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知识结构图如图3-3所示。
图3-3 本节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提要
各国(地区)货币具有或代表的价值是汇率决定的基础。但由于在不同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基础、货币种类和形态各异,因此决定汇率的基础也各不相同。本节介绍金本位制下和纸币流通条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以及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本节关键术语
铸币平价 黄金输送点 纸币购买力 汇率波动
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但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只是现象。各国(地区)货币之间具有可比性,完全在于它们都具有或代表一定的价值,这是决定外汇汇率的基础。而汇率之所以发生变动,关键是货币之间的价值对比发生了变化。
一、决定汇率的基础
(一)金本位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1816年,英国首先实行金币本位制。随后,德国、法国、俄国、日本等也先后实行金币本位制,美国于1900年也颁布了金本位法案。这一金币本位制一直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币本位制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以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本位币,并成为市面流通的法定通货;二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三是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四是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
由于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因此在国际结算中,不论是通过银行券还是通过黄金来进行,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就是两国本位币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Mint Par)。例如,英国货币1英镑铸币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1格令约等于0.065克,下同),成色为22开金(24开为纯金),即含金量为113.0016格令。美国货币1美元铸币的重量是25.8格令,成色为90%,即含金量为23.22格令。根据含金量对比,两国货币的铸币平价就是113.0016 / 23.22=4.8665,即1英镑折合为4.8665美元。
但是,铸币平价只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正如市场价格要背离价值那样,市场上的实际外汇行市也要受到外汇供求情况的影响。如果市场上对某一外汇的需求增加,需求大于对这一外汇的供给,则该外汇的汇率就要上浮;反之,如果市场上对某一外汇的供给突然增加,造成这一外汇的供过于求,该外汇汇率就要下浮。
可是,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波动不会是漫无边际的,而总是环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并以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s)为界限。这是因为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当汇率对一国(地区)不利时,它就不用外汇,而改用输出或输入黄金的办法来办理国际结算,所以各国(地区)汇率的波动幅度很小,成为自发的固定汇率。黄金输送点是如何限制外汇汇率波动范围的呢?
如图3-4所示,当时英国与美国之间运送1英镑黄金费用约为0.03美元,则4.8665 (铸币平价)± 0.03美元是1英镑兑换美元的汇率波动界限。若外汇需求超出Q1,汇率上升超出黄金输出点,美国进口商在国内宁可用美元购买黄金带去英国支付,而不愿在外汇市场上用美元购买英镑去支付;反之,外汇需求低于Q2,汇率低于黄金输入点,美国出口商宁可用英镑在英国购买黄金运回美国,而不愿在外汇市场上用英镑换回美元。因此,金币本位制下的外汇汇率比较稳定,汇率波动局限于铸币平价上下6‰的幅度。
图3-4 汇率波动以黄金输送点为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各国(地区)的金币本位制均陷入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们分别实行了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币不再流通,但是这两种货币制度都是严重削弱了的金本位制,汇率从此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在1929—1933年大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各国(地区)的金本位制终告崩溃。
(二)纸币流通条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
1.汇率的价值基础
在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的早期阶段,各国(地区)一般都规定过纸币的金平价,即纸币名义上或法律上代表的金量。纸币作为金的符号,执行金属货币的职能,因此也就代表了一定的价值。如果纸币实际代表的金量与国家规定的含金量一致,则金平价无疑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价值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纸币不能与黄金兑换,其发行又不受黄金准备限制,纸币发行总量往往超过由流通所需金量按金平价决定的数量,这就使得纸币实际代表的金量与国家规定的含金量相背离。因此,名义上或法律上的金平价已不能作为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价值基础,取而代之的是纸币实际代表的含金量。
随着纸币流通制度的演进,纸币的金平价与其实际代表的金量相互脱节现象日趋严重,货币非黄金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实际代表的金量很难确定,它在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过程中,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与此同时,由于纸币代表一定的金量,一定金量的价值又可以反映在一系列的商品上,人们更直观地把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视为单位货币同一定商品的交换比例,即商品价格的倒数,或者纸币的购买力。
实际经验表明,在两国社会生产条件、劳动消耗水平和商品价格体系十分接近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两国间的物价水平或比较两国纸币的购买力,可以较为合理地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但必须注意的是,纸币之所以能与一定的商品形成交换比例,是因为它是金的符号,代表了一定的金量,从而代表了一定的价值量;同时,在给定商品价值的条件下,单位纸币购买力的大小取决于纸币代表的金量的大小,从而取决于其代表的价值的大小。尽管这些不易从纸币与商品的现实关系中直接观察到,也不论价值的化身是什么,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依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它的本质还是两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之比。
2.外汇市场的供求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除了以两国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外,还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货币与黄金相对分离,黄金-物价-国际收支运作机制基本失灵的现实生活中,外汇市场供求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汇率的实际水平。西方经济学家十分重视外汇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的作用,他们认为,当外汇供不应求时,外汇汇率上升;当外汇供过于求时,外汇汇率下降;当外汇供求相等时,外汇汇率达到均衡;实际汇率由外汇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决定。这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其对外汇汇率形成的作用可以用图3-5来表示。
在图3-5中,横轴表示一国(地区)外汇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统称外汇数量Q,纵轴表示该国外汇市场上的汇率E(以一单位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本国货币)。外汇需求曲线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因为汇率降低意味着外国商品与劳务的价格相对降低,会扩大本国对外国商品与劳务进口,从而导致外汇需求量的增加。反之,外汇供给曲线S是一条向右上方上升的曲线,因为汇率提高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与劳务的价格相对便宜,会使外国购买更多的本国商品与劳务,从而导致外汇供给量的增加。在一段时期内,如果汇率偏高为E2,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S>D),外汇汇率就会面临下跌的压力;如果汇率偏低为E1,外汇的供给小于需求(S<D),外汇汇率就会面临上涨的压力。只有当外汇的供给和需求相等于Q∗时,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E∗才能确定。由于各种原因,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并不稳定,而且也不完全与两国货币代表的价值之比保持一致。但是,从长远和综合眼光看,外汇市场上外汇的实际价格,即实际汇率与其代表的价值应是基本一致的。
图3-5 纸币流通条件下外汇供给与需求
3.汇率波动的规则
纸币流通制度下的汇率波动规则因所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改变金本位制度崩溃后各国(地区)汇率的混乱状况,1944年7月由英国、美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共同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按照此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应公布各自货币按黄金或美元来表示的对外平价,其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波动。如果汇率的波动超过这一幅度,各成员国政府就有责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直接影响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以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只有当一国(地区)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已不能解决问题时,该国才可以请求变更平价。可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安排下,各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是围绕着平价,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并被人为地限制在很小范围内进行波动的,常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如图3-6所示。
图3-6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波动
由于美元的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1972年后许多国家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钉住美元,在协议规定的幅度内进行浮动的汇率波动规则,实行汇率的自由浮动。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达成“牙买加协定”。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允许成员国自由地做出汇率方面的安排,同意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从而使汇率的自由浮动合法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所谓的“牙买加体系”。在这一体系下,金平价或与美元的平价在决定汇率方面的作用已被严重削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汇率的变化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最一般或最典型的汇率波动则是汇率自由涨落,几乎不受限制,如图3-7所示。
图3-7 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自由浮动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汇率变动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各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制约。
(一)政治因素
一国(地区)政局的稳定与否对该国的经济前景影响极大,从而影响到该国货币的汇率。长期中,一国(地区)政局如果始终动荡不定,或者政局稳定的前景不乐观,则国内外投资者会感到手中持有的该国货币资产不可靠,他们会倾向于抛售该国的货币资产,换成可靠的外汇逃逸他国,造成该国货币的贬值。短期内,一些突发事件,如政变、大选、暴乱、罢工等都会影响到该国的政局,引起汇率的急剧波动。政治因素往往是影响一国(地区)汇率的主要因素,而且经常以突发的形式出现,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人非常关注这个因素。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一国(地区)货币汇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增长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币值上升的原因是:一国(地区)经济的正常增长,往往意味着生产率提高很快,由此通过生产成本的降低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出口,抑制进口;一国(地区)实际经济的正常增长反映了一国(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于是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信心大增,货币替换就会发生作用,即人们开始把手中的其他国家货币转化为该国货币。但一国(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时也会导致该国货币币值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一国(地区)经济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国内需求水平提高,由此会造成进口支出的大幅度增长,如果出口保持不变,则该国经常收支项目的盈余减少甚至出现逆差,这样该国币值就会有下降趋势。一般说来,一国(地区)的高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不利于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的行市,但从长期看,这却有力支持着本国的货币币值。
(三)政府干预
由于汇率是以一种货币来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的变化将影响到国际范围内进行交易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进而对一国(地区)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作用。出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各国(地区)政府大多对外汇市场进行官方干预,希望汇率波动限制在政策目标范围内,而不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确定的水平上。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常见方式包括进行货币的买卖、调整国内货币和财政改革、公开发表导向性言论以影响市场心理、与其他国家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在外汇市场上买卖货币,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且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本币汇率大幅度上涨,削弱了本国出口商品竞争能力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卖出本币,换回外币,以阻止本币汇率上涨,或者促使本币汇率回落;反之,在本币汇率大幅度下跌,增加本国进口商品成本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币,换回本币,以阻止本币汇率下跌,或者促使本币汇率回升。当然,通过货币买卖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要求中央银行拥有必要的外汇储备和资金实力。同时,这种干预方式能在短期内对汇率的变动产生较大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长期变动趋势。
(四)投机活动
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对汇率的变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今天的世界资金市场上充斥着数千亿美元的“热钱”,这些资金根据各种信息和投机者对汇率变化的预期,在短期内从一种货币转换成另一种货币,以获得投机利润,并在实际上引起了汇率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投机者预测某种货币汇价将要上升时,即在市场上买进该种外汇,等到汇价真的上升后,即在市场上卖出;当预测到某种货币汇价将要下跌时,即在市场上卖出该种外汇,等到真的下跌后,即在市场上买进,从中获取投机利益。投机者为了从汇率的涨跌中获得利润,往往制造假象,对汇率变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在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一些东亚国家货币的汇率在投机资金的攻击下一跌再跌,充分表明外汇投机活动对一国(地区)汇率会发生多大的影响。
除了这种较为直接的冲击之外,一些间接的影响也会造成一国(地区)汇率的波动。例如,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会因为美元相对于欧元或日元的升值而升值,或者因为美元的相对贬值而贬值。
(五)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一国(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其收支差额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水平。国际收支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当一国(地区)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就会增加该国的外汇供给和国外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进而引起外汇的汇率下降或顺差国货币的汇率上升;反之,当一国(地区)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就会增加该国的外汇需求和本国货币的供给,进而引起外汇的汇率上升或逆差国货币的汇率下降。
(六)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一国(地区)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物价升高,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货币对内贬值。在大多数情况下,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会引起对外贬值。如果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同,那么两国货币的名义汇率因通货膨胀的相互抵消,就可能继续保持不变,只有当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存在差异,通货膨胀因素才会对两国货币的汇率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当一国(地区)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另一国(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国货币的汇率就趋于下跌,而通货膨胀率较低国货币的汇率则趋于上升。
专栏3-2 汇率魔方
在现代社会中,汇率变动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以至于有些人称它是一个变幻莫测的魔方。
1985年9月,美国财长詹姆斯·贝克邀请英、德、日、法四国财长到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史称“广场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要敦促日元升值。因为日元对美元升值以后,可以抑制日本向美国出口,刺激日本从美国进口,从而减少日本的贸易盈余,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广场会议之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的确上升了。然而,随着日元的升值,日资又大举进军美国市场,到1990年,直接投资总额超过了200亿美元。当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买下时,美国人才恍然大悟,惊呼“我们将变成日本的经济殖民地”。
那么,为什么日元升值会促进日本对外投资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日元升值以后,日本企业产品出口受阻,它们必须绕过出口,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发展对外投资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二是日元升值以后,日元可以兑换的美元比以前多了,因而可以用较少的资金,做较大的对外投资。当然,汇率变动和对外投资的关系,不仅适用于日元,实际上也适用于所有货币。
1994年,人民币曾经大幅度对外贬值,由原来的1美元兑换5.6元人民币,降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会加剧国内业已存在的通货膨胀,这种担心的依据是什么?我们要研究一下汇率变动对物价的影响。一般来说,本币升值将拉动物价走低,贬值则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我们已经知道,本币升值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这无疑将增加一国国内的产品供给,引导物价回落。本币升值后,进口原材料的国内售价将更为低廉,从而节约企业的生产开支,当然也会形成价格降低的压力。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自然可以推测出,本币贬值将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不过,经济学中没有机械的定律,以上的结论,仅在汇率缓和波动的情况下成立,一旦像东南亚那样由汇率的狂跌酿成了金融危机,其后果就要另当别论了。据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宣称,在这场危机中,该国资本市场被蚕食掉1613亿美元,企业资产损失和人均收入减少10%,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和个人消费。这样,一方面是货币贬值推动物价上涨,另一方面是投资和消费不足引起物价回落,至于哪方面的因素将最终影响物价的走势,尚需进一步分析。
具体来说,通货膨胀主要从两方面对汇率产生影响:一方面,通过影响进出口贸易而影响汇率。当通货膨胀使一国(地区)物价上涨率高于其他国的物价上涨率,而汇率又未能对此及时反映时,该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会相对提高,这就削弱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利于扩大商品的出口;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会相对降低,但能够按国内已上涨的物价出售,这就增加了进口商品的盈利,容易刺激商品的大量进口。这种状况会使一国(地区)贸易收支恶化,形成外汇市场供求的缺口,推动外币汇率的上升,本币汇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而影响汇率。当一国(地区)通货膨胀率高于其他国家,而名义利率又没有做出调整时,该国的实际利率相对下降,投资者为追求较高的利率,就会把资金转移到国外。
此外,一国(地区)货币因通货膨胀先后发生对内、对外贬值,还会影响人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引起资金的抽逃。资金外流和信心低落是不利于维持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稳定的。当然,通货膨胀差异并不是立即和直接对汇率产生影响的,一般来说,它有一个半年以上的滞后过程,而且也是通过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间接地促使汇率发生变化的。
(七)国际利差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于筹资者来说,利率的高低决定筹资成本的高低;对于投资者来说,利率的高低决定投资收益的高低。当国际上存在利率差距时,在特定汇率水平下,为套利而跨国流动的资金就会大量出现,并通过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促使汇率变动,而汇率的变动又会反过来遏制资金的跨国流动。只有当利率差与汇率变动的水平相等,资金跨国流动无利可图时,利率差对汇率的影响才会消除。
除以上一些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如信息、心理预期和季节性变化等也会对汇率的变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种因素(包括主要因素与其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时相互抵消,形成一种综合力量,共同改变外汇市场供求状况,进而引起汇率的变动。
三、汇率变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汇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汇率变动又反过来对经济运行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正因为如此,汇率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要充分发挥汇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必须首先把握货币价值和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向及其内含,如增值(Revaluation)与贬值(Devaluation)、上浮(Appreciation)与下浮(Depreciation)、高估(Overvaluation)与低估(Undervaluation)等。
货币的增值与贬值是同固定汇率制相联系的。如果政府正式宣布提高本国货币的法定平价,或者提高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基准汇率,即增值,反之则是贬值。
汇率的上浮与下浮是货币相对价值变动的一种现象,是指货币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其法定平价并未调整。汇率由下往上升高,称为上浮;由上往下降低,则称为下浮。需要指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下,货币的汇率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供求,这时汇率的波动严格来说,不是增值或贬值,而是上浮或下浮。
汇率的高估与低估是指货币的汇率高于或低于其均衡汇率。在浮动汇率制下,外汇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相平衡时,两国货币的交换比率便是均衡汇率。在固定汇率制下,官方汇率如能正确反映两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和国际收支状况,就等于或接近均衡汇率。
在很多情况下,出于不同的目的,政府往往有意识地把汇率定得高于或低于均衡汇率。但从长远看,货币的汇率是不能持久保持高估或低估的,它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调整,如直接改变法定平价,即贬值或增值,以达到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由于货币贬值的结果与增值的结果相反,特别是国际收支调整的负担主要落在逆差国身上,人们更加重视货币贬值的经济影响。
(一)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状况变化意味着实际资源和货币资本的净流入或净流出,对一国的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汇率变动能够调节国际收支状况,这里只分析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中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1.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货币贬值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的价值,但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进而提高或削弱它们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国货币贬值后,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上升,出口规模得以扩大;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会抑制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缩小。如果贬值后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没有下跌,但出口获取的同样数量的外汇收入可换到较多的本币,这也能使出口厂商的利润增加,进而对扩大出口起积极的作用。另外,即使出于某些原因,贬值后该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并未减少,但由于进口商品本币价格的提高,国内同类工业或替代工业能够借此生存和发展起来,仍然可以对进口起抑制的作用。总之,贬值有利于一国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改善其贸易收支状况。
但是,判断贬值对进出口贸易产出的影响,还需要注意两大问题。第一是“时滞”问题。贬值后一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虽然下跌,但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不会马上强化,从而该国的出口商品数量也不会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数量也不会随贬值造成其进口价格提高而立即减少,因为进口合同早已签订,其法律效应还将延续一段时间。贬值对扩大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要过若干时间后才能明显地发挥出来。第二是“弹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贬值国出口商品的数量虽然增加了,但其外币价格却下降了,这样出口得到的外汇收入并不一定增加。同时,在贬值后,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虽然提高了,但未必能将进口需求减少到一定的程度。由此可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还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弹性,即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假定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那么贬值的效果就取决于需求的弹性。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引起的进出口需求数量的变动。数量变动大于价格变动,即需求弹性大于1;数量变动小于价格变动,即需求弹性小于1。只有在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和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贬值才能改善进出口贸易状况;反之,则会恶化进出口贸易状况,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2.贬值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本国货币贬值,外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就相对增强,本国的商品、劳务、交通和旅游等费用就变得相对便宜,这就增加了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促进该国旅游和其他收入的增加。贬值使国外的旅游和其他劳务开支对该国居民来说相对提高,进而抑制了该国的对外劳务支出。不过,贬值对该国的单方面转移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以外国侨民赡家汇款收入为例,贬值后,一单位的外币能换到的本国货币数量增加,对侨民来说,以本币表示的一定数量的赡家费用就只需少于贬值前的外币来支付,从而本国的外币侨汇数量下降。当然,贬值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同样也存在供求弹性的制约和“时滞”问题。
3.贬值对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对国际上的长期资本流动来说,贬值造成的影响比较小,因为长期资本流动遵循的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决策原则,注重投资环境总体的好坏,贬值造成的风险只是诸多环境因素中的一个,而且不起决定性的作用,更何况由贬值引起的汇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范与克服的。当然,贬值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贬值使得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上升,有利于吸引外商到货币贬值国进行新的直接投资;在一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当该国货币汇率的下跌幅度大于通货膨胀的幅度,贬值后的新汇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又低于基期汇率时,贬值可能降低长期投资的盈利水平。
4.贬值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对国际上的短期资本流动来说,贬值造成的影响则比较大。因为短期资本流动性和套现能力强,一旦贬值使金融资产的相对价值降低,便会发生“资本抽逃”现象。例如,一国货币贬值时,该国资本持有者或外国投资者为避免损失,就会在外汇市场上把该国货币兑换成坚挺的外币,将资金调往国外;同时,货币贬值会造成一种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利率水平,打破“利率平价”关系,进而诱发投机性资本的外流。在贬值后的一段时间内,短期资本流出的规模一般都大于短期资本流入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讲,贬值是不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状况的。
(二)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货币贬值改变了国内外相对价格水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势必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贬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这意味着该国市场上的商品相对减少,而收兑外汇的本币投放相对增加,商品与货币的对比关系因此而改变,很可能导致国内物价的全面上涨。另外,如果一国存在着“进口刚性”,即大量商品或零部件是该国必须进口的,或者没有替代品的,那么贬值引起进口品成本的上升,就会诱发进口商品和用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商品、与进口商品和用进口零部件组装的商品相类似的国内商品、其他国内商品的价格提高,也可能导致国内物价的全面上涨。
2.贬值对社会总产量的影响
一国货币贬值的“奖出限进”作用,能够扩大该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从而为这些商品生产厂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由于生产的关联性,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市场的扩大又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整个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一国货币贬值的“奖出限进”作用还有利于增加该国的外汇积累,加大资本投入,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生产能力的形成往往又使一国社会总产量明显增加。
3.贬值对就业水平的影响
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商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和出口创汇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而这又会“牵引”国内其他行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国内就业总水平也将提高。同时,贬值后的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其销售价格上升,一方面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转向国内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了内销产品行业的繁荣,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通过货币贬值来提高就业水平是有前提的。这就是工资基本不变或变动幅度要小于汇率变动的幅度。如果工资随着本币汇率的下降而同比例上升,那就会抵消贬值产生的改善国际贸易收支、增加就业机会的效应。另外,一国货币贬值,能够吸引外来的长期直接投资。外国资本流入会增加国内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数量,有利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4.贬值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国货币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规模,增加出口创汇企业的利润,进而促使生产要素从非出口厂商和部门转向出口厂商和部门。同时,利润水平较高,可以使出口厂商和部门的工资上升,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另外,贬值造成进口商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上升,会使一部分需求由进口商品转向国内产品,而且也提高了国内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进口替代行业因此获得发展的机会。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各种资源较多地流向出口厂商和部门,流向进口替代行业,有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使该国的行业结构更接近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贬值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一国货币贬值,会通过商品竞争能力、出口规模、就业水平和社会总产量等方面的相对变化,直接影响该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大量事实表明,一国货币贬值带来的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和经济增长加快,很可能使其贸易伙伴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和经济增长放慢。如果一国为摆脱国内经济衰退而实行贬值,它就很可能是把衰退注入其他国家,因为除汇率外,生产、成本、效率等其他条件并没有改变。出于一国狭隘私利而进行的贬值,往往会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或者引起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或者招致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报复,其结果是恶化国际经济关系。从长期看,这对贬值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害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的规定,成员方只有在经过充分的多边协商后,才能采取较大的贬值行动。
有必要指出,货币贬值是通过改变国内外货币的交换比例,对国民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涉及面广,而且会因条件与环境的不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效果。因此,运用货币贬值以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的做法,应是十分谨慎的,要预先判断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另外,货币贬值产生影响的大小还与一国的开放程度、商品生产的特征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以及货币的可兑换性等有关。如果开放程度高,商品生产多样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而且货币可自由兑换,货币贬值产生的影响就大;反之,其产生的影响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