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食物

御膳房需要为皇帝、皇室成员以及大批宫女、太监和宫廷其他人员准备膳食。宫廷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特别是御茶膳房负责;国宴由礼部下属的光禄寺负责。起初御茶膳房由负责茶、奶茶和膳食的几个分部组成,1750年合并为一个机构,但后来又分为两个,分别负责外朝和内廷的餐饮。(98)

满人进京时,发现掌管御膳房的都是山东厨子。满族人安排了自己的厨子,在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满洲风味的菜肴在宫里占主导地位。乾隆皇帝引进了新食谱,在御厨中增加了来自苏杭的名厨。张东官是一位苏州厨师,1765—1780年间曾深得乾隆喜爱。他曾多次随乾隆南巡,五次获得特别恩赏。在乾隆末期和嘉庆时期,宫里共雇用了大约四百名厨师。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御厨数量被削减至一半,但在慈禧太后摄政时期再度扩增。御厨可终生在宫里服务,并把位子传给儿子。他们一般都受到善待。最好的厨师(在所有厨师中仅占极少数)所得奖赏与知府的薪俸一样多。(99)

清宫的御膳五花八门。除狗肉(这是满族人的禁忌)外,宫里的饮食反映了清帝国多种多样的文化。虽然在款待属国使节的正式宴会和宫廷庆典上提供的是满族的食物(参阅下文),但来自不同菜系的厨师混杂相处,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宫廷菜系,它借鉴了东北菜、鲁菜和淮扬菜的诸多元素,自成一系,称为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从未在宫廷宴会上大出风头,但在18世纪60年代的文人笔下,这一综合各家所长的菜系成了各级衙门厨房中的时尚。到19世纪,满汉全席演变出许多地区性亚种,南至广州北到天津的重要城市都可见到。(100)

制作膳食的原料也来自全国各地。虽然宫廷也在北京采购一些原料,但宫廷所用的粮、肉、鱼、菜和水果多来自皇家庄园。虽然宫里的侍卫仆役等吃的是来自官仓的黄色、白色和紫色“陈米”,御桌上供应的却是玉泉山、丰泽园和汤泉等皇家庄园自产的优质稻米和朝鲜的贡米。宫廷专用的黄油、奶酪和奶酒等产自放牧于塞外张家口的奶牛。各皇庄向北京进奉香瓜、西瓜、豌豆、茄子、卷心菜、黄瓜和各种各样的干菜,这些菜到京后都被贮藏在菜窖里。宫里用的蜂蜜、葡萄、杏、桃、山楂和其他水果也有单独的供应渠道。(101)

御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贡品。随季节进呈地方特产是臣服于帝国统治的具体表现,是臣民和藩属国必须做的。每年冬季,盛京将军都向宫廷进献60只幼鹿。漠北蒙古进献羊和马奶酒。奶酪、特色鱼类、冬笋、鹿尾(一种美味)、鹿舌和大量其他各色食品,随季节变换轮流贡奉北京。一份1774—1778年涵盖百余种贡品的清单显示,从贡奉食品的频率、数量和种类来看,东北地区都名列前茅。(102)康熙朝居住在北京的马国贤神父注意到:“在天寒地冻的时节,即从头年10月到翌年3月,北部的鞑靼人就向都城进贡大批猎物,主要包括野鹿、野兔、野猪、野鸡、斑鸠;南部的鞑靼人则进献大量优质鲟鱼和其他鱼类,所有的鱼都是冷冻的,很容易在冬季保存。”(103)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总督及巡抚进献的是新鲜荔枝。(104)道光时期,宫廷对南方特产的兴趣有所减弱——旻宁更喜欢北方的鱼类,但到慈禧太后掌权时期又达到了新的高峰。19世纪末期,沿海地区进贡鱼翅、鲍鱼、海参、对虾、海蜇、海带和其他海产品,以满足光绪皇帝对这些食物的喜好。

最精美的宫廷佳肴出现在宴席上。宫廷宴有满宴(按成本分为六个等级)和汉宴之分。一、二、三等满宴是为皇室祖宗准备的。为活着的人准备的最高等级满宴是四等宴(每桌成本为4.43两银子),用于元旦、皇帝生日、婚礼和冬至日。朝鲜使臣、蒙古女婿、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用五等满宴款待,其他藩属国使臣用六等满宴(每桌2.26两银子)款待。(105)

为了与文化政策保持一致,清朝统治者把满族的传统菜肴视为帝国最重要的菜肴,在处理与其他非汉民族的关系时尤其适用。满族菜肴被用于款待前来朝拜的藩属国使团,和为皇帝及朝臣举办的生日、婚礼庆典和其他季节性盛宴——包括在承德和北京举办的招待哈萨克、西藏、维吾尔、蒙古贵族的宴会,每年元旦庆典中招待蒙古女婿的宴会,以及从道光朝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的款待皇室宗亲的宴会(参阅本书第二章)。汉宴也被分为六个等级,用以招待皇帝实录的撰写者、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以及金榜题名的文武进士。(106)

记录清王朝(至少是部分时期)日常菜谱和食品支出的档案材料透露了皇家的日常饮食习惯。据蒋友仁神父记载:

皇上经常单独用膳,身边只有太监帮他布菜。他的用膳时间是固定的,早膳是早晨8点,晚膳是下午1点。除这两顿饭外,白天他不吃任何东西,只是喝一些茶,傍晚时分吃些点心……尽管皇上的膳食种类多,场面大,但他每次进膳时间从来不超过15分钟。(107)

皇帝通常在寝宫用膳,有时也在召见大臣和处理政务的大殿用膳。膳食都按皇上的旨意进呈,不论他选择的地点在何处。据档案记载,1747年11月2日,乾隆皇帝早晨6点在弘德殿用早餐。第二天,他在重华宫用晚膳——一般在下午1点后,是每天的正餐。皇帝在两餐之间可能用些点心,或者在晚上6点吃些小吃。这些小吃一般是具有满族传统风味的简单食品,如煮猪肉、野味和甜馒头(饽饽)。包括康熙、乾隆和道光在内的多位皇帝都更喜欢清淡素净的饮食。(108)

在茶和饽饽中加牛奶是清宫御膳的一大特色。皇帝居于北京时,宫中所用牛奶由京城以南的南苑围场专供。皇帝北巡承德和木兰围场时,就调集东北各皇庄的奶牛供皇帝使用。宫廷的相关规定显示,皇太后可用24头奶牛(每头奶牛每天产奶2斤),皇帝和皇后用100头奶牛,按比例往下递减,至第五级嫔妃只可用2头奶牛。19世纪初叶,由于奶牛不足,这些定量被大幅度削减,但没有取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