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的论元实现:基于识解的压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认知语法的句法观

任何研究都是将纷繁复杂的现象抽象概括,然后运用典型的模型进行表征。认知语法将行为链模式(action chain model)、舞台模型和实体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整合起来,形成典型事件模型来表征句子所表达的各种各样的事件。

2.3.1 行为链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的事物能发出能量,有的事物接受其他事物发出的能量并发生变化。一事物发出能量并传递给另一事物,第二个事物吸收部分能量并将其余的能量传递给第三个事物,能量如此传递下去直到最后被耗尽。这样,形成能量传递的行为链(action chain),如图4所示:

图4

发出能量的物体位于行为链的链头(head),而最后吸收并耗尽能量的物体位于行为链的链尾(tail)。一个基本的行为链可以由两个物体之间的能量的互动而形成,而最小的行为链可以由既是能量发出者又是能量表现者的一个事物构成(Langacker 2008:356)。因此,行为链可长可短,行为链上的参与者的数目可多可少。

人类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人和各种实体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施事(agent)是指有生命的动作或活动发起者。通过接触,施事将能量传递给另一物体。受事(patient)常常通过与外界接触,接受外部所传递的能量从而引起内部的状态变化。工具(instrument)是施事用来将能量传递给受事的无生命的载体。经验角色(experiencer)是指任何经历或经受心智活动的生命者(1)。位移(mover)是指改变处所的实体。与其他理论不同之处是Langacker(1990/2002,1999,2008)提出零角色(zero),即指在某处所发生的,或存在于某处的实体,也指表现某些特征的实体。这些语义角色都是实体在大千世界的互动中所表现的主要角色。这些角色的名称与Fillmore(1968)的格理论及Gruber(1965,1976)的题元关系理论所使用的术语几乎大同小异,但认知语法(Langacker 1990/2002,1991,1999,2008)认为上述语义角色都是植根于人类日常经验中的前语言概念,作为象征概念化的语言必然要编码这些基本的语义角色。

受事、位移、经受者和零角色都是位于行为链的链尾,被动地接受能量,而不是能量产生者,能被独立识解。因此,Langacker(ibid.)将这四种语义角色称之为客体(theme)。在行为链中,施事和工具都是能量的来源,处于链头,而客体处于链尾。典型的事件模型表征施事与客体之间的能量互动。

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感知周围的世界。人对世界的感知如同在剧院里,人在台下观看舞台上的表演:感知者对应于舞台下的观众;感知的对象对应于台上演员的表演;感知的处所或环境对应于舞台背景(setting)。因此,舞台模型(stage model)能表征人对世界的感知。

将行为链模型、人在世界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和舞台模型整合起来,便形成表征人对世界感知的典型事件模型(canonical event model),如图5所示:

图5

图5中,C为概念化者(conceptualizer);AG为施事;INSTR为工具;TH为客体;虚线箭头表示感知关系;双线箭头表示能量传递的互动关系。

句子的基本功能是象征——表征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和在世界中的各种实践经验。人类有什么感知或经验,句子也有相应的结构进行表征。所以,事件结构和句子的组织之间具有自然的对应关系(Langacker 1990/2002)。图5所表示的典型事件模型可由及物限定句子编码,如(5):

(5)In the street,the policeman was chasing the thief.

在(5)中,in the street为事件发生的处所,相当于舞台的背景;the policeman和the thief分别为施事和受事,相当于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应于舞台下面的观众。

但是小句编码事件时,常受到影响交际的信息最大化、经济最大化、认知凸显等因素的制约(Langacker 1977;董成如2004a,2004b)。 理论上讲,交际时说话人应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如实地告诉听话人。但因交际受上述因素的制约,说话人只能尽最大可能传递最多、最重要、最凸显的信息以代表所要传递的全部信息,即语言交际受信息最大化原则制约。

经济最大化原则是指说话人希望用最少的言语,投入最少的认知努力同时又能准确地传递所要表达的全部信息。宏观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交际越快越好。微观上,人脑产生和理解意义的速度约是大脑对意义编码速度的4倍(Levinson 2000:6,28)。因此,编码成了交际的瓶颈。说话人恨不得一口气说出所要传递的全部信息却只能一字一句地表达。另一方面因意义的解码和理解快于对意义的编码,听话人则希望说话人表达得越快越好。有时,说话人说到一半的时候,听话人已理解出其所要表达的意义。用简洁、有序、相关或非歧义、不含糊的语言远不能克服编码瓶颈,实现交际的经济最大化原则。

认知凸显原则是指人们倾向于思考和谈论具有最大认知凸显的事件或事件凸显的方面(Langacker 1999)。人们认识世界时,首先感知的是对人们的感觉器官刺激最强、印象最深、最有价值、最为本质、最重要的事件,并用语言将这种认识巩固下来。对于认知凸显原则,Langacker(1999)提出了一些初步观点,如人比非人(nonhuman)的事物凸显、整体比部分凸显、具体比抽象凸显,看得见(visible)的实体比看不见(invisible)的实体凸显等。Radden&Kovecses(1999)进一步发展了这些观点,并从人类经验、感知选择和文化偏好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主观比客观凸显,互动比不互动凸显、有界比无界凸显,典型的事物比非典型的事物凸显等21条认知凸显原则。例如,人们思考时一般伴随眼珠的转动。(6)中,说话人用看得见的、具体的眼珠转动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思维活动——曾天寿想了一下。

(6)曾天寿眼珠一动,主意就来了,说:“你把我放开吧,我答应你这件事。”(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

在实际交际中,信息最大化、经济最大化、认知凸显等原则相互竞争,共同制约着句子的使用。为了准确、快捷地传递所要交流的全部信息,说话人只能采用凸显、易感知、最有价值的部分代替所要传递的全部信息。因此,句子的使用具有高度的选择性(Langacker 1990/2002)。Langacker(1990/2002:214,1999,董成如 2009)以下面事件为例说明句子使用的选择性:Floyd的妹妹Andrea整个上午都在无情地嘲笑他。为了报复,Floyd一气之下,抓起一只小锤,在空中晃了两下,猛力砸碎了Andrea 心爱的玻璃杯子。玻璃碎片四溅,其中一个碎片击中了Andrea的手臂。Andrea鲜血直流。看到这混乱的场面,他们的母亲急忙跑出来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Andrea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出语言学家常常引用的经典例句:Floyd broke the glass(Floyd打碎了玻璃杯)。Andrea的回答只是凸显了Floyd将杯子打碎了的事实,但掩盖了Floyd 为何打碎杯子,如何打碎杯子及打碎玻璃杯的结果等情况。

同样,小句成分如主语或宾语的选择,也不是根据事件参与者所扮演的语义角色来决定的,而是信息最大化、经济最大化、认知凸显相互竞争、优化配置的结果。例如,对于同样一个事件——“Floyd用锤子打碎了玻璃杯”(也可以看成上文所说的“基体”),根据不同的凸显和信息、交际的经济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做小句的成分,即主语和宾语。图6表示对行为链上不同语义角色的选择构成小句各种配置的情况:

图6

图6(a)表示整个行为链,即基体(base)。图6(b)表示根据交际需要,从施事的角度或从行为链的链头视角,凸显所有的角色:施事、工具和受事,语言编码为(7a)。图6(c)从工具的角度,以整个行为链,即图6(a)为基体,凸显工具和受事之间的关系,语言编码为(7b)。图 6(d)从受事的视角,只凸显受事,编码为(7c),但以图6(a)为基础。图6(e)凸显施事和工具,编码为(7d),也是以图6(a)为基础。

(7)a Floyd用锤子砸碎了玻璃杯。
b (是)锤子砸碎了玻璃杯。
c 玻璃杯(被)砸碎了。
d Floyd是用锤子砸的。

所以,句子的配置是由信息、经济、认知凸显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当然也受到篇章组织和信息结构等因素的制约。

2.3.2 行为链的两种编码倾向

对于行为链,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有两种自然的编码策略或倾向(Langacker 1991,1999,2008;董成如 2014)。施事倾向(agent orientation)根据行为链的能量流向进行编码。作为有意志的能量源的施事是行为链中最为凸显的参与者,认知上表现为射体,因此句法上表征为主语。客体因接受施事发出的能量而发生状态或处所的改变,是次要凸显的界标,因而映射为宾语。其他语义角色相应地编码为补足语或旁语。例如,在John用钥匙开门的行为链中,John是能量发出者,编码为主语;门因吸收John发出的能量而被打开,是次要凸显的界标,映射为宾语;钥匙只是能量传递的中介,编码为旁语。整个行为链编码为:

(8)John opened the door with a key.

叙述客体编码策略或倾向前,我们先介绍认知语法提出的另外一对概念——自主(autonomy)与依存(dependency)(Langacker 1987a,2008)。自主实体指不依靠其他实体,自身就能独立存在,能被独立识解的实体。依存实体指依赖其他实体才能存在的实体,或必须参照或预设其他实体才能被识解的实体。例如,元音是自主自足的,无需依靠其他语音就能独立发出,而辅音必须与元音结合才能发出来,因而是依存的。词缀(affix)是依存的,但自由词根不依靠词缀就能独立成词,因而是自主的。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必须参照其参与者才能被识解因而是依存的,而参与者无需依靠其他关系就能被独立识解,因而是自主的。事件需要参照其参与者才能识解,因而是依存的,但事件参与者是自主的。

无需参照能量来源或施事,客体就能被独立识解。因此客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虽然隐含施事对客体的作用,但客体编码倾向只凸显客体发生的变化、表现的特征、存在某处等因素。在客体过程中,因客体具有自主性最为凸显,因此编码为句子的主语。若不强调谁对门如何施力的行为,只凸显门所发生变化的客体过程,可编码为:

(9)The door opened.

能量流向和概念的自主与依存都是来源于人类的基本经验。因此,施事编码倾向和客体编码倾向都是对行为链编码的自然路径。每种语言都或多或少使用这两种编码策略。就英语而言,及物构式、双宾语构式、致使-移动构式等都是采用的施事编码策略,而中动构式、短被动构式使用的是客体编码策略。汉语动结式采用的是施事编码策略,而受事主语构式则是根据客体编码策略形成的。

2.3.3 主语和宾语的确定原则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没有明确探讨论元实现的原则和机制。事实上,Langacker在各种论著中基本没有提及论元实现,但他详细讨论了如何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等句法关系。实际上,认知语法关于确定主语和宾语的原则可以看作论元实现的原则。

确定主语和宾语的因素有语义角色、句法行为或表现、话题、有定性、移情等。Langacker(1987a,1991,1999,2003a,2008)对这些因素一一考察后发现这些因素都不能对主语和宾语做出统一的解释。例如,施事和客体典型地实现为主语和宾语,但语义角色和语法关系存在多对一和一对多的问题(刘宇红 2013)。主语除施事之外,还可以是工具、客体、处所或时间等,从而产生“多对一”的现象,如例(10)各句的主语:

(10)a The enemy sank the battleship with a torpedo.
b The torpedo sank the battleship.
c The battleship sank.
d The hall can accommodate 1000 people.
e Monday is fine for me.

另一方面,同一语义角色可以实现不同的语法功能,产生“一对多”的问题。例如,the tent在(11)中既可以做宾语,也可以做主语,还可以是介词的宾语。

(11)a The children put up the tent.
b The tent was put up in 5 minutes.
c The children were playing inside the tent.

句法行为或特征也不能给主语和宾语做出统一的解释。例如,英语主语的句法特征或表现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Langacker 1987a:235,2008:364):

〈1〉代词使用主格形式,如I,he,she,we,they。

〈2〉谓语动词与主语在时制(tense)和数上保持一致,如she works hard。

〈3〉主语和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倒置形成问句,如Did John open the door?

〈4〉反身代词不能做主语。只有主语作前置成分,才能使用反身代词。例如John likes himself可以接受,但*Himself likes John不可接受。

〈5〉从句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共指或同指(coreferential)时,可以省去,如By breaking the glasses,Floyd upsets me。

但列举这样的清单本身没有对主语做出解释。语法特征能帮助人们识别主语,但本身不是对主语的刻画或解释。此外,上述句法行为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例如,上述第〈1〉、第〈2〉和第〈3〉个特征不适合描写汉语的主语行为,因为汉语代词没有主格和宾格之分,汉语的动词和主语在时制和数上也不存在一致的问题。另外,汉语不借助于助动词或能愿动词与主语的倒置,一般直接使用语调就能形成问句。因此句法特征也不能给主语和宾语做出统一的解释。

此外,Langacker(1991:306-323)还详细考察到话题、移情、有定性等都不能给主语和宾语做出统一的解释。主语若有什么共性,共性一定是主观的。从认知视角看,唯一能给主语和宾语做出统一解释的是凸显或图形与背景的组织(Langacker 1987a,1990/2002,1991,1999,2003a,2003b,2005,2008)。句子可以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句子的图形既可以表示一个参与者,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图形所凸显的关系又可以用图形与背景的组织进行解释,即在图形所表示的关系中又有主要凸显的参与者和次要凸显的参与者,Langacker称之为主要图形(primary figure)和次要图形(secondary figure)。所以,根据图形与背景的组织,句子的凸显结构可以分析为:主要图形+次要图形+背景(primary figure+secondary figure+ground)(Langacker 1991:323;1999:37)。例如,在(12)中,主要图形是John,次要图形是his car,背景为in the garage:

(12)John was repairing his car in the garage.

用认知语法的术语阐述,主要图形就是最为凸显的射体(trajector),也是说话人最为关心、最想说明、最熟悉的实体,是说话人的兴趣焦点所在,句法上实现为主语,而次要图形为界标(landmark),句法上一般实现为宾语,对主语做出进一步的说明。Langacker(1990/2002,1991,1999,2003a,2003b,2005,2008,2009)在各种论著中反复论证主语是概念化过程中最凸显的实体,即射体,宾语是概念化过程中除射体之外最凸显的实体,即界标。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背景成分。背景成分实现为旁语(oblique)(2)。Langacker(1991:323)将射体和界标以外的成分称为其余的(other),我们还用ground表示,但译为场景。这样句子的凸显结构和句法功能及其映射关系可以表征为:

图7 (图中,SUBJ代表主语,OBJ表示宾语,OBL表示旁语)

句子一般都有主语,但不一定都有宾语。由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构成句子一般没有界标,但有射体或场景,分别实现为主语或旁语。例如,在(13)中,John和Tom都是射体,实现为主语,但两个句子没有界标,而场景成分in the garden和in the plane crash实现为旁语。

(13)a John was singing in the garden.
b Tom died in the plane crash.

因此,只要能确定句子的射体和界标(包括场景),就能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及旁语)。换句话说,认知语法关于论元实现的原则是凸显:最凸显的射体论元映射为句子主语,次要凸显的界标论元实现为句子的宾语,场景成分实现为旁语。凸显可以根据行为链的能量传递方向确定,也可以根据自主与依存关系确定。在双宾语构式中,接受者不但接受和控制客体,而且与施事具有互动关系。因此,作为接受者的人比客体的物更为凸显。认知语法认为接受者是主要的界标,映射为间接宾语,而客体是次要界标,实现为直接宾语(Langacker 200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