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泡菜效应:时势造就英雄,环境造就卓越
泡菜大都是由大白菜腌制的,但是,由于加入了不一样的调料浸泡,当人吃到嘴里的时候,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泡菜效应”。其实,这一效应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同一个道理,都强调环境会改变人——在不同环境的长期耳濡目染之下,人的性格、品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说:“我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我们学校有一种人才共生效应。”经调查发现,温伯格的同级生中,有十多人成了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回顾学校的教育环境时,他感慨道:“那时,学校的物理老师都特别棒,鼓励我们自由思考,作业很少,让我们学有余力。当时学校还有科幻俱乐部,我们都是俱乐部的积极分子。”这是泡菜效应的典型例子。
环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从双生子研究中找到答案。双生子,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双胞胎。双生子可以分为两种——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同卵双生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在基因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就可以排除先天因素,研究不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当然,我们不可能去强行拆散一对双胞胎,但可以去寻找一些偶然因素下分开成长的双胞胎来进行研究。
心理学家确实找到了很多对这样的双胞胎,经过对他们成长过程的长期跟踪观察,发现尽管他们在智商、气质这类由遗传决定的因素上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是在性格上却可以迥然不同——“性格即命运”,他们的命运也可能截然不同。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我们不用多说,心理学家詹森已经为我们证明了,不管儿童是由原生家庭抚养长大的,还是被其他家庭收养或寄养的,他们的智商都和亲生父母显著相关。所以,詹森将智力归结为遗传的因素。
同样,气质也是一样,都是由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和类型决定的。固然遗传对性格也有影响,但是和后天的环境相比,后者更具有决定性。我们把性格定义为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习惯的行为方式,随着环境的变化,性格也会随之而变。当然,成年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会趋于稳定,除非环境有重大变化。
环境有出身的家庭、生活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我们都知道,童年对人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缺少母爱的孩子有可能会变得胆怯、自卑;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孩子有可能会留下一生的心理阴影……这些都是环境影响人的常见例子。
著名心理学家华生就是坚定的“环境决定论”者,他在《行为主义》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我可以担保,我随便找一个婴儿,无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任何一个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乞丐或强盗。”
华生做过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实验,即著名的阿尔伯特实验。华生和其同事雷纳从医院中挑选了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小阿尔伯特来进行这项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华生让小阿尔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了一些事物,白鼠、兔子、狗、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等,结果显示,小阿尔伯特对它们完全不恐惧。
过了两个月,小阿尔伯特11个月大了,华生和他的同事们再次进行实验。开始时,他们把阿尔伯特放在桌子上,然后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他身边,并允许他逗它。当然,此时的阿尔伯特并不害怕白鼠。后来,每当阿尔伯特开始逗弄小白鼠,华生和雷纳就在他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巨大的声响,小阿尔伯特立刻吓得丢掉了小白鼠,并且哇哇大哭。经过多次这样的操作之后,当小白鼠再次出现在阿尔伯特面前,他就会变得非常害怕,开始哭泣并想要离开房间。
当然,这一环境是人为制造的,但这也说明了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不过这个实验具有争议的地方在于,经过这次实验之后,小阿尔伯特把对小白鼠的害怕泛化了——他开始对毛茸茸的东西感到害怕,包括兔子、毛绒玩具、海豹皮的大衣、有毛发的面具,这给长大后的阿尔伯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实验结束之后,实验者还未来得及将他身上的恐惧去除。当然,这样人为地改变人类心理的实验必然是违反伦理道德的,在现代,这种实验是绝对禁止的。
这对我们的教育者又是重要的启示,我们要给成长中的孩子们最适宜的环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润物无声”的环境熏陶往往比直接的人为教育要容易让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