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言之等级

清王朝的特殊称谓一部分来源于民族传统,一部分来源于明朝。“上”是尊称皇帝的官方名词,意思是“至高无上”。凡是涉及皇帝的词语,都要另起一行并高出一格,以示对皇帝的尊重。“朕”字用于谕旨中,专指皇上之自称“我”。特殊动词“诣”和“御”被用来描述皇帝的移动。特殊名词“传膳”“进膳”和“用膳”被用来描述皇室成员之用餐。(110)

后人以庙号称呼先皇,祭祀时则称呼他们的庙号和谥号。每个先皇都有满文和中文谥号。(111)据满文档案记载,努尔哈赤前半生被称为“淑勒贝勒”(sure beīle,意为聪睿王),1616年后被称为“汗”,成为“奉天覆育列国英明汗”(dergi hūwangdī,音译为德尔吉皇帝)。因为“德尔吉”意为“上”或“英明”,所以这个称呼本身是满语“德尔吉额真”(dergi ejen,意为英明统治者)和汉语“太祖皇帝”——常常是开国皇帝的称谓——的合成词。皇太极的名字可能是蒙古贵族衔名洪台吉(Khongtaiji)的音译词。四处征战时期,许多皇室宗亲都有蒙古头衔或名字。(112)蒙古人称满洲皇帝为额真可汗(Ejen Khaghan,诸汗之汗)或博克多可汗(Bogdo Khaghan,诸汗之大汗)。在喀尔喀蒙古关于藏传佛教的最高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不同转世者的编年史中,满洲统治者被称为“黑契丹皇帝”,与之相对的是俄国沙皇——“白契丹皇帝”。1653年的俄国使团仿效蒙古人的叫法,尊称大清皇帝为“博克多汗沙皇”。(113)

官员们在用满文起草的奏折中称皇帝为“圣汗”(enduringge han,恩都凌额汗)和“圣主”(enduringge ejen,恩都凌额额真)。1723年前,他们在奏折中一直自称为“奴”(aha,奴才)。这个词可能来源于满洲习俗:石桥崇雄认为,创建于17世纪、极盛于雍正朝的满族等级制度强调主—奴(额真—阿哈)关系,皇帝是全国唯一的“主子”。1723年后,朝廷禁止高级官员使用“奴才”一词,但它仍出现于奏折中,甚至出现于宗室王公的奏折中。此类奏折的例子不在少数,如1799年庄亲王和其他宗室王公写的关于乾隆皇帝陵墓事务的一些奏折。(114)

担任要职的高级官员和王公贵胄,满人一般自称“昂邦”(amban),汉人一般自称为“臣”,但正式的谢恩折中仍用“奴才”一词。皇帝本人在提到自己的祖先时也使用“昂邦”一词。(115)皇帝指称父母(第三人称)的词语也要抬格,以示尊重。满族人表示尊敬的礼节是单腿跪地,两个旗人相遇时,社会地位低的一方都得这么做。这个礼节还有相应的手势,最初是右膝着地时右手下垂,后来礼节有所简化:右腿深屈但不着地,上身挺直,右手下垂。皇室宗亲行的是“双跪礼”:右膝着地,双手置于弯屈的左膝上,位尊者向对方鞠躬还礼。八旗妇女也有相应的行礼姿势。(116)

宫廷词汇也扩展到生死大事。皇后或一、二、三等嫔妃的生日是“千秋”;皇太后的生日是“万寿节”;皇帝的生日是“万寿圣节”。皇帝或皇后逝世曰“崩”;亲王、王妃或高级嫔妃逝世曰“薨”;其他皇室成员逝世曰“溘”或“溘逝”。棺材的叫法至少有15种,陵墓的叫法有2种。满语中也有专门的词汇指称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