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期,四款百岁老茶赏鉴会
茶为南方之嘉木,兴于陆公之《茶经》,累世而盛,虽中有迂曲,至今涵煦已千年之深也。煮水候汤,吟诗泼墨,文士雅趣;柴米油盐,加料饮茶,百姓乐之。
食之、饮之、品之,形之上下,载道于茶,利益众生而不言,曰善乎?曰慈悲乎!茶之性,得水而发;人之善,遇茶而润。嫩耶?老耶?新耶?陈也?芽耶?叶耶?梗耶?以相应相契为好,诸法如义!
吾四友齐聚京城,其四人爱茶如斯而入境者,鲜矣!遂集四款百年老茶同聚。于是春,是地,是人,是茶,赏历经岁月之老茶,品光阴之余韵。
这一次准备的四款百年老茶有:龙马同庆、官商茶、广西紧压茶、百年米砖茶。每一款茶在现在的这个品茶、玩茶圈里都是难得的极品茶,非寻常可以遇见的,而今日,却是齐聚一堂,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既有如此难得之茶,当然茶人也应是善品之人。吾忝为一起,深圳宋少华先生,可谓黑茶收藏中的翘楚人物。在黑茶收藏中,他的品类可谓是最为全面的,普洱、青砖、黑砖、花砖、茯砖、六堡、康砖、米砖,不仅品类全面,而且其品相、品饮价值均是一流水平。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品饮之道如数家珍。李宗俭君,为吾挚友,毕业于安徽农大茶学专业,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品饮,二十多年来孜孜以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跟风、不随大流,是我研究茶文化以来遇到的一位“善于计算,而不去算计”的君子。宋延康君,山西人,与吾三人相比,接触茶的时间相对较短,然专心致志、谦虚好学,而今已然是品茶高手。
吾四人脾气相投,爱茶之甚,经常会相约品茶、寻茶,其乐融融。一直有心愿策划一次百年茶会,今天终于如愿。如此人只四个,并不呼朋唤友,为的是可以更静、净、境,更专心。茶会地点选在政协礼堂的西南厅,华宝斋书院。
百年老茶,更需要精心地呵护。我们选用来自五台山的矿泉水冲瀹,为它们一一洗去百年的尘埃。在面对这些老茶的时候,冲泡之前必定想用心把其风韵展现出来,心底里也荡涤着无法言喻的感动和感恩,然而,泡茶之时却要把这些思虑都放在一边,做到心无挂碍。说起来简单,手捧历经岁月洗礼轻飘飘的老茶,做起来却是极为考验人的。
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有缘人,这一晚,本来的四人组巧遇另外四位来此喝茶的有缘人,善哉,茶缘!既来之则安之,所谓追缘不如随缘,这四位茶缘如此之好,也是件奇事儿了。
大家分别就座。对于我们四人之外的人而言,这些茶就如同来自银河系之外的东西。好茶是不用说话,一喝就能明白,这个经验屡试不爽,越是不怎么喝茶的人,遇到好茶舌头越毒。在四位有缘人这里,经验再一次得到验证。茶圈里我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茶,会听到很多很多的故事。遗憾的是,往往故事比茶更迷人。天价的茶出现在市场上,被盲目的、爱听故事的人买走了,再编造下一个故事。好茶,真正的好茶,不用讲故事,甚至都不用开口说话,一杯入口,不要张嘴,就静静地坐着,闭上眼睛,等着它浸入你的感官,一种强烈的感觉会击中你,你瞬间就明白了。
曾经有朋友买了很多茶之后,忐忑地给我寄过来,让我帮忙鉴定一下。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性价比极低,让我无言。这位朋友请我再仔细看看,又把每种茶的故事给我讲了一通。我只能说,故事留给你自己,而我只会听茶对我说的。
赏鉴第一道茶品——官商茶
这款官商茶来自于青海的一座寺院,初步判断陈期在一百年以上,应为清代的茶叶。
黑茶类的官商茶主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类似于泾阳茶,都是和湖南黑茶有渊源的。既然名为官商,说明是以官办为主(政府和企业合营生产的茶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茶品。这一种茶的存世量不消说,自然是极少的。
一般老茶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茶还是茶,苦涩味还在;第二个阶段,苦涩味不明显,表现为柔滑;第三个阶段,则是入化境。而这款官商茶则达到了无味为至味的程度。其中的烟味为存放过程中因为时间的侵染而形成的,不像千两茶、传统的六堡茶这些茶的烟熏味是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烟味的形成也不是因为存放在青海,而是存放的小环境对茶产生的影响,非一日之工。根据叶底的判断,这一款茶的原料等级极高,现在很多茯砖茶都达不到这个等级。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厂家用制作绿茶的原料来生产茯砖茶,但是其结果并不如人意,而且这样的产品制作出来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另当别论。
此款官商茶经过这么多年的存放,叶底弹性相当好,既出乎我的意料,也让专业出身的李宗俭君诧异。在一些有年头的普洱茶中,叶底容易出现碳化的现象。以往的经验,茯砖茶总是后劲不足,韵味稍欠。有意思的是这一款茶刚刚开喝,给我的印象却是除掉后期侵染的杂味之后,可以感受到它绵绵不绝的回甘,还有依旧没有消退的生津。这是一种难得一见的品茶体验。由此而反思,我以前所总结的老茶生津不显的结论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对任何的人和事情做出想当然的结论。正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叶底来看,这一款茶还是经过了风选、手工分级,原料也是茯砖的原料。
品饮完这一款官商茶,对其茶汤、口感、香气、滋味的体验,以及观察这一款茶的包装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此款官商茶陈期至少在一百年以上,但不敢确定是否有两百年。
赏鉴第二道茶品——龙马同庆
龙马同庆为民国时期的产品,也是行业内难得一见的珍品,亦被誉为普洱茶皇后。
我对普洱茶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然而经过2004年到2007年的炒作,目前伪老茶大面积泛滥,价格居高不下,很多时候我也就只能望茶兴叹了。虽然日常中也有机缘遇到些老普洱茶,但要说像特别老的,类如这一款龙马同庆,还有以前遇到的双狮同庆,实在也是罕见了。
曾经和朋友一次开四款龙马同庆,也曾在一次茶会中从五十年代茶起步喝到一百年老茶,这种奢侈显然是没有远见的挥霍,随着老茶的存世量越来越少,价格步步攀升,我和这些茶就渐行渐远了。近些年随着对黑茶研究的逐步深入,我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入到普洱之外的茶品上了,诸如湖南黑茶、湖北青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藏茶等。
龙马同庆在我仅有的古董普洱茶的记忆里,可以说是止堪追忆,正好借这次茶会,重温旧梦。然而,不幸的是,这一次我们选错了时间、地点、人物。诸事不顺,龙马同庆和官商茶相比,以前记忆中的化境,现在只能算是小儿科了。不是这一款茶不好,而是现在遇到了更好的,而且居然在它之前喝到了更好的,俗话说,凡事就怕比较,喝茶也是这个道理。哎,让人失望的龙马同庆。
珠玉在前,龙马同庆沦为木椟,受冷落是必然了。几泡之后,龙马同庆就被打入了冷宫。
赏鉴第三道茶品——广西紧压茶
这款来自于广西的紧压茶,看起来几近化石。几年前我曾有幸喝过一次这款茶,这是第二次与它相遇。这款茶曾经给了我巨大的刺激。在我的经验中,有着漫长存期的茶汤色必是红亮的,然而,这一款茶的茶汤却是黄亮透明。所谓的入口即化在这一款茶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次,它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欣喜呢?
广西紧压茶在壶中默默地翻滚着,不事张扬。茶汤出来之后,琼浆玉液,满屋惊羡。同品茶的那三位先生接触老茶的机会比较少,其中一位云:“我喜欢这个茶。”此话甫出,本来都很认真品茶的人全乐了,不仅是你,我们大家也喜欢啊。好茶是不用说的,好茶是会触动你的,这感觉并不会因为你是老茶客而更敏锐,新人对老茶的触摸同样敏感,有时候还格外地敏感。我们这样一群人,今天在此,没有故事,没有言语,只有爱茶人的啜饮。但是,默默不语的几个人,每个人都心有感怀。
在品官商茶时,我们从现有的资料中很难明确它的真实年份。这款茶的来历我们却一清二楚。这一款广西紧压茶只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称谓,李宗俭君在广西偶然遇到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现金,所以这一款茶到现在就只有这最后一泡了。曾有一位云南朋友购得此茶,他喝过之后陶醉不已,自认为是他喝过的最好的茶。不过他和同行喝到一半出去吃饭,等他们回来时发现壶中的茶叶不见了,一问才知道,茶艺师以为他们喝完了,就把茶叶扔到垃圾桶里去了。这位云南的朋友赶紧找到垃圾桶,把那块还依旧完整的茶叶捡了出来,用水冲过之后接着泡。我们一群人对这茶知根知底,这是之前的一件逸事。
泡过之后,开始煮茶。煮出来的茶汤质感类似宝石,晶莹剔透。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觉得值得科学家好好地研究一下,那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好的老茶汤,特别是紧压茶,茶汤的晶莹程度完全可以和宝石媲美。这样的茶汤可以美到让你觉得内心一下子澄净下来。煮的茶汤比泡出来的要红亮。
什么是化?喝老茶讲究的化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化境?当我们捧着这样那样的茶,一个个沉醉若斯的样子,在这一泡茶面前,无不销魂。入口,不是如丝绸般滑过,而是云淡风轻地飘过,透明而缥缈,至喉部则不见踪影。此刻身体却如历冬的土地遇到初春的第一场雨,可以安然地滋长出无尽的希望。此所谓韵,是化,还是空?
寻味,无味?却萦绕于舌尖,萦绕在喉,想琢磨,又如抓云攥风一般无处追索,云的湿润,风的清凉,却又是真切的感受。
这是最后一泡。与我们来说,与此茶的缘分,竟是永别!
赏鉴第四道茶品——百年米砖
百年米砖,这一款茶的到来也是一种机缘。米砖对于一般茶叶爱好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其实它并不属于黑茶类,是湖北生产的一种红茶砖,当年主销蒙古草原和俄罗斯。目前,赵李桥生产的米砖茶主要有两款,一谓火车头,也就是茶叶表面主要图案为火车头;一谓牌坊米砖,顾名思义,其砖面的主要图案为牌坊。历史上英国川宁公司亦在国内定制过“凤凰”图案的米砖茶,因为是定制茶,所以在国内难觅踪影,即使遇到也为玩家所宝藏。而今天的这一款米砖,则可以追溯到1887年,砖面图案既非火车头亦非牌坊,而是梅花。
米砖茶系红茶末压制而成,所以被称为米砖,其实茶中无粒米。国人于茶好清饮,于色香味形上的追求孜孜不倦,所以中原好茶之人饮紧压茶者寥寥,在普洱茶发迹之前如此,对于红茶的紧压茶所见更少。
如遇到老米砖,则犹如在农家遇到一宋代茶碗,自是端详宝爱。在茶叶的大世界里,紧压茶一贯以粗枝大叶示人,而米砖茶则自成一体,方正细腻,雕刻精美,无论凤凰、牌坊、火车头,还是梅花,均是精美有加,堪称艺术品。这一款茶也是被吾辈称之为把品饮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一款茶品。相较而言,至为精美者为凤凰,次之为牌坊,再次之为火车头。火车头的艺术感稍欠缺,所以这一款茶在市场中表现也相对乏力。
今天喝的这一款茶来自于百年以前,不知辗转了多少手,而今来到这儿。我们的目光无法穿越时空,却能从这红亮的茶汤中回味过去,感受当下,岁月于指无痕,于心无迹,却在嘴里奇妙地诞生。当我们沉下心来,感受经过百年之后那沉郁的香气,缥缥缈缈地顺着你的上颌升腾,贯穿你的鼻腔,甚至能直顶脑门,仿如有开窍之功。而茶汤褪去了生活的艰涩,入口是淡泊,咽下之后,从你肺腑之中萦绕而来的一丝,是什么?老茶的灵魂?时光不可留,茶香愈发婉转深沉。品之,余韵绕梁。其味,佛说:不可说,不可说!
此四款百年老茶,此四人及彼四人共品,予作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