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
崔憬曰:不可以終壯於陽盛,自取觸藩,當宜柔進而上行,受兹錫馬。
釋曰 大壯則止,陽無終止不進之理,故受以晉。崔氏謂過剛則觸藩而止,以柔濟之乃能進,君子用罔,所以藩決尚往也,於文不甚協而理可通。
坤下離上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釋文》:三,徐息慙反。
虞翻曰:觀四之五。“晉”,進也,坤“康”,“康”,安也,初動體屯,朱誤“也”。震“侯”,故曰“康侯”。震“馬”,坤“用”,故“用錫馬”。艮多,坤眾,故“繁當“蕃”。庶”。離日在上,故“晝日”,三陰在下,故“三接”矣。
補 馬融曰:“康”,安也。《釋文》。
鄭康成曰:“康”,尊也,廣也。“蕃庶”,謂蕃遮禽也。蕃,發袁反。庶,止奢反。“接”,勝也。音捷。《釋文》。
《禮記》鄭氏注曰:“康”,猶裦大也,《易·晉卦》曰“康侯用錫馬”。
陸績曰:“康”,安也,樂也。《釋文》。
《説文》“晉”作“”,曰:進也,日出萬物進,从日臸。臸,到也,人質切。《易》曰“明出地上,”。
孟氏“晉”作“齊”。子西反。《釋文》。
釋曰 虞以“康侯”安國之侯,猶云“寧侯”。柔進上行,諸侯朝王之象,初動成屯,則侯象正也。姚氏曰:“‘錫馬’,賜之車馬。‘蕃庶’,重賜無數。覲禮侯氏一日凡三接見天子,故‘晝日三接’。”鄭以“康”《祭統》“康周公”之“康”,“蕃庶”讀“藩遮”,謂虞人驅禽入圍,藩而遮之以待發。“藩遮”,以目田獵也。“接”,讀《詩》“一月三捷”之“捷”。“三捷”,三殺也。言天子襃廣諸侯,用其進而來朝,錫之乘馬,與之田獵,一晝之閒有三勝之功,是能禦亂敵王所愾者,故廣之,明天子當錫命有功諸侯。六五“矢得勿恤,往有慶”,是其義。張氏曰:“艮止,黔喙之獸,故‘蕃遮’。离矢,貫艮三爻,故‘三捷’。”“晉”,説文作“”,今作“晉”者,隸省變。孟氏作“齊”,讀“躋”,躋,升也,義同,然不如作“晉”訓“進”本字本義。許、虞皆傳孟氏《易》而字作“晉”,疑作“齊”者孟《易》别本,後師異讀。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
崔憬曰:渾天之義,日從地出而升于天,故曰“明出地上”。坤,臣道也,日,君德也,臣以功進,君以恩接,是以“順而麗乎大明”。雖一周誤“以”。卦名晉,而五爻主,故言“柔進而上行”也。
釋曰 “明”者,日光陽氣也,不曰“日出”而曰“明”,對“明入地中”言之。日繞地而行,日見地面晝,則陽氣發揚於地上。日繞地背夜,則地上一日所受之陽氣收入地中,故曰“明出地上”、“明入地中”。“明”,謂陽氣,非即指日也。坤柔順,坤陰由觀四進之五,麗乾元伏陽。
柔進而上行,
蜀才曰:此本觀卦。案:九五降四,六四朱脱“四”字。進五,是柔進而上行。三字盧本脱。
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
荀爽曰:陰進居五,處用事之位,陽中之陰,侯之象也,陰性安靜,故曰“康侯”。“馬”,“馬”上似脱“錫”字。謂四也,五以下羣陰錫四也。坤眾,故曰“蕃庶”矣。
釋曰 五,天子之位,今陰自四進居五,諸侯用事輔王之象。四則侯本位,體坎馬,與坤三陰連體,用事有功,王錫之車馬蕃庶之象。侯復四位,則四、五陰陽當各正,而初動體屯建侯矣。荀説與鄭、虞互通,但文不備,或有脱誤,申補之。
晝日三接也。
侯果曰:“康”,美也,四諸侯,五天子,坤眾,坎馬。天子至明於上,公侯謙順於下,美其治物有功,故蕃錫車馬,一晝三覿也。《采菽》刺幽王侮諸侯詩曰“雖无與之,路車乘馬”,《大行人》職曰“諸公三饗三問三勞,諸侯三饗再問再勞,子男三饗一問一勞”,即天子三接諸侯之禮也。
釋曰 此與荀云“五錫四”義同。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盧、周作“照”。明德。
鄭玄曰:地雖生萬物,日出於上,其功乃著,故君子法之,而“以明自昭盧、周作“照”。其德”。
虞翻曰:“君子”,謂觀乾,乾“德”,坤“自”,朱脱“自”字。離“明”。乾五動,以離日自照,故“以自昭盧、周作“照”。明德”也。
釋曰 如鄭義,則日出於地,進而照地,萬物化光,故君子法之以本心之明自明其明德。“君子”,謂體坤元順而麗乎大明者。“自昭”,即自明也。或曰,鄭讀“昭”“照”,以明自照其德,明善以誠身也。如虞義,則乾德,乾五動,以離日自照。“君子”,謂體乾元大明之德者。“昭”讀“照”,義相引申,《春秋傳》曰“君人者,將昭德以臨照百官”。“離日自照”,謂照耀其盛德也。晉,觀四之五,就陽言乾五動。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
虞翻曰:“晉”,進,“摧”,憂愁也,應在四,故“晉如”,失位,故“摧如”,動得位,故“貞吉”。應離“罔”,四盧誤“日”。坎稱“孚”,坤弱“裕”,欲四之五成巽,初受其命,故“无咎”也。
補 鄭康成曰:“摧”,讀如“南山崔崔”之“崔”。《釋文》。
何妥曰:“摧”,退也。裕,寬也。如,辭也。《正義》。
“罔孚”,《説文》引作“有孚”。
釋曰 虞訓“摧”“憂愁”,葢摧折之義。初應在四,四本觀五天子,初應之,故“晉如”。四又體離四小人,蔽君明,害君子,故“摧如”,使初失位也。“貞吉”,初獨行正終得吉,動正位康侯也。“罔孚”,小人設網以陷君子,君子終能孚於主也。初孚則五伏陽出而四貞,互坤體巽,坤裕。君子能容小人,則小人之勢緩。巽命,初受五命,故“无咎”。必裕乃无咎者,君子初未君所信用,故小人得而摧之。獨行其正,體順積誠以寤君心,而不與小人爭,乃可以脱罔而有孚。但“罔”當訓“无”,與萃“匪孚”同義。鄭讀“摧”“崔”,謂以至正屹然特立於羣邪之閒。何訓“退”者,王弼所謂進明退順不失其正也。《説文》作“有孚”,字之誤。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
虞翻曰:初動震“行”,初一稱“獨”也。
釋曰 “獨行正”故吉。
裕无咎,未受命也。
虞翻曰:五未之巽,故“未受命也”。
釋曰 “未受命”,釋“罔孚”之義,“罔”當訓“无”明矣。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
虞翻曰:坎盧、周作“震”。下似脱“加憂”二字。應在坎上,故“愁如”,得位處中,故“貞吉”也。
補 鄭康成曰:“愁”,變色貌。子小反。《釋文》。
釋曰 虞讀“愁”如字,五在坎上未正,二无應,故“愁如”,亦“罔孚”之義。守正,待五正而應,故“吉”。鄭讀“愁”“愀然作色”之“愀”,進受君命,戰栗變動之意,敬之至也。
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虞翻曰:乾“介福”,艮手,坤虚,故稱“受”。“介”,大也,謂五已正中,乾“王”,坤“母”,故“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補 馬融曰:“介”,大也。《釋文》。
釋曰 此葢文王受圭瓚秬鬯,歸而享先妣之事。五正君位,又象王母者,《易》象非一,各自義。
《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九家易》曰:五動得正中,故二受大福矣。大福,謂馬與蕃庶之物是也。
釋曰 《九家》葢以王母喻柔中順德之君。五動得正中,則二受福。五正四變,與坤連體,亦王母象。
六三:眾允,悔亡。
虞翻曰:坤“眾”,“允”,信也,土性“信”,故“眾允”。三失正,與上易位則“悔亡”,故《象》曰“上行也”。此則成小過,小過故有飛鳥之象焉。臼杵之利,見鼫盧、周作“碩”。鼠出入坎穴,葢取諸此也。
釋曰 三眾允,康侯之信著也。姚氏曰:“三欲之上。‘眾允’,謂无有摧之者。”案:三、上易,成既濟。虞云“震行”,但就兩爻互易取象,不論他爻,故遂釋九四鼫鼠由三、上易位,《易》觀象之例有如此者。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虞翻曰:坎“志”,三之上成震,故曰“上行也”。
九四:晉如鼫盧、周作“碩”,注及下同。鼠,貞厲。
《九家易》曰:“鼫鼠”喻貪,謂四也。體離欲升,體坎欲降,游不度瀆,不出坎也;飛不上屋,不至上也;緣不極木,不出離也;穴不掩身,五坤薄也;走不先足,外震在下也;五伎皆劣,四爻當之,故曰“晉如鼫鼠”也。
補 鄭康成曰:《詩》云“碩鼠碩鼠,无食我黍”,謂大鼠也。《正義》。末句疑《正義》申釋語。
《説文》:“鼫”,五技鼠也,从鼠,石聲。
“鼫”,《子夏》作“碩”。《釋文》。
釋曰 艮石、鼠。“鼫鼠”,以喻小人。四不中不正,位近君,進承五而潛據下陰,初行正而欲摧之,竊位妨賢,諂上害下,可鄙惡如鼠然。諸家字皆作“鼫”,謂五技鼠。《九家》云“緣不極木”、“不出離”、“走不先足”、“外震在下”,此就晉反明夷取象。明夷離互震,震東方木,出離上,今在晉,不能出離及震,故“不極木”。又震足,明夷震在外,今反成晉,外震在下,故“不先足”,謂足不能先人也。云“五坤薄”者,六五一陰坤土薄也。鄭讀“鼫”“碩”,謂大鼠,《子夏傳》葢取鄭義。
《象》曰: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翟玄曰:鼫鼠晝伏夜行,貪猥无已,謂雖進承五,然潛據下陰,久居不正之位,盧、周作“地”。故有危厲也。
釋曰 翟義似同鄭。
六五:悔亡,矢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荀爽曰:五從坤動而來離,離者射朱作“”。出,周作“也”。故曰“矢得”。陰居尊位,故有悔也。以中盛明,光照四海,故“悔亡勿恤,吉无不利”也。
補 馬融、王肅曰:離矢。《釋文》。
“矢”,諸家或作“失”。孟、馬、鄭、虞本作“矢”。《釋文》。荀、王肅亦然。
釋曰 離火動而上,光芒射出,故象“矢”,荀氏謂五得中盛明。在康侯,則明光上下,勤施四方,敵愾禦亂,輔共主以正天下也。在天子,則中興當陽,光被四表,車攻吉日之事是也。五正二應,故“往吉无不利”。竊謂“矢得勿恤”,文王受弓矢得專征伐之象。“矢”或作“失”者,求福不回,得之自是,不得自是,至誠无不孚,故“吉无不利”。
《象》曰:矢得勿恤,往有慶也。
虞翻曰:動之乾,乾“慶”也。“矢”,古“誓”字,“誓”,信也。“勿”,无,“卹”,憂也。五變得正,坎象不見,故“誓得勿卹,往有慶也”。
釋曰 虞訓“往”“變”。康侯之信得於上,則正四之五,體巽受命,二進應五,上下同慶矣,文王固望紂大明之君也。虞注作“卹”者,恤、卹音義同。
上九:晉其角,
虞翻曰:五已朱誤“以”。變之乾“首”,位在首上此下朱衍“故”字。稱“角”,故“晉其角”也。
維盧、周作“惟”,《象》同。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虞翻曰:坤“邑”,動成震而體師象,坎心,故“維用伐邑”。得位乘朱誤“承”。五,故“厲吉无咎”而“貞吝”矣。
釋曰 虞讀“維”“惟”訓“思”,謂思由上伐邑反三成既濟也。愚謂“維”,詞也,此紂遣文王伐崇之象,但用康侯伐邑而不能用其道。上之三,雖由厲而“吉无咎”。三之上,徒見乘五,非能定既濟也,故雖貞猶吝。上動體師,但就一爻取象。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荀爽曰:陽雖在上,動入冥豫,朱作“逸”。故“道未光”也。
釋曰 維用伐邑而不用其道,終歸於不明晦而已,康侯以致君之道未光也。動入冥豫,甚言其吝,亦就一爻動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