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投射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投射效应”,是指我们倾向于将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我们会将自身所持有的某种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到他人身上,觉得他人应该和我们持有同样的态度,这是一种错误的推己及人。就像单纯善良的白雪公主,容易把世界上其他人都当作和她一样的人,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上当。因为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实际观察到的真实情况来进行知觉。显然这是一种知觉上的偏差,容易对他人造成错误判断。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关于投射效应的实验研究,他找来8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向他们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其中48名大学生表示同意,并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同意;而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们则认为,只有少数学生会愿意背。这就说明了投射效应的作用,那么其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保护我们,减轻焦虑和压力。心理防御机制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自我”会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欲望满足的同时力求避免痛苦,又受到“超我”道德标准的限制,个体的“自我”就会处在“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之中。这就导致其必然会面临种种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潜意识想要摆脱这种紧张压力,就会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同时让“超我”能够接受,也能够让“本我”得到满足。
比如,我们在考试时想作弊,这是本我的想法,但是超我要遵循诚实原则,阻止本我做这种事,所以自我就会在二者中间调和“想作弊”和“想诚实”的冲突,如此内心就会非常痛苦,这时内心便会引进心理投射,认为肯定有其他人也作弊了,这样我自己做一点儿弊也无可厚非,于是心里就好受多了。
还可以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儿童也会有投射现象,这来自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这是儿童时期的思维方式,显然是不成熟的,但是有自我中心心理的成年人同样也会犯这种错误。为什么会处于自我中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他人不了解,所以只能依靠自己的想法去推测他人,另一种是认为别人的想法不重要,自己的想法可以代表他人的想法。
不管是自我防御还是自我中心,总之就是这些心理造成了我们的认知错误,这些错误通常分为三种,所以相应地会产生三种投射效应:
第一种是相同投射,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的身上。经常有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崩溃的例子,因为家长认为“1+1”这么简单的知识点孩子早就懂了,但其实是他们自己明白了,孩子却不懂,所以高明的教育者一定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己当成孩子来做题。
第二种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别人。这一点经常出现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钢琴家,便从小安排孩子学习弹琴、考音乐学院,实际上这只是他们自己的愿望,并没有问过孩子自己愿不愿意。
第三种是感情投射,对我们喜欢的人,我们会觉得他们优点越来越多,并且我们会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们身上,对他们进行美化,这种不理智的“追星”式行为就是感情投射。这种情况在情感交互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对自己喜欢的人不管怎么看都是优点,但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就越看越讨厌,什么都是缺点。
了解了这三种常见的投射之后,我们在平常就得多加注意。投射效应产生作用的最重要原因是主观主义,要想克服,就需要加强理性思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与我们不同的人千千万万,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我们不需要他们和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