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
最后一项假设涉及跨国渗透的影响问题。所谓跨国渗透,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体制为另一个国家所操控。85这种渗透至少有三种形式:(1)那些忠诚被分裂的公务员,可能运用他们的影响使该国与别国关系更为密切;(2)游说者使用各种手段,改变有关潜在盟友的公众认知和决策;(3)用对外宣传来改变精英和大众的态度。关于跨国渗透的假设认为借助间接的影响渠道来控制外国的政府,联盟就比较容易建立。
尽管最近的学术研究很少关注渗透问题,但渗透的例子很容易找到。86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之所以决定与德国结盟,部分原因归于当时担任土耳其军队总检察长的德国军官利曼·冯·桑德斯(Liman Von Sanders)的作用。8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美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这种宣传在美国决定介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88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的游说者通过操控公众舆论和重要的美国官员,对美国在远东的政策特别是与台湾的“联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89最后,认为渗透是建立联盟的有效工具的观点促使美国制定了政治灌输计划,该计划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军事训练和教育援助一道实施。当然,也引起美国对苏联类似计划的关注。90
但是,与对外援助一样,跨国渗透与国际联盟之间的真正因果关系通常并不明确。特别是,两国之间广泛的联系(形式是教育援助、军事训练等)如同是形成共同利益和紧密联盟的原因一样,也有可能是结果。我们所观察到的联系有可能部分地不真实,广泛的联系和结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例如外部威胁)。所以,必须再一次指出,我们应该考虑渗透对联盟建立发挥最大独立影响的背景。何时渗透更有可能改变联盟选择,而不仅仅是反映早已存在的偏好呢?
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
首先,渗透更不利于开放社会。当权力分散时,当国家与社会更容易接触来自国外的宣传或游说者所代表的外国利益时,或者当新闻检查很少时,跨国渗透极有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像美国这样的民主国家比诸如苏联之类的威权政权对渗透更敏感。
目标与手段
渗透的有效性也依靠国家准备渗透进其他国家所要实现的目标。如果一个国家操控其他国家公众和精英的态度仅仅是为了促进结盟,那么这种努力不会被看成是对有关国家的独立构成直接威胁。但是,如果结盟是通过推翻一个政权来实现(例如通过敌对性宣传或支持持不同政见的组织),那么目标政权就会对领导运动的国家作出负面的反应。
所使用的手段也很重要。如果手段被认为是合法的,那么充满敌意的反对程度有可能被弱化。例如,试图通过军事训练计划来收买或打入外国军队的内部,有可能受到怀疑,即使在一个民主社会里通过授权的代表进行上述计划的游说也有可能照常被认为带有政治性。91
上述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一个特定的政治体制越开放,被认为进行合法影响的活动就越多,也越不需要变化。相反,要改变高度集中化的行为,威权政体就需要同化或更换最高领导层,更不必说这种努力有可能引起怀疑和敌意,而不是友好与联盟。所以,当渗透促进了联盟建立时,通常是在手段被认为合法,其他重要的联盟因素早已存在时。
总而言之,上述情况说明渗透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才是联盟建立的重要原因。但有两种可能情况需要明确:首先,没有健全政府机构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特别是被迫依靠外国人提供基本技能的国家更是如此。这样的国家通常是虚弱和不太重要的。其次,渗透反过来用于对抗最强大的国家也有可能相对地有效,因为这些国家的注意力被分散,国外的精英容易获取如何操控政体的知识,如果他们在这些国家接受了部分教育就更是这样。但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当渗透有利于加强其他结盟动机的作用时,渗透的作用会最为有效。也就是说,当游说者或进行宣传的人员对那些改变观点和态度的人进行说教时,渗透的作用极为有效。
关于渗透与联盟建立之间关系的假设
1.一般形式:一个国家越是能接触到另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双方联盟的可能性就越大。
2.渗透更不利于开放社会。
3.当目标有限时,渗透更有效。因此,渗透行动的侵入性越强,它对结盟的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越大。
4.当存在促成联盟的其他原因时,渗透的作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