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西医眼科学发展史

从西医眼科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阶段:16—18世纪的奠基时期、19世纪的独立发展时期及20世纪的高速发展和繁荣时期。
一、16—18世纪的西医眼科学
西方现代眼科学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16—18世纪,眼科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主要有:瑞士Felix Platter(1536—1614)首次说明了晶状体是曲折光线的棱镜,视网膜才是视功能的主要器官;意大利Porta(1538—1615)认识到眼球是一个暗箱;意大利H.Fabricius(1537—1619)正确记载了晶状体的解剖位置;1588年法国Georg Bartish(1535—1606)首次行眼球摘除术;1610年德国J.Kepler(1571—1630)证明光线经过曲折到达眼底形成倒像,认识了眼的屈光成像,建立了眼科光学;1622年英国Richard Banister首次诊断绝对期青光眼;1643年法国Quarre和Lasnier首先提出白内障是晶状体发生混浊所致;1656年Rolfink确定了白内障的解剖变化;1666年法国物理学家Mariotte(1638—1700)发现了人视野中的生理盲点;1747年法国Jacques Daviel实施了划时代的白内障摘除术;最早记述黄斑的是德国Soemmering(1755—1830);1755年德国J.Zinn(1727—1759)最早写出眼科专著,记载了睫状小带。此期西医眼科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的发展为下一世纪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世纪的西医眼科学
19世纪西医眼科学才真正脱离外科而独立发展。1802年Earl Himly和Adam Schmidt(德国籍的澳大利亚人)创办的《眼科文库》是世界上最早的眼科杂志;法国Florent Cunier(1812—1852)创办的法文眼科杂志《眼科年鉴》可谓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眼科杂志;19世纪初,维也纳大学在其新设的附属医院内开设了独立的眼科讲座。
此期眼科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主要有:1851年德国Hermann von Helmholtz发明了检眼镜,这是一个划时代进步,1855年他用视力计测定了角膜弯曲度,发现了晶状体前后面的变化,并阐明了其调节机制。1853年德国Coccius在Helmholtz发明的检眼镜基础上进行了三项改进,制作了Coccius检眼镜;1855年德国Richard Liebreich发明了第一台以诊断为目的的视网膜照相设备;1870年Placido发明了Placido散光盘,同年法国Louis Javal改进了屈光计,它可以测量中央角膜曲率;1895年Henry De Zeng在纽约获得了De Zeng验光仪的专利等。
此期,眼科基础理论及临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1819年爱尔兰Jacob A描述了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视网膜杆体锥体层;1830年英国C.Mackenzie在其所著的《眼病论》中较详细地描述了交感性眼炎;1851年德国Müller H发现视红质;1854年Jaeger Evon提出近视力表;英国Thomas Young(1773—1829)首先记载了散光,并提出了有关色觉和色盲的三色学说。普鲁士(Prussia)的Albrecht von Graefe(1829—1870)在眼科的多个领域均做出了贡献,1856年首提糖尿病具有特征性眼底改变,1858年首提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具有遗传性,1859年首先描述了一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特征性眼底改变,后又开创了手术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在1874—1880年间他与他的学生共同编著了一套眼科全书,曾多次再版。1888年德国von Hippel开创了现代角膜移植术;1862年英国药理学家Frazer TR发现毒扁豆碱的缩瞳作用,1867年成功分离出毒扁豆碱;1876年德国Weber A提出用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1884年德国妇产科医师Grede KSF提出用硝酸银滴眼以预防新生儿脓漏眼,同年奥地利Koller K提出用可卡因作眼部麻醉等。
三、20世纪的西医眼科学
20世纪西医眼科学的高速发展成为现代眼科学。此期重要的器械发明主要有:1905年挪威H.Schiötz发明了眼压计;1909年在第十一届国际眼科学会议上制定了国际通用视力表;1909年瑞典A.Gullstrand制造出大型检眼镜,1911年发明裂隙灯显微镜;1945年C.Schepens制成双目立体间接检眼镜;1961年H.K.Novotny和D.L.Alvis提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此期,眼科基础理论及临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1910年H.Smith施行了白内障囊内摘除术;1927年J.Gonin成功地行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1949年英国Harold Ridley成功开创了白内障摘除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磺胺、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的出现,使过去难以治疗的多种传染性眼病如淋病性结膜炎、重症化脓性角膜炎、沙眼等不再是致盲的最主要原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过去难以治疗的葡萄膜炎、角膜基质炎等疾病有了治疗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问世,很快被引用于眼科医疗,为现代眼科技术的一大发展;1971年R.Machemer研制的玻璃体注吸切割器,开创了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为许多难治性眼底病带来了新的希望。20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的眼电生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计算机辅助的自动视野计、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以及眼病遗传学、眼免疫学、眼组织病理学、眼微循环等的研究和诊断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眼科学的发展。
四、中国现代眼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早期,中国西医眼科学发展史上值得记述的事件主要有: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自此,中国西医眼科学独立成科。李清茂、林文秉、陈耀真、罗宗贤等从美国,毕华德、周诚浒、刘亦华、郭秉宽等从奥地利,刘以祥、石增荣、张锡祺等从日本相继回国,对中国西医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0年以来,尤其是近30年,可谓中国西医眼科学高速发展和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①防盲治盲的战略性转变:1984年成立的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将防盲治盲的工作重点从沙眼转移到白内障复明手术,2001年中国首次实现了白内障盲病例负增长,目前防盲治盲工作已进一步关注到如青光眼、眼底病、屈光不正、弱视等低视力眼病患病率及预防。②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1955年中国首先在世界上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在对葡萄膜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视网膜视神经病变、白内障等各种相关因子的研究力争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③现代新技术、新疗法不断推广应用使西医眼科学呈现更快发展的趋势:如FFA、ICGA、UBM、OCT、CSLO及视觉电生理等已广泛用于眼病的诊断;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及玻璃体切除器的广泛应用;各种波长的激光仪用于眼前段及后段疾病的治疗等。④眼科学术机构不断壮大、各种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全国眼科大会定期召开,国际学术组织也先后在中国举行国际性大会,学术氛围浓厚,各种眼科学术杂志和眼科专著的数量大大增加,对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