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于西周的服装制度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身的潜力,但自然界某些现象却又一时难以破译,因而人们相信人类能够创造物质,只是会受到一种力量的制约,人们要想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就必须使原始巫风和图腾崇拜进一步走向完善。于是,关乎社稷大事的仪典必须在庄严隆重的气氛中进行,用于一系列祭祀活动的服装自然更要精心安排。《礼记·礼运篇》讲“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正是强调的祭祀大典,而《周礼·春官·宗伯》中“享先王则衮冕”已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都必须穿礼服。当时宫中有职官任“司服”者,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周礼·春官·宗伯》中记:“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说的即是按照制度所规定,如分仪式内容而确定服装。“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诸如此类规定,非常繁杂。王后在仪式上的穿着,也有专门的“内司服”来掌管。总之,这说明自周代始,中国的服装制度已经建立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与规模。
图1-10 青玉鸟形佩饰
(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
图1-11 青玉兽形佩饰
(辽宁建平县遗址发现)
中国正史中有10部史书专设《舆服志》篇,记载了一个朝代在车旗服御上的规定与执行情况。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段回答:“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而贯穿历代《舆服志》的正是孔子的“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也就是说,儒家认定夏代的历法,商代的车马,周代的冕服,舜时和周武王时的音乐,是最正统的。那么,冕服的构成形式大致是哪样的呢?简单说来,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蹬舄屦。
一、冕冠
其板为板。据汉叔孙通所撰《汉礼器制度》讲:“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前后有旒。”1作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呈向前倾斜之势。旒为板垂下的成串彩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冕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板前低俯就之形都含有规劝君王仁德的政治意义(图1-12)。
图1-12 皇帝冕服参考图
(唐《历代帝王图》中晋武帝司马炎)
二、衣裳
冕服多为玄衣而裳,连同板,都是上为黑色,下为暗红色,或称绛,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象征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样,这里既有时间概念,又有空间概念,说明帝王是至高无上的。帝王隆重场合服衮服,即绣卷龙于上,然后广取几种自然景物,并寓以种种含意,《虞书·益稷》中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并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其中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雉鸟),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图1-13)。以上纹饰为十二章,除帝王隆重场合采用外,其他多为九旒七章或七旒五章,诸侯则依九章、七章、五章而依次递减,以表示身份等级。腰间束带,带下佩长条形蔽膝。蔽膝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用在冕服中一般称之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用在其他服装上叫做韦。多为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天子用纯朱色,诸侯黄朱,大夫赤色。《诗经·斯干》中有“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之句,即是形容天子芾色的典雅辉煌(图1-14、图1-15)。
图1-13 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图1-14 佩韦的男子
(周代传世玉雕)
图1-15 佩韦示意图
三、舄屦
《周礼·天官·屦人》云“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缱、黄缱、青句、素屦、葛屦”。着冕服,足蹬赤舄,诸侯与王同用赤舄。三等之中,赤舄为上,下为白、黑。王后着舄,以玄、青、赤为三等顺序。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古今註》讲:“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看起来,好像是复底。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礼服名目繁多,包括衮冕在内,帝王要有六冕,如前面提到的毳冕、冕、玄冕等,穿着时必须依据特定场合的着装规定。除此之外,另有弁服、深衣、袍及副笄六珈等。冕服制度经西周大备以来,至东汉形成规制,以后历代帝王有增有减,直至与封建王朝一起消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多件西周玉质饰品出土。其中如西周晚期的胸腹玉佩饰(图1-16、图1-17),由一个玉瑗下连短珩,两端以绿松石珠、玛瑙珠及玉管并列穿连成两串,各系两个玉璜,还另有一玉瑗同时出土。再一件玉牌联珠串饰也是西周晚期遗物,玉牌呈青绿色,梯形,镂空作相背的双鸟纹,上端有小孔6个,系6串料管;下端有小孔10个,用以悬挂垂下的长串饰。共有玛瑙珠管375件、料管108件、煤精扁圆珠16件,即由500件饰件组成。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右股骨的外侧。我们从这里不仅领略到西周玉器工艺之精之美,同时也能大致断定佩饰在人身上佩挂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礼服配套中不可缺少的佩饰部分的具体材质和款式。虽然难以与文字记载中的佩饰完全印证,但也算提供真实视觉形象了。
图1-16 胸腹玉佩饰
(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西周晚期遗址出土)
图1-17 玉串饰
(1995年山东省长清县仙人台西周墓地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