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概念及产生和发展

贸易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买卖或交易行为的总称。货币产生后,贸易通常指以货币为媒介的一切交换活动或行为。国际贸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劳动分工跨越国界的必然结果。由于交换的范围超越了国界,使其具有与国内贸易不同的特点,也具有国内贸易难以取代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这里讲的商品交换是广义的,它既包括有形商品(货物)的交换活动,也包括无形商品(服务)的交换活动;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也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因此,国际贸易实质上是指以跨越国界为基本标志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称,是一种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历史范畴。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际贸易的概念,我们有必要弄清对外贸易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等概念。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or External Trade)是一个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概念。对一个国家来说,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贸易,被称为该国的对外贸易。在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对外贸易也被叫作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国际贸易则是将贸易的对象国也包括在内,是从整体的角度对各国对外贸易的概括,而各国的整体便是世界,所以,国际贸易又称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二者均是指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区别在于:国际贸易是指整个世界的贸易情况;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因此,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混为一谈。

国际贸易关系(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反映或体现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国际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内涵极其复杂,既有平等的,也有非平等的;既有剥削的,也有非剥削的;既有竞争性的,也有非竞争性的,等等。这种关系,是由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等若干因素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军事等力量间的对比状况。而国际贸易反映了各国之间商品彼此运动的形式。同样的国际贸易活动,由于承担者即贸易主体的变更,所反映的国际贸易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二、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研究当代国际贸易问题,首先要对国际贸易进行历史性的考察。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人类的生产活动长期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劳动,靠采集和狩猎来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那时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国家、商品生产和交换,因此,没有相互之间的贸易活动,更不存在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产生是与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密切联系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别地区原始部落之间偶然有了剩余产品的赠送和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原始畜牧业与农业分离,它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少量的剩余产品,于是部落之间出现了商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改良而引起的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产生了金属货币,商品交换逐渐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产生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商人,这就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瓦解的过程中,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国家出现后,商品流通超出了国界,便产生了最初的国际贸易。

因此,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另一个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因此,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消费,国际贸易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贸易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奢侈品。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城邦国家以及中东、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历史上,地中海地区的国际贸易比较发达,公元前2000年,地中海国际贸易大国有腓尼基和迦太基。腓尼基商人往来于地中海各地,北非的迦太基成为地中海最大的商港前后达1000年之久。公元前三四世纪,希腊是地中海主要的贸易地区,雅典是地中海国际贸易的中心。公元前2世纪后的400年间,希腊的贸易地位被罗马帝国所取代。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社会宣告结束,地中海的国际贸易逐渐衰落。中国在夏商时代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各诸侯国之间。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虽不重要,但它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中世纪时期,欧洲国家普遍实行封建制度,国际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封建社会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国际贸易规模还很有限。在封建社会的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不相同。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很少,因而国际贸易的规模十分有限,交易的主要商品是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到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的形式逐渐演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商品主要是香料和奢侈品。到封建社会后期,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交易品已从香料和奢侈品扩展到呢绒、葡萄酒、羊毛和金属制品等。

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发展较早。西汉时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与朝鲜、日本也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隋唐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更为发达。南宋时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等50多个国家有通商关系。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9年,遍及30多个国家。郑和携带大量金银、绸缎、瓷器等商品,换回香料、象牙、宝石等商品,大大促进了中外贸易关系的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一是中国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丝绸和陶瓷长期领先于世界,始终是占优势的出口商品;二是“朝贡”和官府采办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三是明清王朝在进行“朝贡”贸易的同时,还推行过严厉的海禁政策,从而使当时的国际贸易具有浓厚的闭关自守色彩。

(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近代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包括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时间大体从16世纪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近代国际贸易急剧扩大,贸易活动遍布全球,国际贸易商品种类日益繁多,国际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1.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

虽然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早在14—15世纪已经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出现,“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1)16—18世纪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大量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要在少数人手里积累起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要有不断扩大的商品销售市场。这些条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的。英国在15世纪末掀起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是剥夺农民土地的运动。圈地运动发生的原因是羊毛和毛纺织品是当时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致使羊毛价格迅速上升,生产羊毛和毛织品远比生产粮食更有利可图,因此封建贵族把大片公有地和农民的租种地圈起来,作为牧场,从而使大批农民甚至还有部分小手工业者流离失所,形成劳动力市场。国际贸易中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货币。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殖民者通过征服殖民地、贩运奴隶和进行掠夺性贸易等手段,从美洲、亚洲等地抢劫了大量金银财宝,运回欧洲,其中大部分转化为货币资本。欧洲殖民主义者在16—18世纪先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商业战争,不仅扩大了殖民统治,而且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落后的地区都被纳入世界市场,扩大了商品市场。

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发展,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厂手工业发展为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为发展世界交通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火车代替了马车,轮船代替了帆船,商品载运量增加,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通信联系工具的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密切了各国间的联系。这些都为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连接世界市场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国际贸易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具有普遍的、世界的性质。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又形成了这些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没有对外贸易,其商品就难以销售,工业生产就难以得到必需的原料,社会再生产就难以正常进行。国际贸易不仅把商品生产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把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国际商品交换领域中来,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2)原来处于原始的或自然经济的国家,在廉价商品的冲击下,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的洪流中来。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落后国家成了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来源地。到19世纪中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展起来,在世界市场上与英国展开了竞争。

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新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并带动了汽车工业、化学工业和电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工业也因得到新技术的改造而迅速发展。世界工业生产在1870—1900年增长了2.2倍,20世纪初到1913年又增长了66%。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铁路运输的普及,船舶航速的加快和运费的降低,使国际贸易也随之发展。

1870—1939年,国际贸易的绝对量在继续增加,但增长的速度则缓慢得多。1900年曾一度加快,但又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使国际贸易的绝对值连续10年锐减,工业水平倒退到19世纪末。这次危机使垄断组织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更加剧烈,关税战和贸易战不断发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竭力加强对外商品倾销,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进口商品税率,建立新的关税壁垒。两次大战之间(1914—1938年)的25年中,国际贸易额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3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1870—1937年,英国始终是第一贸易大国,但它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下降,由1870年的22%下降到1937年的16%。法国亦然。而在此期间,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由8%增长到13%。1913年,德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达13%。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的经济力量加速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从而使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已逐步为帝国主义所控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绝大部分受帝国主义的控制。

(四)现代国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及投资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货物贸易额从1950年到2017年的60多年中,从607亿美元增长到357540亿美元,增长了500多倍。国际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775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03059亿美元,增长了26倍。具体情况见表1-1、表1-2。

表1-1 2016—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货物进出口额统计表

资料来源:2018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945.

表1-2 全球服务贸易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情况

注:WTO统计贸易额时将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并入亚洲。

资料来源:王晓红,柯建飞.全球服务贸易形势分析及展望[J].国际贸易,2018(1):54.

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战后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各国都饱受战争之苦,都不愿意轻易卷入大规模的战争。各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及信息产业革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战后以美国为先导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航天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生产出大量新的工业产品,使国际贸易交易商品更加丰富;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技革命,同时,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第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先导,贸易自由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并将继续消除贸易领域中的障碍。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性的区域一体化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