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颈 椎 病
【概述】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椎体失稳和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椎综合征等。颈椎病是颈部的常见病、多发病,因为颈椎是人体活动度与负重较大的部位,特别是C 4~5 和C 5~6椎间盘是颈部的活动中心,又是承受头部压力最大和最集中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的劳损,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引起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邻近组织受累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本病散见于中医学中的“骨痹”、“阴痹”、“头痛”、“眩晕”、“项强”和“肩背痛”的记载中。
【诊断要点】
颈椎病按病变部位、范围以及受压组织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临床上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等,其中以神经根型最常见。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肩部疼痛,向一侧或两侧放射。
(2)疼痛为酸痛、钝痛、刺痛或触电样串痛,劳累和受寒后疼痛加重。
(3)检查:颈部活动受限,肌肉僵硬;颈椎棘突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上肢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
(4)X线检查:可见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
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颈椎椎管和神经根部狭窄,椎间盘突出及脊神经受压的情况。
MRI检查:可观察椎管内结构的改变,可清楚显示脊髓、椎间盘的情况。
2.脊髓型颈椎病
(1)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主要特征。
(2)早期可见双侧或单侧下肢发紧、麻木、疼痛、僵硬、无力、烧灼感、步态不稳、步态笨拙等,继而四肢瘫痪,卧床不起,小便失禁或潴留。
(3)手部无力、发抖、活动不灵活,持物不稳,容易坠落。
(4)检查:颈部受限不明显,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霍夫曼征阳性、巴宾斯基征阳性)、踝阵挛、髌阵挛。
X线检查:可见脊椎退行性改变。
MRI和CT检查可明确诊断。
3.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从第2颈椎通过横突孔,在椎体旁上行。可因钩椎关节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颈椎不稳等原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大脑后动脉、小脑下动脉和内耳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症状。
(1)眩晕是本病的主要症状,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甚至猝倒,猝倒后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
(2)有的表现为头部昏沉、头脑不清醒或头脑迷迷糊糊。
(3)常伴有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视力减退、复视、发音障碍等。也有的患者同时伴有颈神经根型及交感神经刺激征。
(4)检查:颈椎棘突部有压痛,头部后仰或旋转时眩晕加重。
X线检查:颈椎正位片及斜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处有骨赘形成,并向侧方突出。
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扭曲或狭窄。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一般认为各种结构颈椎病变的刺激可通过脊髓反射或脑-脊髓反射而产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
(1)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头痛或偏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眼部症状可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窝胀痛、流泪、眼睑无力、瞳孔扩大或缩小;耳部可表现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也可见三叉神经出口处疼痛或压痛、枕大神经痛、舌下神经功能障碍等。也可见心前区疼痛、心律不齐、心跳过速或血压升高以及四肢发凉、局部温度下降等。
(2)颈部酸痛:
有颈部支持不住头部重量的感觉。
(3)也可表现为交感神经抑制的症状:
如头晕、眼花、流泪、鼻塞、行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4)检查:
头部转动时颈部或枕部疼痛加重,压迫患者不稳定的颈椎棘突可诱发或加重交感神经症状。
X线平片检查: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屈伸检查可证实有颈椎节段不稳,其中以颈椎3~4椎间不稳最常见。
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似。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位在骨和筋肉,属于督脉、手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循行范围,其病因病机内因体虚,复感外邪,或因跌打损伤,动作失度,而至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1.体质虚弱,风寒痹阻
体质虚弱,卫外不固,风寒邪气趁虚而入;或跌打损伤,活动失度,致经络气血痹阻而发病。
2.劳伤气血,筋骨失养
长久伏案或操电脑而久坐,耗伤气血,筋骨失养而发病。
3.肝肾亏损,筋骨失养
中年以后肝肾精血不足,督脉空虚,筋骨失养,筋肉挛急而发病。
【辨证与治疗】
1.风寒痹阻
主症:颈项僵硬,项背、肩臂疼痛,遇寒加重,颈部活动受限,手臂麻冷。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天柱、大椎、颈椎夹脊穴、后溪、外关。
操作法:以上诸穴均用针刺捻转泻法,针天柱针尖斜向脊柱,使针感向肩背部传导。针大椎时患者微低头,针尖向患侧微斜,使针感向患侧肩臂传导。针颈椎夹脊时,用0.30mm×40mm的毫针,进针时针尖微向脊柱斜刺,当触及椎体时,将针体稍提起,然后使针体垂直刺入1寸左右,并使针感向颈肩部传导。后溪、外关用强刺激手法,针刺的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天柱、大椎、颈椎夹脊穴可加用灸法。
方义:本证是由于外受风寒邪气,滞留督脉和太阳经导致经气不通所致。取诸阳之会大椎、太阳经穴天柱及颈椎夹脊穴,针而灸之,温散风寒,疏通督脉及太阳经脉,通经止痛。后溪是手太阳经“输穴”并通于督脉,“俞主体重节痛”,且配五行属于木,木主风,功善祛风通经止痛,是治疗颈项部疼痛的主要穴位。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有络脉通于心包经,心包主血脉;外关又通于阳维脉,阳维脉主表,故外关既可疏解风寒又可疏通血脉,通经止痛。诸穴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温经止痛的功效。
2.气血虚弱
主症:颈项、肩背部僵硬酸痛,上肢乏力麻木,头痛头晕,头脑不清,记忆力下降,视物不清,心悸。舌质淡,脉沉弱。
治则:补益气血,濡养筋骨。
处方:百劳、颈椎夹脊穴、大椎、曲池、养老、中脘、足三里。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百会、天柱;
视物不清、心悸加:心俞、脾俞、内关。
操作法:针百劳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左右,捻转平补平泻法,并可加用灸法。针夹脊穴和大椎进针法同上,捻转平补平泻法。曲池、足三里、中脘、心俞、脾俞捻转补法。养老针尖向肘部,百会针尖沿督脉向后,内关直刺,捻转平补平泻法。
方义:本证属于劳伤气血,筋骨失养,故取颈椎夹脊、大椎及百劳穴温养督脉及太阳经筋,养筋壮骨,以治其标;取曲池、中脘、足三里、心俞、脾俞,针而补之,补益气血生化之源,濡养筋骨,以治其本。养老是手阳明经的“郄穴”,功能舒筋通络,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穴位,如《甲乙经》说养老主“肩痛欲折,臑如拔”;同时养老也是治疗目视不明的重要穴位,正如《百症赋》云:“目觉 ,急取养老、天柱。”内关是心包经络穴,心主血脉,外通三焦经,三焦乃“元气之别使也”,主持诸气,故内关可通达血脉,调理气血,濡养筋骨。如此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病变局部取穴与循经远端相结合,可获良好效果。
3.肝肾亏损
主症:颈项肩臂疼痛,肢体麻木僵硬,步态不稳甚或瘫痪,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小便失禁。舌质淡,脉沉细。
治则:补益肝肾,濡养筋骨。
处方:颈椎夹脊穴、大椎、养老、肝俞、肾俞、阳陵泉、太溪。
耳鸣、耳聋加:翳风、中渚;
尿失禁加:关元、三阴交;
下肢瘫痪加:悬钟。
操作法:夹脊穴、大椎、养老针刺法同上,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并可加用灸法。其余诸穴用捻转补法。
方义:本证属于年迈、久病、房劳伤及肝肾,精血亏损,经脉空虚,筋骨失养,足少阴经筋“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太阳之筋合。”故肾精亏损,可使颈部筋骨失养,发为颈椎病。取颈部夹脊穴、大椎及养老,温通督脉及太阳经,输运精血,濡养筋骨,以治其标;取肾俞、肝俞、太溪针而补之,补益肝肾,濡养筋骨,以治其本。阳陵泉是足少阳经之“合”穴,又是筋之会穴;悬钟是足少阳经穴,又是髓之会穴,二穴合用,可益精髓壮筋骨,而且是治疗颈椎病和下肢瘫痪的有效穴位。养老疏通经络,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穴位。若见耳聋、耳鸣,乃肾精匮乏,耳窍失于濡养,加用翳风、中渚调理三焦,助元精上达,濡养耳窍。若遗精、遗尿或尿失禁,乃肾气失固,加关元、三阴交培本固摄。
4.肝阳上亢
主症:颈部酸痛,按之僵硬、疼痛,头痛眩晕,眼痛目眩,恶心呕吐,胸痛心悸,急躁易怒。舌质黯红,脉弦数。
治则:平肝潜阳,调和气血。
处方:风池、颈椎夹脊穴、曲池、后溪、合谷、内关、太冲、三阴交、中脘。
操作法:针风池用0.30mm×40mm的毫针,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平刺,捻转200次左右,平补平泻手法,头痛即刻缓解;颈夹脊穴刺法同上;合谷、曲池、后溪、太冲针刺泻法;中脘平补平泻手法;三阴交针刺捻转补法。
方义:本证是由于年迈体虚,肾精亏损,肝阳上亢,肾精亏损则颈部筋骨失养,肝阳上亢则头痛眩晕。风池是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有平肝息风的作用,是治疗头痛眩晕的重要穴位,又有缓解颈部经筋挛缩的作用。颈椎夹脊穴,属于局部取穴,可疏通局部经脉气,血,清亢上之阳热,通经气而止痛。太冲是足厥阴经原穴,平肝潜阳,是治疗本证的主穴,配内关,可加强泻肝的作用,因内关属于心包经,配五行属火,泻火即泻肝,同时内关又有和胃止呕吐的作用;配后溪是因为后溪是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效穴,后溪配五行属于风,风内应于肝,又后溪属于小肠经,属于火,故后溪又可清肝热泻肝风;配三阴交,补肝肾益阴潜阳;配中脘,因为中脘位居中焦,斡旋升降,升精血濡养筋骨,降肝火而止痛。
【验案举例】
Giovani,男,55岁,偏头痛兼右侧上肢麻痛2年,久治乏效。开始按偏头痛用药物治疗,以后又按颈椎病用物理疗法,均未取得效果。目前右侧偏头痛,时常发作,疼痛重时伴有恶心,偶尔有呕吐,右侧眼部胀痛,颈部酸痛,右上肢有轻度麻痛。检查:右侧玉枕穴处僵硬和压痛,颈项部肌肉僵硬,颈椎3~5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X线片显示第3、4、5颈椎前缘有唇样增生,3、4间隙变窄; CT检查C 3~4椎间孔狭窄;舌质黯红,脉弦细。诊断:颈椎病,交感神经型。治疗:取风池,颈椎阿是穴,玉枕,华佗夹脊穴5、7、9、11、14,三阴交,患者先取坐位,针风池捻转手法,得气后使针感向同侧头部传导,捻转200次后,随即起针;阿是穴针尖稍向脊柱,用灵枢经中的短刺法,深内至骨,得气后提插和捻转法,针感传导后起针;其余诸穴取卧位,玉枕穴针尖向下平刺,捻转泻法;华佗夹脊穴针尖向脊柱直刺,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三阴交直刺补法,留针30分钟。每周治疗2 次,10次为1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诸症消失,局部也无压痛。1年半后随访,未复发。
【经验与体会】
1.针灸治疗颈椎病对于经神经根型效果较好,其他依次为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效果较差。
2.作者在临床上常采用下述方法治疗颈椎病。
主穴:百会、天柱、颈椎阿是穴、大椎、曲池、三间、后溪、中脘、足三里。
方法:针刺百会沿督脉刺向后顶,捻转平补平泻法。天柱、颈椎阿是穴直刺,有针感上下传导或传导上肢。针大椎时取坐位微低头,直刺针尖偏向患侧,使针感向患侧传导。术后灸天柱、阿是穴和大椎。后溪、三间直刺捻转泻法。中脘、曲池、足三里平补平泻法。百会与曲池链接脉冲电疗机(患侧),采用疏密波,中等强度,通电30分钟。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头针疗法、生物同息论和腹针疗法。颈椎病的病变部位在颈部,位于督脉、太阳经,天柱、大椎属于局部取穴,可疏通督脉和太阳经经气。百会既可疏通督脉和太阳经气血,镇静安神,治疗头痛头晕,针百会时刺向后顶应属于顶中后线,故又善于治疗后头痛和颈项痛。后溪功于止痛,是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效穴,后溪与三间均位于掌指关节后缘,相当于生物同息论的颈项部,主治颈项部病证。《灵枢·五乱》云:“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可见在《黄帝内经》中以指出太阳经输穴后溪及阳明经输穴三间是治疗头颈部疼痛、肩臂疼痛的重要穴位。中脘位于中焦,斡旋气机之升降,升清降浊,主治气乱于上的头痛头晕,中脘又相当于腹针穴位中的颈项部,可治疗颈项部气血失调筋肉失养引起的病证。本病的内在原因是体虚,或因于气血虚,或因于肝肾虚,其病机是气血阻滞,治应补其虚通其滞;曲池、足三里同属于阳明经,多气多血,有较好的调理、疏通气血的作用;二穴又同属于五输穴中的合穴,配五行属于土,补之可健脾胃生气血;二穴配中脘,可升气血向上,濡养颈部筋骨,又可降气血向下,滋补肝肾濡养筋骨。
效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次可获得良好效果,颈动脉型加内关,交感神经型内关、太冲,脊髓型加阳陵泉、悬钟、太溪。
3.颈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用华佗夹脊穴有明显效果,主要穴位有:百会、颈夹脊穴、大椎、华佗夹脊穴5、7、9、11、14、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
4.手指麻木者点刺井穴放血,如手拇指麻木者,点刺少商出血;示指麻木者,点刺商阳出血;中指麻木者,点刺中冲出血;无名指麻木者,点刺关冲出血;小指麻木者点刺少冲、少泽出血。
5.拔火罐和灸法有助于本病的恢复。在大椎、大杼、肩外俞、天宗,拔火罐10分钟左右,然后在颈椎阿是穴、天柱、大椎用艾条灸,每穴灸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