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新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张扬关羽的人格型范,使理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在史家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陈寿记其勇武,“为世虎臣”,如为曹操解白马之围,策马“刺杀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249;与曹操部将曹仁、于禁“对垒于樊地”,曹营“七军皆没”,羽“威镇华夏”。记其英雄本色,有“国士之风”,如其虽与刘备结义于桃园,恩若兄弟,但却极明忠君之义:在“稠人广坐”中,则“侍立终日,随之周旋,不避艰险”;在受到曹操“尽封其所”的厚待之际,还奔刘备,“誓与共死”,但也不忘报效曹公,可谓情义兼备;在“刮骨去毒”时,虽“臂血流离”,却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然而,对于关羽“刚而自矜”之短,陈寿也秉笔直书:当其不服诸葛亮高待马超时,则传书质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其自我张大可见一斑。孙权“谴使为子索羽女,羽辱骂其使,不许婚”,孙权“大怒”;部将縻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出师而二将“不悉相救”,且阴与孙权勾结,致使关羽在三方会战中丢失盟军与部下,又因失荆州而败退,终被孙权斩首。

陈寿对关羽的评价虽简略却不失公允:“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250

由此可见,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其地位如同张飞、赵云一般,其封号仅为寿亭侯、壮缪侯而已;其行事既有忠勇竭诚的一面,也有刚愎自用之不足。然而,由于关羽的人物形象具有戏剧性,更加符合各个阶层(从王侯到庶民)的审美需求与价值选择。这种历史的需求与选择所引发的文化形式的具体表述,亦即社会上出现的关羽崇拜,历代统治者通过封官加爵来提升其地位,贩夫走卒则运用民间口碑来演绎其传奇故事251

在唐代以降的祭祀中,以配享西周姜尚之武将——蜀前将军汉寿亭侯进入国家级祭奠之列;宋徽宗时,封号由侯而公而王;明代万历由王而帝;清代雍正时,改关帝庙为武庙,称武圣,则由帝而圣取代姜尚,终于登上与文圣孔子并称的殿堂。与封号逐步抬升相应的,是历史人物关羽渐渐被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形象所取代。元代坊间出现取材于“说话”艺人底本的《三国志平话》,刻意宣传关羽不但受过儒家经传教育(好《左氏传》),深明《春秋》君臣大义,而且原本就有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优秀品格。其思想行为与宋元理学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相契合。

深受宋元理学思想熏陶的小说家罗贯中,以如椽之笔在其《三国演义》中,根据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将关羽“忠、孝、廉、节”之品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三国志》记载关羽被曹操所擒,仅200余字,《三国演义》却极尽铺扬,从关羽约三事、救白马之围、过关斩将、保得刘备妻室安全,到君臣聚义等一系列活动,写了约2万言。关羽“降汉不降曹”252,“身在曹营心在汉”,“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后果践)。足见其对于汉室与刘备忠诚不贰。曹操以“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关羽“都送与二嫂收贮”。足见其廉(不为外物所诱)。曹操“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253。足见其节(“存理灭欲”)。因此,罗贯中通过宏阔的历史场景与扣人心弦的人物情节,塑造出符合理学纲常伦理人格型范的关羽形象,伴随着名著《三国演义》的传播,几乎家喻户晓。

唐宋以降,关羽信仰演变成为理学落实于人心的民间宗教。关帝庙宇、偶像、碑记、赞诗、楹联、匾额、经书、灵签等,皆为关羽信仰的重要载体。通过如上诸多文化信息,使关羽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使理学臧否人物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诚如明代李光缙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撰《汉关前将军汉寿亭侯庙记》说:“侯俨然在上,若挈天纲地维以诏人,不言而人心自肃。天下之争祀侯以此,不但以其殉汉而死事也。”254今人林瑞珍(香港)为大殿撰联则更是直抒胸臆:“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255光绪十三年(1887),泉州府学教谕江葆熙摹刻《关帝圣迹图志全集》卷之五(板藏泉郡玉犀巷文昌祠)有朱熹“篆迹赞”:

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践,敫(儌)者口吟。(读好书)

莠言虚妄(蔓),兰言实杯(荄)。九兰一莠,驷追不回。(说好话)

圣狂路口,义利关头。择言(行)若游,急行若邮。(行好事)

孔称成仁(人),孟戒非仁(人)。小人穷冬,巨(钜)人盛春。(做好人)

《新安文献志》(四库本)卷四七有朱熹《勉学箴》内容大致相同(有7字异文),《朱子全书》不见收录,是逸文抑或伪托,待考。然而,即使是伪托,亦可由此窥见理学文化对关羽信仰的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