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神器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
[译文] 将要获取天下治理它,我看这事不会如愿。君主之位乃是天下的神器,不可以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勉强这么做的,必定失败;勉强占据君位的,必定丧失。但凡物质之类,或者行之于前或者随之于后,或者呴之而暖或者吹之而寒,或者强盛或者衰弱,或者承载或者隳退。所以,圣人去除过甚,去除奢靡,去除过极。
[释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句中的“取”与“为”两字的理解歧义较大:一种认为“取”就是“治”,“取天下”即治天下,与此相关,“为”就是“有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以有为而治天下;[2]另一种认为“取”,即是获取,“取天下”即获取天下,与此相关,“为”就是治理,整句话就是获取天下而治理它。[3]在这里第二种理解更合乎道理。“吾见其不得已”,有人解为不得天道人心,[4]有人解为不得好死,[5]以上两种理解都能说得通,但我理解为“不得如愿”,更合乎老子的一贯立场。联系到下一句话“天下神器”,可以看得更清楚。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句,“神器”二字,古今解释又各不同,一种解“神器”为人,[6]一种解为“帝王之位”,[7]还有解释为“无形以合”。[8]将“神器”解为人,是为了说明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所以“不可为”的“为”也就是“有为而治”的意思了。但从老子的逻辑看,“神器”当为帝位,也就是统治权。帝位与统治权大概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是否有资格得到它,应当不是想得到就可以得到的,因为它不是一般的器物,而是“天下神器”。如果把“神器”理解为“神明之器”,那么它的神圣性就不会是由于禀性聪慧,更不是以果敢,而只能是来自是否得道,是否合乎天意。如此,才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里的“为”当为获取,“执”当为执掌。由于不合乎道,不合天意,勉强攫取也未必能得到它;同样的道理,即便获取、执掌了它,也不会长久。
“物或行或随”这段话欲表明,所有的物类,或前或后,或暖或寒,或强或衰,或载或隳,皆是物之自然之性。[9]应当随其物性,顺其物情,不必强行施为,不必割制改易。[10]这也被解释为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11]也有人将这段话的意思解为权势不定,贵贱无常,强盛当衰,安危不定,所以治国治身不可以有为矜执。[12]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中的“圣人”依然是得了天道、执掌了天下权势的统治者。这里甚、奢、泰,都有过分的意思。[13]圣人治理天下不是为了享受得天下的好处,所以对过多的物欲、侈靡与过分的享乐始终都保持戒惕之心,所以要远离它们。老子所说的“知足不辱”(四十四章),“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也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述的同一个道理。
[1] 河上本与王弼本基本相同,这里采用河上本。王弼本写为:“或歔或吹”“或挫或隳”。傅奕本写为:“或噤或吹”“或强或剉,或培或堕”。帛书本写为:“吾见其弗得已”“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热,或䂳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2] 《老子河上公章句》:“欲为天下主也”;“欲以有为治民”。刘笑敢《老子古今》引蒋锡昌《老子校诂》:“‘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言世君将欲治天下而为有为者,吾见其无所得也。”(第325页)
[3] 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天下者,大宝之位也。为君者必待历数在躬,若暴乱之人将欲以力取而为之主者,老君戒云‘吾见其不得已’矣。”成玄英《老子疏》:“方将欲摄取天下苍生而为化主者,必须虚心忘欲,若以有为取之,才欲摄化而不得之状已彰也。”
[4] 《老子河上公章句》:“我见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恶烦浊,人心恶多欲。”
[5] 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夫道无为自然也,虽秋毫之小而尚由之,况天下乎?今若不由其无为自然而恃其果敢,将欲力取天下大器而自纵有为者,非徒失道,吾必见其不得死已,已者死也。”
[6] 《老子河上公章句》:“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也。”
[7] 成玄英《老子注》:“天下神器不可为,含识之类,悉有精灵,并堪受道,故名神器。神器亦是帝位也。”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大宝之位是天地神明之器,谓为神器,故不可以力为也,故曰为者败之,此戒奸乱之臣。”
[8] 王弼《老子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9] 唐玄宗《御注道德经》:“欲明为则败,执则失。故物或行之于前,或随之于后,或嘘之使暖,或吹之使寒,扶之则强,抑之则弱,有道则载事,无德则隳废也。”
[10] 王弼《老子注》:“凡此诸‘或’,言物事逆顺反覆,不施为执割也。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
[11] 《老子河上公章句》:“明人君不可以有为治国与治身也。”
[12] 见成玄英《老子注》。
[13] 严君平《老子指归》:“甚,有为也。奢,不中也和也。泰,高大也。故去之也。”李荣《老子注》:“奢泰者,有为之事也。逐欲为甚,心存侈靡为奢,极乐无厌曰泰。圣人虚心知足,去甚也;见素抱朴,去奢也;忘欢而后乐足,去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