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补释(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明夷

《序卦》曰: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九家易》曰:日在坤下,其明傷也,言進極當降,復入于地,故曰“明夷”也。

釋曰 萬物之進,必有夭閼摧挫之患,與大壯陽盛而傷同義。

離下坤上明夷。

虞翻曰:“夷”,傷也。臨二之三而反晉也,“明入地中”,故“傷”矣。

利艱貞。

虞翻曰:謂五也。五失位,變出成坎“艱”,故“利艱貞”矣。

鄭玄曰:“夷”,傷也。日出《漢上易引作”。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朱作”,王氏應麟集鄭注及漢上易》、《義海撮要並同。明則《漢上”。傷矣,故謂之“明夷”。《義海撮要故曰明夷”,又無下句。日之明傷,猶聖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亂世,抑在下位,則宜自艱,无幹事政,《義海撮要。以避小人之害也。《義海撮要之害

釋曰 自艱无幹事政,晦其明也。晦其明而後可以漸貞,其貞至艱,此箕子之事,文王之志。文王明夷,利箕子能貞之,殷之明或可以不息,此明夷之既濟也。九三曰“不可疾貞”,卦曰“利艱貞”,明夷不以三升五濟,以五正濟,文王所以至德。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

蜀才曰:此本臨卦也。案:“夷”,滅也。九二升三,六三降二,“明入地中”也。“明入地中”,則明滅也。

釋曰 臨二之三,則成離在坤下,故明入地中,此以消息言也。以《序卦》言,則取反晉,坎“入”。

内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荀爽曰:明在地下,坤所蔽,“大難”之象。“大難”,文王君臣相事,故言“大難”也。

 鄭康成曰:“蒙”,猶遭也。

一云:“蒙”,冒也。釋文》。

釋曰 “大難文王君臣相事”,語有誤,當云“明夷文王羑里之事”。

文王以之。

虞翻曰:“以”,用也,三喻文王。“大難”,謂坤,坤弑父,迷亂荒淫,若紂殺比干。三幽坎中,象文王之拘羑里,震諸侯,喻從文王者,紂懼出之,故“以蒙大難”,得身全矣。

 “以之”,鄭、荀、向作“似之”,下亦然。

王肅曰:惟文王能用之。釋文》。

釋曰 “大難”,謂坤上。三三公,體明得正而應上,上所揜,在坎獄中,似文王之拘羑里。内藴文明之德,深明天人之故,君臣之義,撥亂反正,持危扶顛之道。而外以柔順行之,危行言孫,因時而惕,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合外内之道,是以遭處大難而得全。《左傳》説“紂囚文王,諸侯皆從之囚,紂懼歸之”,實文明柔順之德,有以孚上下耳。

利艱貞,晦其明也。内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虞翻曰:箕子,紂諸父,故稱“内難”。五乾天位,今化坤,箕子之象。坤“晦”,箕子正之,出五成坎,體離重明麗正。坎“志”,故“正其志,箕子以之”而紂奴之矣。

釋曰 虞義葢謂五出坎艱,得正成既濟,艱而克濟,晦其可明也。鄭義則謂,不但曰“利貞”而曰“利艱貞”者,晦其明,不顯然矯拂以觸禍,惟自正其志,積誠以漸寤暴君,其貞至艱,艱而後利,義並通。“内難”,謂家難,“家人内也”。六五本坤元凝乾之位,故象箕子,坤難,在坤體,與上切比,故“内難”。箕子明洪範九疇,德足濟天下,處剥膚之災,覩宗社將覆,能正其志,欲以柔化暴,以至正勝羣邪,使伏陽出而復濟。文王明夷,利箕子能正之,曰“利艱貞”,意在箕子也,故曰“箕子以之”。虞作“以”,謂用其道,六十四象所謂“君子以”“先王以”也。鄭、荀作“似”,謂其行事與卦象合。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眾,用晦而明。

虞翻曰:“而”,如也。“君子”,謂三,體師象,以坎莅坤。坤“眾”、“晦”,離“明”,故“用晦如明”也。

 孔穎達曰:冕旒垂目,黈纊塞耳,無清靜,民化不欺。若運其聰明,顯其智慧,民即逃其密網,姦詐愈生,豈非藏明用晦,反得其明也。

釋曰 陽氣收入地中,其象夷,而實發生之本,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明入地中,則復出地上,故明夷於《序卦》反晉,於消息臨息卦,《象傳》明臨息之義。“莅”,《説文》作“”,臨也。三自臨二升,體師象。“師,眾也”,故以“莅眾”。以坎莅坤,師眾之象。虞讀“而”“如”,雖在晦猶如明,内文明而外柔順,所以法於天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風雨如晦,不改其度,是用晦如明也。惠氏以三當升五臨坤由晦而明,姚氏以明夷當反成晉由晦而明。操心危,慮患深,所以當大任而濟眾,即晉之“眾允”也。孔氏所言,法明夷之象莅眾之道,皆讀“而”如字。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荀爽曰:火性炎上,離飛鳥,故曰“于飛”。朱誤”。所抑,故曰“垂其翼”。陽“君子”,“三”者,陽德成也。“日”以喻君,“不食”者,不得食君禄朱作君禄食”。也。陽未居五,陰暗在上,初朱作”。有明德,恥食其禄,故曰“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也。

 《春秋傳》説明夷之謙初變。曰:明夷日也,日之數十,故有十時。一晝夜分十時。日上其中,日中。食日二,食時。旦日三,平旦。明夷之謙,明而未融,其當旦乎。日之謙當鳥,故曰“明夷于飛”。明之未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動,故曰“君子于行”。當三在旦,故曰“三日不食”。又曰:飛不翔,垂不峻,翼不廣。

釋曰 明夷,有明德而抑在下位者。“飛”,以喻行也。“垂其翼”,夷之意也。“三日不食”,困已甚也。離日,三爻,故“三日”。荀云“三者陽德成”,“日喻君”,此因象託義之例。《傳》以當三在旦非食時推“三日不食”,此參互求象之法。明夷陽升而未光,即始旦之象。離本象飛鳥,皆不必取謙,筮占家合兩象求之,推廣其義。

有攸往,主人有言。

《九家易》曰:四者初應,眾陰在上主人也。初欲上居五,”。則眾陰“有言”,“言”,謂震也。四、五體震雷聲,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也。

 《京氏傳》曰:諸侯在世,。元士應,。君暗臣明,不可止。明於内,暗於外,當世出處,眾所疑,《易》曰“三日不食,主人有言”。

釋曰 初欲上居五,五當四。六二注謂初取象小過飛鳥,四降居初垂翼,初上居四,則仍小過,言飛而之外也。然明夷四諸侯在世,初元士應,既象君暗臣明,不可止而苟禄,而外暗内明,又眾濁獨清眾醉獨醒之象。君子之所,眾人固不識也,故“有攸往”則“主人有言”。“言”,疑怪之言也。但初居四失位,惠氏謂初應四故“有攸往”,四互震而在坤體,躁人之辭多,故“主人有言”,義似較長,此二老居海濱遯世不見知之象。張氏以主人三陽,初應在震,三體震,故“主人有言”,謂諮訪之言,則二老歸周之象。

《象》曰: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荀爽曰:暗昧在上,有明德者義不食禄也。

六二:明夷疑脱一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九家易》曰:“左股”,謂初,”。所夷也。離飛鳥,葢取小過之義,鳥飛舒翼而行。“夷者,傷也”,今初傷垂翼在下,故曰“明此字疑衍。夷于左股”矣。九三體坎,坎馬也,二應於周誤”。五,三與五同功,二以中和應天,應天二字疑衍。合眾,欲升上三以壯於五,故曰“用拯馬壯,吉”。 案:初足,二居足上,“股”也。二互體坎,坎主左方,“左股”之象也。

 “明夷于左股”,諸家重“夷”字。下“夷”,鄭、陸作“睇”,《子夏傳》同,京作“眱”。《釋文》。

鄭康成曰:旁視睇。此句見釋文》,“”。六二辰在酉,酉在西方,又下體離目。九三體在震,震東方,九三又在辰,辰得巽氣股。此謂六二有明德,欲承九三,故云“睇于左股”。《禮記·内則正義。拯,承也。《釋文》。

“拯”,《子夏》作“抍”。《釋文》。《説文》:“抍,上舉也,从手,升聲。《易》曰‘抍馬壯吉’。”《釋文》引《説文》作“拯”,云“舉也”。

“左股”,馬、王肅作“般”,云:“旋也,日隨天左旋也。”姚作“右槃”,云:“自辰右旋入丑。”《釋文》。

釋曰 《九家》云“左股謂初二所夷”,二與初同體離,有明德,無傷初義。“二”,當“四”,字之誤。初自小過四降,小過有飛鳥之象,初陰升而四陽降,陽陰抑,如鳥飛垂翼。鳥之垂翼,如人傷股,故曰“四所夷”。既云“四所夷”,則下文故曰“明夷于左股”,非“明”字衍即“夷”字當重,而經文于上脱“夷”字審矣。《釋文》不言《九家》無下“夷”字,李所見本當與陸同,晁氏據誤本《集解》增列異文,恐非。“用拯馬壯”,“拯”之言“升”,三體坎馬,“壯”,傷也,謂折坤。五虚无君,二欲升三居五以壯于坤,象舉馬健行,利有攸往,以濟生民之難,故“吉”。“夷于左股”,夷也,羑里之難也。“用拯馬壯”,由夷而明,諸侯以文王受命之君,出之大難,欲從之以濟天下也。若然,此爻必周公之辭。鄭本“夷”作“睇”,訓“拯”“承”者,二視三之夷,急欲出三於難,從之以宣力王室,惟三馬首是瞻。“壯”訓“强”,“馬壯”,即晉“用錫馬蕃遮三捷”之義。《象》曰“順以則”,謂順三以盡君臣之天則也。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諸侯皆從之,是謂“順以則”。至武王時,則應天救民乃其則矣。京作“眱”,葢“睇”之異體。馬氏“股”作“般”,姚氏“左股”作“右槃”,皆字形近,師讀異。日隨天左旋而明傷,猶聖人順天行道而蒙難。云“自辰右旋入丑”者,張氏曰:“明夷臨二之三,臨九二坎爻,于納甲戊辰,變六二離爻,于納甲己丑,故曰‘自辰入丑’,此用納甲例也。”案:辰,日向中,明也。丑,夜未旦,夷也。以下爻“左腹”例之,馬、姚本恐非是。“拯”,《釋文》引許書“舉也”,《字林》作“抍”。陸以《字林》之“抍”别於《説文》之“拯”,豈今本《説文》,後人依《字林》改歟?李云“坎主左方”,葢以乾坎艮震陽卦主左也。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九家易》曰:二欲上三居五天子。坎法律,君有法,則眾陰當順從之矣。

釋曰 三升五,二順應之以合於則,凡爻當位則。三升五,濟天下之難,則六爻皆正,陰皆從陽矣。鄭訓“拯”“承”,則謂二承三,體順以合君臣之則。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九家易》曰:歲終田獵名曰“狩”也。“南”者,九五,大陽之位,故稱“南”也。暗昧道終,三可升上而獵於五,得據大陽首位,故曰“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自暗復明,當以漸次,不可卒正,故曰“不可疾貞”也。

 “狩”,本亦作“守”。《釋文》。

釋曰 言狩以見暗昧道終,數窮理極,天人交迫,而後行師除暴,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故南狩之志乃大得也。先儒皆以武王伐紂言之,愚竊疑伐紂師北出,《經》言“南狩”,或指伐崇。“得其大首”,誅首惡也,“不可疾貞”,志在以德服之。故三旬不降,則退而修教,大難既免,用晦而明,故“志大得也”。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案:冬獵曰狩也。三互離坎,離南坎北,北主於冬,故曰“南狩”。五居暗主,三處明終,履正順時,拯難興衰者也,以臣伐君,故假言狩。既獲五上朱誤”。之大首,而三志“乃大得也”。

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荀爽曰:陽稱“左”,謂九三也。“腹”者,謂五居坤,坤“腹”也。四得位比三,處周誤”。於順首,欲上三朱作三上”。居五,以陽腹心也,故曰“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言三“下朱衍。當出門庭升五君位。

干寶曰:一室,二户,三庭,四門,故曰“于出“下朱衍。門庭”矣。

釋曰 合三震五坤象左腹,“左腹”,腹之左偏,明三未升五正中。坎“心”,諸侯感孚文王之德,如入其腹而見其心,于是欲其出門庭升五濟天下。晉艮“門庭”,反成明夷。震出,出門庭,未即升五也。文王不敢有君民之心,諸侯實共見之,故不斥言升五,曰“出門庭”而已。愚又謂“出門庭”,謂大難既免,出門與諸侯相交,諸侯於此益見其至公無私仁敬純一之心,如入於其腹而得之者然,所以中心悦而誠服,率之以事暴主而皆順其則。

《象》曰: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九家易》曰:四欲上朱誤”,葢本作”。三居五坎,坎“心”,四以坤爻“腹”,故曰“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釋曰 《九家》以四象腹,四欲升三而承之,如腹之承心然,故象入于左腹,言深得其心之意,中心悦而誠服也。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馬融曰:箕子,紂之諸父,明於天道洪範之九疇,德可以王,故以當五。知紂之惡,無可奈何,同姓恩深,不忍棄去,被髮佯狂,以明暗,故曰“箕子之明夷”。卒以全身武王師,名傳無窮,故曰“利貞”矣。

 趙賓説:箕子者,萬物方荄兹“”。也。《漢書》。劉向云:今《易》下當脱。箕子荄滋。荀爽訓“箕”“荄”,詁“子”“滋”。

蜀才“箕”作“其”。釋文》。

釋曰 馬以箕子奴釋“明夷”,以陳洪範武王師釋“利貞”,此非箕子之利,乃天下萬世之利耳。愚謂箕子道不行,見殷命將傾,即明夷。文王明夷,猶利箕子能貞之。《象》曰“明不可息”,文王不忍殷之亡也。雖箕子囚奴之後,苟紂能悔禍,猶可不亡。箕子一日能貞,即殷之明一日不息。曰“利貞”者,武王周公不忍殷亡,猶文王之心也。六五坤元凝乾之位,又切比上六之晦,故象箕子。趙賓説“箕子荄兹”者,葢謂《經》言箕子,殷之父師,而即以託萬物方荄滋之義。“箕”與“荄”、“子”與“滋”聲通,猶帝乙成湯而見震坤象,高宗武丁而見乾象耳。箕子能貞,殷之明猶有萌蘖之生,故取荄滋之義。若竟破“箕子”“荄滋”,則謬戾甚矣,趙賓不若是之愚,諸儒亦無不能難之理。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侯果曰:體柔履中,内明外暗,羣陰共掩以夷其明。然以正下似脱明而不可息,以爻取象,箕子當之,故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虞翻曰:應在三,離滅坤下,故“不明晦。”晉時在上麗乾,故“登于天照四國。”今反在下,故“後入于地,失其則。”

 應劭曰:“初登于天”者,初天子,以善聞于天也。“後入于地”者,傷害賢仁,佞惡在朝,必以惡終,入于地也。《漢書·杜鄴傳

杜鄴説:日食明傷,陰所臨,坤卦乘離,明夷之象。

釋曰 上應三,三有明德而上掩之,五有伏陽,可正而不正,是自喪其明,不明而晦也。“日”者,君象。“明入地中”,在聖賢蒙難之象,在人君滅亡之象。“初登于天”,紂之始,有文王及三仁輔之,尺地一民莫非其有,故照四國也。“後入于地”,昏亂失道,賊害聖賢,而大命傾矣。杜鄴以日食説,亦一義。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侯果曰:最遠于朱作”。陽,故曰“不明晦”也。“初登于天”,謂明出地上,下照于坤,坤眾國,故曰“照于四國也”,喻陽疑當”。之初興也。“後入于地”,謂明入地中,晝變夜,暗晦之甚,故曰“失則也”,況紂之亂世也。此之二象,言晉與明夷往復不已,故疑當”。見暗則伐”。取之,亂則治取之,聖人因象設誡朱盧本誤”。也。

釋曰 侯氏以殷一代興亡言之。“失則”者,三正應,五有伏陽,其則不遠,上自失之。


(1) 點校案:“未能即之五”,原文作“末能即之五”,“末”字當“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