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道佐人主

道佐人主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1]

[译文] 以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能以兵力逞强天下。用兵之事必有还报。军队所在的地方,会长满荆棘;战争过后,必定有凶荒灾年。善于用兵的人,仅仅止于果敢而已,不敢以此逞强。果敢不可以自矜,果敢不可以自夸,果敢不可以骄横。果敢乃是不得已而用之,果敢而不得逞强。所有的物类都是在壮盛之后走向衰老,这就叫作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将早夭。

[释文] “以道佐人主者”这句是针对君主制度下的宰相、大臣身份的人说的话。既是辅佐君主,就当以道治国,而不当寻求霸道,不可以穷兵黩武,四处用兵。这里的“道”当然是自然之道,所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又所谓“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自然之道贵无事,贵清静。老子反对战争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这与儒家的“王道”有同功之处,都是反对战争,但儒家主张的是以德服人,道家主张的是以道服人。

“其事好还”,这句话歧义较多。论家之中,有的认为这是相对于有为立功者来说,有道者欲求返还无为;[2]有的认为这是有人做错了事,不怨别人,而“好还自责”的意思;[3]有的认为是“还报”之义。[4]从后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还报”,是说如果要以“兵强天下”的话,那么此事将很快有恶的“还报”。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句,字面意思是军队所在的地方,由于农田荒废,故而长满了荆棘;而战争过后,百业凋敝,剩下一片废墟,接踵而至的将是凶荒之年。[5]亦如曹操的诗歌所描绘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借助于具体情境的描述,揭示了人类战争的一般规律,无论是战胜国,抑或战败国,战争过后,都是这番惨景,人口折损大半。楚汉战争过后,胜者的汉高祖执政初期,王公贵族乘坐的车竟然都找不出清一色的四匹马;隋末农民战争过后,唐朝初期也出现过罕见的旱灾年。所以,老子反对任何意义上的战争,这和第四十六章里面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一致的,所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又如第三十一章所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与道家的立场也是一致的,齐国的宰相管仲辅佐桓公,治理出了一个强大的齐国,齐桓公虽然成了春秋时代的霸主,却不是以战争方式实现的,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夸奖管仲这就是“仁”:“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这句话的含义也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善”是善于,“果”是果敢、果决,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拥有果敢的精神而已,而不得借此逞强。[7]二是认为“善”指善人,“果”是决定,意思是善人只是决定制止暴心。[8]三是认为“善”是善于,“果”是“济”,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只是借兵力以度过难关而已,而不是借以取天下。[9]还有一种认为,“善”是为善者,“果”是一种结果,意思是为善的人只是阻止敌人入侵而已,而不是用国家的兵力专以擅权称霸。[10]相比之下,第一种理解似更合理,与后文“果而勿矜”语句相对接。

“果而勿矜”句,三个“果”的连用,表达有了果敢、果决的精神,但须戒惕由此容易产生的自矜、自夸、骄横。[11]

“果而不得已”句,果敢、果决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不得借此要强,如同国家的武力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为了欺凌本国人民和弱小国家的,如果滥用武力,就违背了果敢、果决精神的原旨。[12]

“物壮则老”句,谓物类凡是到达壮盛的时候,就是它走向衰老的开始,这与第七十六章所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意思相通。何以说“是谓不道”?因为道是要追求长生久视的,中道而夭不符合道,所以说因为逞强而夭折,是不符合道的。至于说“不道早已”,不合于道,必将早夭。字面意思似乎是指“物壮则老”这件事,其实还是针对果而矜、果而伐、果而骄现象的,从前面开始的“以道佐人主者”,更是直指辅佐君主的宰臣的。这是天道与人道的分野。[13]

[1] 河上本与王弼本同。傅奕本略异,写为:“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焉”,“是果而勿彊”,“是谓非道,非道早已”。帛书本不齐,写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所居,楚荆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竹简本也不齐,写为:“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还〕。”

[2] 王弼《老子注》:“为治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故云其事好还也。”

[3] 《老子河上公章句》:“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

[4]成玄英《老子疏》:“其事好还,还返报也。言外用兵刃,即有怨敌之仇,内用三毒还招三涂之报,此事必尔,故云好还。”刘笑敢《老子古今》:“‘其事好还’的解释颇为歧异困难。竹简本‘其事好(还)’接上文似乎是说‘果而不强’会有好报,似比传世本意思更为直接。高亨据王弼本云:‘好’即‘孔’,即‘甚’。‘还’借为‘’,凶危也。‘其事好还’者,言其事甚凶危也(高亨1957,70)。古棣赞之。然此说似乎有些迂曲。陈鼓应解‘其事好还’云: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陈鼓应1984,190)。”(第329页)

[5] 林希逸《道德真经口义》:“用师之地,农不得耕,则荆棘生矣。用兵之后,伤天地之和气,则必有凶年之灾。”

[6] 《论语·宪问》。

[7] 《老子河上公章句》:“善用兵者,当果敢而已不休。”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以道佐人主者,当守雌静,不敢以兵强天下,不得已而应之,故曰善用也,果勇也,言善用师者勇于济难而已,不敢以兵刃取强于天下也。虽有果敢济难之勇,勿矜其能,勿伐其功,勿骄其心,是谓善用者也。”

[8] 成玄英《老子疏》:“果,决定也。已止言修道善人决定止此暴心而不用兵也。”

[9] 王弼《老子注》:“果,犹济也。言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

[10] 李荣《老子注》:“故曰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能用为善,止敌为果。贼来侵我,所以除之,不以国兵强专用为是也。”

[11] 《老子河上公章句》理解为“欺”:“骄,欺也。果敢勿以骄欺人也。”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解为“骄心”,见上注252。

[12] 苏辙《道德真经注》:“勿矜、勿伐、勿骄、不得已四者,所以为勿强也。”

[13] 王弼《老子注》:“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者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苏辙《道德真经注》:“壮之必老,物无不然者。唯有道者,成而若缺,盈而若冲,未尝壮,故未尝老,未尝死,以兵强天下,壮亦盛矣,而能无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