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马太效应:优势积累,成功是成功的通行证
《圣经·马太福音》,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去赚钱,三个仆人回来之后交出了他们的答卷。第一个仆人用一锭银子赚了10锭,国王很高兴地嘉奖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赚了5锭,国王便嘉奖给他5座城邑;而第三个仆人却从手帕中拿出原来的一锭银子,对国王说,他怕丢了这一锭银子,所以一直就没拿出来过。国王不仅没有嘉奖他,还把这一锭银子给了已经有了10座城邑的第一个仆人。
然后,国王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也揭示了马太效应的基本原理:“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研究发现:“公众会给予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声誉,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愿给予过多的声誉。”于是,他将这种在科学史中发现的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我们可以将这个效应拓展到其他领域: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成为竞争的优胜者而占据了有利位置,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机会积累优势。马太效应后来成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效应,也被非常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学领域。
马太效应可以用来解释很多不公平现象,比如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森曾经说过:“学校是一个使富有者更富有,穷者更穷的地方。”教育是实现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必要条件,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大都来自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就是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具体有哪些表现呢?首先表现在教育资源上,地区和地区之间、城市和乡镇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都有很大的差距。就拿中国来说,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优于内陆地区,城市比乡镇多,名校的教育资源更是不用多做赘述。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多的地方越容易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反哺教育资源,教育就在这样的循环中越做越好。而对于教育资源少的地区来说,本来就很难培养出好的人才,又很难吸引外来人才,教育质量只能越来越差。
第二点与罗森塔尔效应有关,它是教学管理上的马太效应。由于老师的资源有限,所以老师会对他认为的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学生在得到老师的关注之后会更加积极地给出反馈,表现也会越来越好,老师的关注度自然也就越来越高。反之,本来就是后进生的那些学生,得到的关注就会越来越少,最终连他们自己都会放弃自己,学习成绩自然就会越来越差。
如果任由马太效应发展下去,无疑会对教育事业遭成很大的影响,也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乱象,比如家长们会为了自己孩子的成绩增长,从小就将孩子送去各种补习班,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就会像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地出现,至于这些补习班的收费标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出生就处在教育资源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家长们会感到焦虑不安,就连孩子也会被折腾得叫苦不迭,这与教育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要想阻止这种教育上的乱象,还得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让教育资源能够平等分配。
首先,要支援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和学校,使用补贴等手段输送一批优秀的人才,带动教育资源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其次,可以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办学,避免单一形式的教育资源竞争,通过多种形式的办学为家长们提供更多选择;
最后,在教学管理上,要求老师们充分尊重所有孩子的发展潜力,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水平的学生。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能力叫作“共情”,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老师作为一线教育者,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们非常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因为孩子在思想上、情感上没有办法做到和成年人一样成熟稳重,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理解,需要老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及时地给予帮助。如果老师没有这种能力,总是忽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非常失败的,这样的教育者也是不合格的。
不过,马太效应并不都是只有消极负面的作用,而是积极和负面影响都有。其积极影响是,可以让最优秀的人得到最好的资源,这会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奋斗,提升自己,向着最高的目标努力。消极影响则是会让那些原本有机会的人失去机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绝对公平的事情呢?所以,作为个体的我们只有努力奋斗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