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疼痛的针灸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背肌筋膜炎

【概述】
项背肌筋膜炎是指项背部的肌肉、筋膜由于急慢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肩等处疼痛、麻木的疾病。本病又称纤维织炎、软组织劳损、肌肉风湿病等。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背痛”、“肩背痛”的范畴,是针灸治疗的主要适应证之一。
【诊断要点】
1.项背部疼痛、酸痛或伴有上肢或枕部、头顶部的放射痛,遇阴雨天、寒冷、潮湿等气候症状加重。
2.背部有沉重感、紧束感,背如石压,或兼见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胸闷、胸痛、心悸等。
3.背部肌肉紧张、僵硬、压痛,并可触摸到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常见于肩胛骨内上角附分穴处(病位于肩胛提肌)、肩胛骨内侧缘附分、魄户、膏肓、神堂、 等穴位处(病位于菱形肌)、肩井穴位处(病位于斜方肌上部)、肩中俞穴位处(病位于斜方肌中部)、膈关穴位处(病位于背阔肌)、脊旁夹脊穴(病位于竖脊肌)、棘突上(病位于棘上韧带)、两棘突间(病位于棘突间韧带)。
4.颈背部有扭挫伤史 如慢性劳损史(如长期低头伏案、高枕睡眠等)。
5.理化检查 排除风湿及类风湿脊柱炎。
【病因病机】
1.风寒湿邪侵袭
本病位于肩背部,是诸阳经脉分布的区域,最易感受风寒湿邪。或汗出当风,或夜卧受寒,或久居寒湿之处,感受风寒湿邪,稽留于肌肤筋肉之间,致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发为经肩背痛。正如《灵枢·周痹》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2.瘀血阻滞
因劳力、扭挫或跌打损伤,久痛入络,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3.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素问·阴阳别论》: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久坐伏案或长久低头工作,劳伤气血,气血不足则筋肉失养,筋肉拘挛,发为疼痛。久坐伤肉损伤脾胃,阻碍气血生化之源。长久伏案,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耗气伤血,致使气血虚弱,在外则筋肉失养,在内则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肝阳趁机上逆,发为风厥。
【辨证与治疗】
1.风寒湿邪痹阻
主症:肩背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按之作痛和筋结。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祛湿通络。
处方:天池、大椎、风门、天宗、阿是穴、后溪、三间。
操作法: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同时艾灸大椎、风门、阿是穴,出针后再拔火罐。
方义:本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凝滞,阻塞不通所致。太阳、阳维主表,故取足少阳、阳维之会穴风池、足太阳经穴风门及诸阳之会穴大椎,针而灸之,疏风散寒,通经祛邪。复取手太阳经穴天宗,再配以局部阿是穴,针灸同用,并拔火罐,以温通局部经气。后溪、三间是手太阳经和手阳明经的“输”穴,功善祛风止痛,因为二穴配五行属于风,“俞主体重节痛”,且手阳明经筋“绕肩胛,夹脊”,手太阳经筋“上绕肩胛,循颈”,故二穴是可治疗项背疼痛。《标幽赋》“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席弘赋》“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都表明后溪、三间是治疗肩背痛、项背痛的有效穴位。诸穴合用,可达疏风散寒,祛湿通络的功效。
2.瘀血阻滞
主症:项背部或肩背部疼痛,痛如针刺,部位固定,痛连肩臂,甚或麻木不仁,活动受限,遇寒或劳累则加重。舌质黯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天柱、曲垣、秉风、阿是穴、膈俞、合谷、曲池。
操作法:针刺泻法,间歇行针,留针30分钟。并于阿是穴、膈俞刺络拔罐出血,再加用艾条灸,每穴灸3分钟。
方义:本证是由于外伤或久痛入络,瘀血阻滞所致,膈俞为血之会穴,阿是穴是瘀血凝聚的部位,刺血拔罐,可活血化瘀,加用灸法可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曲池、合谷均属于手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其经筋分布于肩胛部,曲池善于疏通经络气血,合谷善于行气活血化瘀,二穴同用可疏通肩胛部经络瘀血的痹阻。其余诸穴属于局部取穴,如此局部与远端相配合,可达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
3.气血逆乱,肝阳上亢
主症:肩背部酸痛、沉重,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胸闷胸痛,心悸不宁,脘腹胀痛。舌质胖大,脉弦细。
治则:调补气血,平肝潜阳。
处方:风池、心俞、阿是穴、中脘、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操作法:风池平补平泻法,阿是穴针刺泻法,并灸法,中脘平补平泻法,手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太冲针刺泻法。
方义:本证是由于升降失调,气血逆乱,肝阳上亢所致。针刺风池、太冲泻上亢的肝阳,治头痛头晕;心俞、手足三里、三阴交,补脾胃生心血,补益气血生化之源,荣心养目;中脘与足三里配合,既可调补脾胃,又可斡旋气机的升降,使气血调达,升降适度,诸症可解;阿是穴除局部经筋之痉挛,疏通局部经络的痹阻;手足阳明经筋均绕肩胛附属于脊背,故手足三里可补气血荣养肩背部的经筋,缓痉挛以止痛。如此,上下之配合,局部与远端相配合,气血调达,诸症可除。
【经验与体会】
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针灸对本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针灸治疗经筋病的原则是“以痛为腧”,所以治疗本病时要选准压痛点和筋结。本病的主要表现是疼痛和功能障碍,其病机是“筋急”和“筋挛”,由于筋急和筋挛形成了痛点和筋结。
筋结和痛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筋肉的起始部,筋肉的终结部,筋肉的附着部,筋肉之间的交叉部。如肩胛提肌的痛点和结节多见于肩胛骨内上角(附分穴处)和颈椎C 1~4棘突旁;菱形肌的痛点和结节多见于肩胛骨内侧缘和颈椎C 6~7及胸椎T 1~4棘突处;斜方肌的痛点和结节多见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穴位处。
检查痛点和筋结的方法:检查的顺序依次为颈椎棘突、棘突间,胸椎棘突、棘突间;颈椎棘突旁,胸椎棘突旁;肩胛骨内上角,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检查的具体方法是手指触诊法,左右手相互配合,左手着重于固定检查的部位,提供诊察的方便。右手根据筋肉的分布、走行方向、薄厚,用拇指指腹或指尖进行检查。检查的重力,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由浅而深,由轻而重,做推、循、触、按、切、弹拨等手法,并结合患者对检查手法的反应,确定痛点、筋结等阳性病灶。阳性病灶的痛点可为胀痛、酸痛、刺痛;阳性病灶的筋结大小不等,状如绿豆、黄豆、花生米、蚕豆等,并有深压痛。阳性病灶表现为筋肉僵硬,并有深压痛或弹拨痛,多见于颈项部;阳性病灶表现为条索状,有深压痛和弹拨痛,多见于胸椎夹脊穴。
针刺方法:在痛点、筋结点直刺或斜刺1~3针,根据病灶的大小而定,针尖直达病灶的中心,捻转泻法或捻转平补平泻法。术后加用艾条灸或艾炷灸。风寒湿邪引起的加用拔火罐法,瘀血引起的加用刺络拔罐法,起罐后再施以灸法。灸法在本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每穴不少于3分钟,除了艾灸阳性病灶外,还可灸大椎、百劳,有利于本病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