献专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染料植物的种类

我国古代利用的染料植物种类非常多,依植物学分类,这些染料植物有草本和木本之分,木本如柘木、黄檗、槐树等;草本如蓝草、红花、紫草等,故植物染色被统称为草木染。不过汉儒郑玄注《论语》时,也曾将其分别称之为草染和木染两类,谓:“绀、,木染,不可为衣饰,红、紫,草染,不可为䙝服。”[注]无论是木染,还是草染,均是或以花叶、或以茎实、或以根皮。

因古代染料植物种类之繁多,兼之染料植物分布之广袤,故形成了不同地域应用的染料植物种类、结构以及染色文化区域体系的差异。有学者以东周秦汉魏晋时期为背景,依据相近时代的资料,将古代中国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划分为三大独立区和三大交界区,共六大区域,即华北独立区、岭南独立区、西域独立区、陕甘边区交界区、长江中下游交界区、巴蜀滇交界区,并从染料分布、染色工艺和区域交流三个方面予以了论证。认为各个区域既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又特别明显地受到来自相邻区域的影响,而且在魏唐之后的中国染色文化体系虽有发展,但已无大变。其中,华北独立区:以华北平原为主体,东至海滨,南到淮河,北及长城,西面包括泾渭平原。利用的染料植物有茜草、黄栌、天名精、荩草、紫草、麻栎、棠叶、栀子、地黄、槐花等。采用的染色工艺以直接染和媒染为主。岭南独立区:南岭与福建南平的连接线以南,西至云贵高原前。利用的主要染红植物为苏木、都捻子;主要染蓝植物为槐蓝;主要染黄植物为姜黄;主要染黑植物为五倍子、薯莨。染色工艺的特点是:用槐蓝进行制靛和靛青还原染色工艺;直接染色法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少量的媒染工艺中,工艺多为后媒法。媒染剂多取之于天然的媒染浴,如苏木染渍以大庾之水,薯莨染用含有铁质的河泥媒染。西域独立区:以今甘肃走廊和新疆地区为主。主要使用的染红植物为红花;染黄植物则是红花中的黄色素;染蓝染料多用蓝草制成的靛青,但其制靛的来源却很难说清,很可能有菘蓝、甘蓝等;染黑植物为胡桃皮。采用的染色工艺有媒染、还原染、酸性染,表现出的工艺特点是媒染剂大量使用矾石,包括铝矾和铁矾。最具特色的是用红花染色,如用红花解决两种色彩的染色,以红花素酸性浴染红,以黄色素明矾媒染染黄,而且红花素的分离和提取所用的酸剂也是取材于产于西域的安石榴[注]

据统计,古代见于文献著录的染料植物有50多种[注],今依此做些补充(见25页表1-1),并按它们施染后所得的主色调,大致分黄、红、蓝、绿、紫、黑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