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1990—200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规划先行”抓住破解难题的“牛鼻子”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宣布不久,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就提出了“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金融先行”的口号。之所以提出“规划先行”是因为浦东开发是跨世纪的大战略,只有先把规划搞清楚了,才能分步骤分阶段、高标准高质量地把浦东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城区。早在我们3个开发公司成立的时候,金桥和外高桥都已有了获批的规划,只有陆家嘴还没有确定选址布局和详细规划,这也使得我们很难具体协调推进开发工作。

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规划这个关键,把所有问题想清楚想明白,何况规划做得好可以管100年,如果做得不好,实施后永远没有机会重新再来,这一步走偏了,永远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我们决定规划问题一定要“事成于思”“谋定而动”。

根据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要求,陆家嘴地区要与“把浦东建设成为国际化、枢纽化、现代化的世界一流新市区”的目标相适应,就必须建成面向国际的现代化的金融贸易区。它的规划,也必须与世界一流CBD相媲美。对此,朱镕基市长非常有魄力地指出“陆家嘴是上海的一个面孔,我们紧锣密鼓地搞起来,总体规划可以搞国际设计招标、搞规划竞赛,这也是一种宣传”。

于是,1992年5月我们出资200万元参与组织和启动由法国政府公共工程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上海市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历经一年左右时间,1993年由市规划设计院、华东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和陆家嘴开发公司等多方力量组成的规划深化工作小组拿出了送审的规划深化方案。这个国际规划设计方案的咨询和深化设计,一共进行了三轮,逐步集聚精华形成共识。到1993年5月前后,我们最终拿出了一个做到东方和西方、历史和未来、浦东和浦西相结合的深化方案,后经市人大、市政协和市委常委会审查后,在1993年12月28日获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

通过做规划,我们解决了陆家嘴开发在规划方面的4大战略性问题和4个技术性问题。

第一个战略性问题是为什么要建中国的金融贸易区,第二个战略性问题是金融贸易区的选址,这两个问题在前期很快就达成一致解决了。第三个战略性问题是要不要建轴线大道问题。我们着手开发陆家嘴的时候,陆家嘴是已有路网的,但都是沿着黄浦江岸线走向且比较窄,最宽的浦东大道也只有双向四车道。随着开发量上去,交通肯定无法承载。我们必须思考解决开发后的大规模车流量问题。经过测算,决定建一个轴线大道。部分规划专家不很赞同,认为不仅动迁量太大,而且几乎全盘打破原来的路网格局,给交通组织带来极大问题。此外,对轴线大道是做成“形态轴”还是“视觉走廊”也存在着不同意见。最后,我们从有利于开发区功能形态建设和城市经济活动需求的角度出发,还是决定杀出一条血路来,建100米宽的轴线大道,这一方案得到了朱镕基市长和倪天增副市长的支持。

给邓小平同志看的陆家嘴中心区规划灯光模型

陆家嘴开发在规划上解决的第四个战略性问题是功能开发和功能性大楼的分类摆放问题。那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先集中做好小陆家嘴1.7平方公里的开发,因为黄浦江对岸天天能看到,所以有大楼项目就应先放小陆家嘴地区,后面做不做、做快做慢都无所谓;另一种观点认为要有功能区分,不能凡是大楼就集中摆,这也是我们的观点。通过规划,我们把小陆家嘴定位为以核心金融功能、跨国公司总部为主的中央商务区,后面竹园地区是要素市场和商贸区,再之后近世纪公园是文化、行政区,然后把各个建筑按功能填充到上述区域中,让这些功能区域慢慢长起来,最后沿着主要道路连接起来。

此外,我们通过规划还解决了小陆家嘴规划上的四个技术性、战术层面上的问题:一是总的建筑容量和规划指标;二是黄浦滨江沿线开发标准和内容;三是金融性大楼的点、面、组团关系及形态组合;四是人、车出行的交通组织问题。这些对我们也都是非常大的考验,决策都非常慎重。黄菊市长曾说过,希望陆家嘴中心地区规划能够25年不变,一张图纸干到底。如今25年早已过去,最终实施的这张规划蓝图的确没有大的修改,只有很少的局部优化,最大的修改就是上海中心大厦这幢楼,它增高了、面积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