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诗经·十月之交》日食与地震无关
《诗经》日食发生在幽王时代说有一条重要的佐证,即《十月之交》记载了所谓地震。在该诗紧接着日食现象之后,诗人咏唱道: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论者咸谓此与《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的记载为一事,《诗经·十月之交》所载日食必当发生在与该次地震相近的年代。
《国语》所记周幽王二年关中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左传》的记载相合。昭公二十三年记苌弘对刘子的话中说“周之亡也,其三川震”,杜预注:“谓幽王时也。三川:泾、渭、洛水也。地动,川岸崩。”对于周幽王时代发生过地震,我们不应当怀疑。问题的关键在于《诗经·十月之交》是否描写了地震现象,是否可以与《左传》、《国语》记载的幽王二年地震牵涉在一起。对此,有必要重新加以考虑。
从诗句字面上解释,“烨烨震电”一句是指闪闪发光的雷电,其中的“震”字作雷电讲。《毛传》:“震,雷也。”古文献中震、雷互训为常见,《春秋经》隐公九年“大雨震电”,《公羊传》:“震,雷也。”《谷梁传》亦谓:“震,雷也。”《周易》之“震”即雷之象,《说卦》云“震为雷”。《说文》:“震,劈历振物者。”诗句震电二字连用,应与《春秋》隐公九年的“大雨震电”同义,故“烨烨震电”描写的是雷雨交加的现象,而不是指的地震。第二句“百川沸腾”是讲大小河川水势陡涨,如沸水腾涌,这亦与雷雨之事相关,而与地震现象不发生干连。《国语》记幽王二年关中记震时是“三川竭”,“川竭”与川水沸腾无论怎样也说不到一起去的。至于“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几句,看来描写的是山崩现象,似乎可与《国语》所谓“岐山崩”之事联系在一起,但是,山崩(更确切些,应该说是川岸崩塌)之事并不仅仅与地震才有关联,自然界中经常出现的山体滑坡现象也是猝然发生的,这种现象也可以被描绘成“山冢崒崩”,并从而造成“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状况。自然科学知识告诉我们,这种滑坡往往在暴雨冲刷、山洪啮山体时容易发生,尤其对于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山体更是如此。这是地质地理学者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从《十月之交》描述的情况看,诗中所谓山崩正是由“烨烨震电,百川沸腾”,即雷雨、山洪等外部原因诱发的,而不是地震造成的山石崩塌。因此,我认为,《十月之交》不是描写的地震,没有必要把幽王二年的地震与诗句联系起来。
其实,无论是主张幽王说的《毛传》,还是主张厉王说的《郑笺》,以及孔颖达的《正义》,都没有把《十月之交》里的震电、川沸及山崩等事与地震联系在一起。孔氏《正义》甚至特别指出:“《周语》曰‘幽王三年(按应为二年,字误)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此言‘百川沸腾’,与彼‘三川震’不同也。何者?此有沸出相乘,水盛漫溢而已,非震之类也。”后来,朱熹《诗集传》也阐明《十月之交》的上述描写是属于“雷电、山崩、水溢”之类的灾异。
总之,《十月之交》中所谓地震描写纯属主观臆设,我们是不好把它作为幽王六年日食说的佐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