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1990—200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呼应浦东提出开发皖江战略

我一听到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这个消息是异常兴奋,我们首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带动安徽经济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抓住和依靠浦东开发开放这个机遇,安徽才能找到希望,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于是,在1990年4月中央还没有正式下发关于开发浦东的文件时,我就委托安徽省计委主任陈健组织一帮人抓紧收集资料,了解中央在开发开放浦东上有些什么考虑。4月,我因胆结石开刀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到芜湖休养,省委工作由时任省长傅锡寿负责。我呢,也没闲着,利用休养机会带领一帮人在芜湖搞调查研究,专门思考、酝酿和讨论安徽省“如何呼应浦东、开发皖江”问题。所谓皖江,指的是流经安徽的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省400多公里。皖江这一提法不是我们的发明,早在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一书中就提到了“皖江”。抗日战争时期,“皖江抗日根据地”是安徽三块抗日根据地之一。1959年,中共安庆市委机关报命名为《皖江日报》,并由谢觉哉题写报名。20世纪80年代,由安徽省顾委的老同志牵头,对皖江经济带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调研,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并制定了规划。

对于加快安徽改革开放的迫切性,我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国的对外开放的。到1990年,对外开放已经扩展到了长江下游,如江苏省的江宁县、南通市建立了开发区,南京市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开发区的待遇。可以说那时对外开放已经搞到了我省的家门口,而安徽还不能对外开放。外国商船能到江苏省的江宁县,但却不能进入紧靠江宁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和芜湖市。因为没有开放政策,无法享受出口创汇、减免税收等许多优惠政策和待遇,外商基本上也不会到你那里去投资和进行商贸活动。

而且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来看,凡是沿海开放省份,享受国家开放政策的,发展都比较快。福建省过去也是比较穷的省份,但由于福建省沿海城市属于开放城市,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因此他们的经济发展条件比我们就好得多,发展也快。再比如广东、浙江、山东也是这样。浙江改革开放前,我们安徽的工业基础比浙江还是要好一些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他们能享受开放政策,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并远远超过我们。我之所以要讲上面这些内容,就是想说明对开发、开放皖江为什么我们安徽人民的认识会达到高度的统一。因为这是安徽人期盼已久的事情,期盼着这个机遇早日到来,期盼着经济发展更快一点。

在芜湖调研的这段时间,我和同志们紧张而认真细致摸情况、收集资料。后来,我的身体稍好一点,就回到省里召开了省委常委会议。在会上,调研组的同志向省委常委会汇报了开发皖江的意见。省委常委会一致赞成调研组的意见,认为安徽一定要抓住呼应浦东这个机遇,下决心要把皖江开发开放这篇文章做好,要有大动作,不能小打小敲,在全省要有大的行动。在省委统一思想和意见后,省里几套班子开始集体调查研究。1990年7月5日,安徽省委、省顾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一起集体从合肥出发,前往长江流域调研。那时,我因手术后出现排异现象,伤口不能愈合并伴有化脓,人很痛苦。机关的同志好心地劝我说:“您身体都这样了,就不要去了。”我说:“这件事情是我提出来的,我必须要去,而且事情已到了这个程度,时间已经定好,明天就要开始调研,不能耽搁了,希望在这个时候大家都不要动摇我的决心,再困难我都要坚持下去。”

1990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新闻

这样,安徽省委组织的沿江调研组按期出发开展工作,为安徽“开发皖江”赢得了时间。1990年7月5日至12日,从安庆市开始沿江调研,途经池州、铜陵、马鞍山,最后到达芜湖,实地调查研究,分别听取了5个地市及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汇报,进行了座谈。12日至13日,在芜湖调研结束后又在当地召开了安徽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沿江的各地市委书记、市长、专员和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参加了。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就开发开放皖江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1990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张振国的报道,题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文章的中心内容就是“全省进一步动员起来,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当好配角,迎接辐射。”我在1990年7月接受上海《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们决定重点开发在安徽境内406公里的长江经济带,迎接浦东开发的辐射,我们长江经济带在许多方面与浦东、上海存在着互补性”。我又说:“我们的基本战略是学上海。”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工作的落实,在芜湖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后,我们回到省里及时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建立一个领导小组,着力把呼应浦东、开发皖江落到实处。

第一个重要会议是1990年7月25日召开的全省各地市委书记、市长、专员会议。我在会上指出浦东开发对我省特别是对沿江地区必然带来强烈的辐射,同时也为我们呼应浦东、服务浦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求各地市、省直各部门正确理解省委的决定,支持省委的决策部署,把各方面工作做好。我还针对同志们存在的一些疑虑作了解释。比如合肥市同志提出合肥是省会,为什么不是开放的重点?省委、省政府把资金扶持的重点转到沿江了,对其他地市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如此等等。

第二个重要会议是1990年7月26日召开的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动员大会。会议由我主持,省长傅锡寿作题为《抓住机遇,迅速行动,扎实工作,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步伐》的动员报告。会上我特别强调:这个动员报告是代表省委向全省广大党员、全体人民发出的动员号令。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和理解这个报告,切实贯彻省委关于加快沿江地区经济开发开放步伐的重大决策。为在全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省里的所有新闻单位统一行动,密集宣传“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在全省开展大宣传、大讨论,这实际上是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做好本身工作的大讨论,同时还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讨论。这几句话朗朗上口,再加上宣传力度大,切合安徽的实际,所以直到现在许多人都还记得。

我们建立的小组是开发开放皖江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傅锡寿担任。领导小组首先着手制定开发开放皖江近期和长期的规划纲要;其次,做好开放皖江的基础工作。比如在芜湖港建外贸码头、外贸仓库,配套建设接通一条7公里长的铁路;设立海关、防疫检疫、公安、边防等一系列部门。

1991年6月,李鹏总理来安徽视察工作时,我们向他汇报了要“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战略考虑。李鹏总理当时拿出地图,边看还边问我:“老卢,你们提出的开发皖江,皖江在什么地方,怎么地图上找不到?”我说:“总理,皖江是一个形象的称呼,其实就是流经安徽的长江段称为皖江,共有400公里长。抗战时期新四军七师有支‘皖江支队’,‘皖江’很早就提出来了。”李鹏总理听了我的解释后说:“啊,我知道了。我在北京就听说安徽‘开发皖江’,那时还不清楚‘皖江’具体是指哪里。”

经过各方努力,1992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芜湖港对外国籍船只开放。当年就有不少外国籍轮船到芜湖,标志着安徽皖江开发、开放取得历史性进展。事实证明,借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这一历史机遇,开发皖江,使安徽能发展快一些,是安徽人民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