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赋能:当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时,会发生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生的参与只是开始

我始终记得,弗里恩老师所做的一切,不仅让我投入他的课程中,更是建立起了师生关系,而这种师生关系是普通的对话无法完成的。我十分敬重弗里恩老师及其每天带来的课程内容。

当我在维肯萨中学(Wissahickon Middle School)执教的头一年,我有幸与一位名叫珍·史密斯(Jen Smith)的杰出资深教师共事。和她共事过程中,最棒的地方是她持久不变的目标:让学习变得吸引人。

我们都在同一个初二年级教务团队里教授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每当我们开会讨论教学计划时,珍就常常会说:“我们去年就是这么做的,但我想让它变得更好。为了让教学更吸引人,我们有什么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或是其他什么点子吗?”

在我们开始“多多提问”(即LAUNCH循环[3]第二阶段)之前,珍会先让我们去“观察、倾听、了解”(即LAUNCH循环第一阶段)。有一次,我们在教文学手法上遇到了些难题。

于是,我们开始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由此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对文学手法感兴趣?

学习文学手法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在未经复习的情况下,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如何让学生了解在真实世界中文学手法的意义与运用?

就这样,当我们回答这些问题,回顾前几年的工作,我们开始逐渐“理解问题或过程”(即LAUNCH循环的第三阶段)

一直以来,“文学手法”都被认为是枯燥无趣的。老师从来不会以一种令人兴奋的方式去呈现,只是将其作为初二年级必学的内容(以及全国标准化考试的要求)

于是,我们开始集思广益,“探寻想法”(即LAUNCH循环的第四阶段),探讨如何以一种“人人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时,我们的一位合作教师[4]给出了她的建议:她注意到,流行歌曲的歌词中总有各式各样的文学手法。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开始“创造产品原型”(即LAUNCH循环的第五阶段),即自己的说唱歌曲,并起名为“欢迎来到文学手法课堂”(Welcome to Your Lit Device Education)。我们竟然还给自己起了混迹说唱圈的艺名。在创作歌词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随后,我用“库乐队”[5]软件为歌词配上了节奏。接着,我们还“去粗取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歌曲和歌词(即LAUNCH循环的第六阶段)。前前后后忙活了好几个小时,我们终于完成了歌曲的录制和线上发布。最后,我们把这首歌分享给学生(即LAUNCH循环的第七阶段“现在是产品发布时间”)——他们不光歇斯底里地笑了我们,还说要把这首歌存到自己的iPod里,回家反复收听。这就是这首歌的网址:bit.ly/2qiezVy。虽然录歌这种事搞得我很尴尬,但回想起这段经历——和同事齐心协力,创作歌曲,解决教学问题,其实还蛮有趣的。

设计思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热爱设计思维。我们特意为它写了一本书。我们无时不刻不在谈论。我们将设计思维运用于教学、领导和创造性工作。但设计思维只是一个框架,而这个框架,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