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主要作品的生态思想研究
张建春1 雷明珍2
(1.红河学院外语学院;2.红河学院国际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莱辛的作品:《在我的皮肤下》《老妇和猫》《另外那个女人》《十九号房间》《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中体现的生态思想,通过对作品中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科技异化批判、消费异化批判、欲望批判、人自身异化的批判几个方面来分析,表达了作者联系的、和谐的、整体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异化;生态整体主义
1.引言
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然而,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受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安全。为应对人类社会正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生态批评理论扩展并影响到世界各国,遂引发学术界声势浩大的运动,并一直延续至今。生态批评的内涵和外延比较丰富,而从文学批评角度来看,就是从生态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作品,并探讨作品中关于生态的叙述及其社会影响力。尽管生态批评还是一个全新的文学文化批评视角,但它正逐步从边缘步入中心,成为西方文论的下一个热点。中国生态批评学者鲁枢元、余谋昌、曾繁仁引入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并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颇具开创之功。王诺、胡志红、曾永成、韦清琦、雷毅、王岳川、刘蓓、刘文良、吴景明等也先后对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做出了有价值的深入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文学的生态批评的研究,成果颇丰,大体分为三类:① 对文本中明显有自然书写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如对英美作家卡逊、薇拉·凯瑟、梅尔维尔、海明威、梭罗、惠特曼、哈代、华兹华斯、劳伦斯等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苗福光2007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陈茂林2009年出版的专著《诗意栖居:亨利·大卫·梭罗的生态批评》等;对中国老子、庄子、孔子、海子、李青松、胡发云、姜戎等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张加生2013年发表的论文《〈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的环境伦理解读》,杜丽丽2012年发表的论文《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庄周梦蝶”》等;② 对作品中描写生态灾难和生态预警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如袁霞2010年出版的专著《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张建春2009年发表的论文《玛拉与丹恩的生态自我实现之旅》等;③ 对作品中有明显反生态思想的作品的研究,如周雅莉2010年发表的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视域解读〈圣经〉——兼论“人类中心主义”》等。以往的生态文学批评研究存在以下两个薄弱环节:其一,研究点主要集中在有明显的自然描写的作家作品身上,对自然描写不太突出的作品关注不够;其二,对英美早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作品研究较多,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英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多丽丝·莱辛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系统解读其作品中的生态思想。
国内外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视角,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 从哲学的高度全面系统地分析莱辛的整个创作和作品,如,吉恩·皮克林(Jean Pickering)1990年出版的专著《理解莱辛》,王丽丽2015年发表的《多丽丝·莱辛研究》等;② 从苏菲主义的角度分析莱辛的作品,如胡勤的论文《多丽丝·莱辛与伊德里斯·沙赫的苏菲主义哲学——与苏忱商榷》,木格·噶林(Müge Galin)1997年发表的专著《东西方之间: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苏菲主义》等;③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分析莱辛的作品,如肖庆华2008年出版的专著《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赵晶辉2010年的论文《英美及中国多丽丝·莱辛研究中的“空间”问题》,大卫·沃特曼(David Waterman)2006年出版的专著《多丽丝·莱辛空间小说中的身份》等;④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莱辛的作品,如陶瑞萱2012年的论文《分裂的自我与存在的困境——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莱恩式”解读》,1979年罗贝塔·鲁宾斯坦(Roberta Rubenstein)的专著《多丽丝·莱辛研究新视野》等;⑤ 主要研究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如卢婧的论文《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研究述评》等;⑥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莱辛的作品,如王文慧、卢婧、朱彦、李海峰等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分析莱辛的《裂缝》《幸存者回忆录》《又来了,爱情》《野草在歌唱》等部分作品。笔者主要分析了莱辛《裂缝》《第五个孩子》《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浮世畸零人》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
2.莱辛生态思想的来源及其在以下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主要分析莱辛以下几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老妇和猫》《另外那个女人》《十九号房间》《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第五个孩子》《浮世畸零人》中体现的生态思想,主要从对作品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科技异化批判、消费异化批判、欲望批判、人自身异化的批判等方面来展开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莱辛生态思想的来源
莱辛的生命跨越了20至21世纪,这两个世纪中,人类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长足的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当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型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便愈发激化,导致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与大范围失业,贫富分化走向极端。由此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大英帝国,使人民备受其苦。战后的经济萧条与精神失落使人民看清了资本主义背后的罪恶面孔。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大幅度地摧垮了大英帝国,人民伤亡,经济倒退,殖民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也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终于日薄西山了。莱辛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家人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巨大伤害,莱辛母亲的初恋在一战中沉溺于太平洋;莱辛的父亲在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对战争的回忆和描述占据了他的大部分生活。莱辛在自传《在我的皮肤下》中称自己生于战争,长于战争,是暴力的孩子。
2.2 莱辛作品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在《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中,玛拉与丹恩从南到北的生态之旅正好体现了从狭隘的“本我”到更宽广的“社会的自我”,最后扩展到整个生物圈的“大的自我”,即“生态的自我”的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旅程。作者批评了人们在人类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把人类和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错误观点。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论分法下,人优等于动植物,男人高于女人,一个种族优于另一个种族,统治阶级地位高于被统治阶级。人与人的压迫造就了人对其他物种的统治,人类掌握了对其他生物的生杀大权。在北部“中心”的博物馆,玛拉终于了解到,所有的这些灾难都是人类自掘坟墓:
这些人根本不关注他们行动造成的后患。他们杀绝了野兽,毒死了海洋里的鱼,对森林滥砍滥伐,使曾经遍地森林的国家一个个变成了沙漠、荒原。他们破坏一切可以触摸到的东西。他们的头脑可能出了问题。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古人确实应该受到冰纪的惩罚,他们罪有应得。(Lessing 1999:471)
2.3 莱辛作品中对科技异化的批判
关于科技异化,目前学术界的定义是:“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李桂华2004:8)在小说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而在另一方面,却导致整个社会精神空虚,道德沦丧,科技发展加强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人对人的奴役,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变得冷漠,使艺术商业化,沦为消费品。如在《浮世畸零人》中,科学家打着科学的旗帜,任意拿动物做实验,根本不关心动物的死活。
在一层层的笼子里关着猴子,大大小小都有,这种安排让上层笼子里的排泄物铁定会掉到下层动物的头上。那儿还有一排兔子,脖子动弹不得,化学物品不断滴进它们的眼睛。有一条大型混血狗,从肩膀到臀骨被切开来,然后又被人笨拙地缝起来,此刻正躺在脏兮兮的草堆上呻吟,它的背后尽是排泄物。班跪在自己的牢笼地板上,用头敲击笼子。他并没有被下药,史蒂芬教授不要他受到药物污染。他全身赤裸,这个生物自从咕咕坠地以来都是不穿衣服的,在他的笼子角落里有一堆粪便。
莱辛指出“这样的地狱在人类创造的文明世界里不知有多少。”(莱辛2008:183)在莱辛的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作者表达了对以科技为主导的机械社会的批评。主人公柔丝的母亲被大卡车撞死,后来,在空袭中柔丝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父亲和赖以生存的居所,最后柔丝也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书中表现了普通大众在以科技为主导的机械社会和战争下无法预测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2.4 莱辛作品中对消费异化的批判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对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方式中,“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为的创造者——他只是觉得自己的行动及结果成了他的主人。异化的个人与自身相脱离,就像他与其他人脱离一样。同其他人一样,他用认识物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他虽有感觉和判断,但却感觉不到自己与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弗洛姆1988:95)在他看来,异化无处不在,而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
在《第五个孩子》中,消费主义下的人沦为物质的奴隶,为了自己的物质欲求,不断沦为房奴、车奴而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暇顾及个人潜力的发掘和精神的成长。大卫与海蕊也一样,被物欲所吞噬,一个忙着拼命赚钱,一个忙着不断生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进行个人精神的成长和潜力的挖掘。大卫夫妇在消费主义的误导下,为自己以满足欲求为幸福的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大卫“看起来好老。比实际年龄老多了,他才五十岁,却像六十多岁的人。他的头发灰白,身体佝偻,像个阴影,表情疲惫,眼神警觉,随时准备迎接麻烦。”(莱辛2008:170)海蕊“和大卫一样,看起来好老。没人会认为她只有四十五岁。那不是一般的老态——灰发与憔悴疲累的肌肤,而是某种无形的物质已从她身上漏光。那是一层类似脂肪的东西,并非真的有形物。这种人人皆有且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她已经被榨干。”(莱辛2008:176)这种无形的物质应该是一种精神的充实与快乐,但他们在对物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疲惫不堪,未老先衰,过早地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2.5 莱辛作品中对人类膨胀的欲望的批判
消费异化造成人类欲望的膨胀,在消费主义的诱导下,人类不断地生产,最终失控,生产出我们无法驾驭的“怪胎”。在《第五个孩子中》,大卫夫妇为自己拥有大房子和生很多孩子的欲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大家庭招来了一群像“汤姆·克柏里叔叔”的吃客,最后因不堪重负,整个大家庭分崩离析。汤姆·克柏里叔叔(Uncle Tom Cobbleigh)典故出自18世纪末的英国古歌谣,描写了一大群人坐着马车去参加集市,马儿不堪负荷而死了。莱辛用这个隐喻也揭示了地球在20—21世纪的现状,地球承载了太多的人类,他们所到之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资源匮乏,地球终将因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荷而濒临灭亡。
2.6 莱辛作品中对人自身异化的批判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战后的废墟,人们失去了宗教信仰,高呼“上帝死了”,个人感觉到在世界上的渺小、孤独、荒诞与虚无。人与人的关系也由这种心态所控制,亲情、爱情全部被物化,成为赤裸裸的商品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冷漠而疏离。如在《老妇与猫》中,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是严重异化的,没有丝毫亲情可言,他们老了会被送到养老院,在那里他们被当作不听话的呆傻儿童对待,直到有幸死去。在《十九号房间》中,女主人公苏珊在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她感到与丈夫、孩子之间关系的疏离和隔阂,找不到安全感与个人的主体性,最后在一个小旅馆里用煤气自杀。
3.结语
莱辛的生态思想来源于她跨越两个世纪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她在非洲的生活经历。她作品中的生态思想体现在作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科技异化、消费异化、人类膨胀的欲望、人自身异化的批判,体现了作者联系的、和谐的、整体的生态思想。对莱辛作品的生态主义解读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生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可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弗洛姆.1998.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莱辛,多丽丝.2008.浮世畸零人[M].朱恩伶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莱辛,多丽丝.2008.第五个孩子[M].何颖怡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李桂花.2004.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1):84.
Lessing,Doris.1999.Mara and Dann:An Adventure[M].London:Harperflamingo Press.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项目“多丽丝·莱辛生态批评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5Y464)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丽丝·莱辛主要作品的生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QN2016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