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思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味觉思想的当代价值

名理(逻辑)与天理都以确定性为特征,不过,名理已经从“所以然”与“所当然”相统一的“天理”退回“分理”。20世纪中国哲学家所讨论的名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欧美舶来品。就根源说,此名理(逻辑)乃扎根于古希腊思想传统。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形”与柏拉图的idea内在贯通,毕达哥拉斯数的哲学与之并行发展。近代解析几何打通了数与形,数理逻辑打通了数、形、理。20世纪以来,名理(逻辑)与图像化交融为一,亦可以看作视觉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道的名理化实质是道的视觉化。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与分割(也就是所以然与所当然的分裂),这个过程乃是视觉思想发展之必然。其结果是人与物的彻底剥离,纯粹视觉性统治的实现。其标志性成果是思想的代数化与几何化,并以此引导着所有学科数学化,最终是图像即实在这个简单的视觉思想真理统治世界。

视觉思想者似乎是中立、旁观的存在,但中立、旁观不过是认知意义上自我之暂时悬置。认知与欲望、意志相缠绕、相贯通构成了视觉思想者真实的存在。具体说,就是视觉思想者在价值上贬抑万物为无形式的质料,把对象塑造为无足怜惜的、无生命、无尊严的图像,即轻飘飘的、无世界性的存在者。相应地,把人奉为万物之灵长,把自己塑造成冷酷的掠夺者,取万物以满足人的欲望。人通过图像即可轻易地、心安理得地控制世间万物。尤其让人担忧与警惕的是,视觉思想所自觉拉开的人与万物之间的距离直接转化为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疏离。真实存在的万物被视觉思想还原为图像,而远离了真实存在的万物自身。面对失真的万物,视觉思想者无力也无愿回归真实的世界。

视觉思想以形式为本质,以图像为实在。扭转以视觉性为主导的现代思想,回归真实的存在,乃当代最迫切的课题。超越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思想,特别是视觉思想造成的世界图像化、人与世界的疏离化等问题,必然回到以物我亲密接触与相互感应为基本特征的味觉思想。味觉思想首先把人从超然的旁观者扭转成感应者,以此消弭物我距离,并松动以图像(数即形)为实在的世界观,将图像还原回物自身。如我们所知,“味”乃物之内在体质所散发者,即一物本身内在固有者。一物有一物之体质,故一物有一物之味。一物之味之所以独特,乃在于每个物都依据其自性而展开。同时,因其所处世界阳施阴受,刚柔错综有异,其与周遭世界众物交感授受方式与实质亦不同一物之体质之成就有其展开过程,有伴随其展开的世界,这包括诸星之辉映、日月之递昭、四时之更替、周遭风水之移易,如此这般皆塑造着一物独特之味。。最终生成的物之体质各成异态,其味自不同。“味”乃物自性之直接涌现。在此意义上,拯救“味”意味着拯救物之内在体质,也就可以说是拯救物自身。一物有一物内在本性所规定的“正味”“本味”,即依其内在本性而不受侵扰地生、长、成熟之体质所涌现之味。简单说,正味、本味乃是物在其自身世界中孕育、展开、成就之结果。正味、本味的成就因此拒绝人的意志、目的、欲望的夹杂与移易,增益其性坏其味,减损其性亦坏其味物成则味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孟子则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物之“成”即“熟”也,其“成”涉及人与物两方面:既不能损人之性,也不能损物之性。人需要按照自身节奏展开,物亦需要完成其生命的所有环节。“大器晚成”拒绝“效率原则”,拒绝“功利原则”,拒绝以人为中心。就人而言,“大器晚成”不是“成才”,而是“成德”“成性”,或者说,只有自我完成、自我成就自身素朴之性者才是“大器”。对于物来说,“大器晚成”所成者是每个物的自我生生之性,即按照其自性,依循昼夜之道、四时之道,完成所有生命环节。“晚”者不能“快”,亦不能“早”。既不能单纯依据人的目的、欲望、意志早晚,也不能依据物自身之外的他者来决定快慢。简单说,“大器”乃合于人、物之性之器,其成既需要经历物之生、长、收、藏,也需要人遵循昼夜之道、四时之道,故大器不能早成。。随物而动,而不以人扰动物,“节制”乃是守护物“味”、拯救物自身的必要精神准备。

视觉思想的横行让人们一直将目光推向远方,此时此地的人事物往往因太近而视而不见。因此,我们看到,人们总是不安于此时此地,不安于既有的存在。视觉远方将来成为价值目的,远方将来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希望之所在。扭转视觉思想而至味觉思想,意味着将人们的目光从远方拉回,此时此地的人事物复魅而皆有“味”——成为自足的价值目的。在味觉思想的主导下,让当下的每个人事物富有圆满自足的价值,让此时的安于此时,此地的安于此地。相应地,与每个人、事、物的交往都能尽味尽兴,此时此地的挑水砍柴、洒扫应对、人伦日用之展开都内在完满自足。

因此,重寻味觉思想,就是在已经祛魅的当代世界重寻有味的人与有味的世界万物。在这个意义上,味觉思想的开展既是现代思想方法的重建,也是现代人的重建与现代世界的重建。重建能味、愿意去味的人,首先需要重建高尚的价值品味,也就是拒绝把事物当作人的所有物,不再心安理得地控制之,而是尊重每一物,如其所是地欣赏每一物,迎接事物,让事物由内而外地涌现。为此,需要拒绝效率原则、功利原则、欲望原则近现代以来,依据现代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大规模的香料制作与生活中的广泛使用最直接的动因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即屈五味而就人之欲,故可看作欲望原则的直接展示,非关乎味觉思想。对精神生命的主导,而能够自觉地容纳物及其展开的世界。理想的味觉思想者是闲人从现象上看,“闲”是秩序的呈现;从根源看,“闲”是天道、天理呈现于世界,是天德流行于人世、人心,是人道呈现,道德良心流行。有道、理且能讲道、理,讲良心,生活有序,人心和平,悠然而各正性命。“闲人”是“闲”的生命形态。关于“闲人”的具体论述,参见贡华南:《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第九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闲人自觉以道在世,在其生命展开过程中自觉出于道而归于道。打破“合规律性”乃至“合理性”追求,以“合道性”合道性:既合乎人之道,也合乎天之道。道中有应该,即含有对人与物存在之尊重与守护。“合道”即依此应该去做,最终实现天人共美。而我们所熟知的“合理性”是指:一、合乎物之理(合规律,包含被视为);二、合乎人之理(合目的,包含“合情”)。具体说,“合理性”包含“合目的性”(合乎人之理)与“合规律性”(合乎物之运行规律,但并不含有对事物存在之尊重与守护,并不含有人的“应该”;相反,合规律一直被纳入合目的轨道)。欲实现天人共美,必须超越“合理性”,而转向“合道性”。为精神根基,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既求合人道,亦求合物道。故能自觉从万物处退隐,不以己加于物,持朴自守;不取物归于己,让万物自然展开,自然成就。物成人以成,天人共闲,则天人共美。

尊重味、色、声、刚柔之道,自觉拒绝视觉思想之物理化、数理化、名理化对万物世界性的褫夺笛卡尔解析几何打通了“数”与“形”,19世纪以来的数理逻辑则打通了“理”与“数”,由此,现代学术之“数”“形”“理”相互贯通,其实质为一,即柏拉图的“相”。“营养”的观念乃是对万物褫夺最生动的例子。蛋白质、脂类、糖、卡路里构成的“营养”代替了“味道”,也代替了“物”,而成为食物说明书的标签。脱离了味道的“营养”围绕人的生理需要展开,以机体之完善、效率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此观念不仅使人失去了存在之欢愉,更重要的是,自然物顺理成章地成为“营养”的可有可无的原材料,从而在价值根源上抽空了“物”的观念。对物的尊重失去了依据,而人则顺势腾跃于世界万物之上。尊重万物之味则需要尊重万物的生长过程,尊重万物自身。,而以刚柔、阴阳、冷暖、仁义等有意味的味觉性范畴与物相与。释放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进而释放视觉,通过味觉思想范畴感知世界,了解万物。让人与世界万物之间自由感应,如此才会用口去尝,用耳去听,用眼去看,用身去触,用心去感。诸官觉成为物我交通之桥梁,而不是人掠夺物、控制物的手段。以此使色声味共同呈现,使物完整到来,而不仅仅关注其外在之形式;使万物回到其自己的天地,自由展现自身而不被知识所聚集。

味觉思想首先把人从超然的旁观者扭转成感应者,以此消弭物我距离,并松动以图像(数即形)为实在的世界观,将图像还原回物自身。超越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思想,特别是视觉思想造成的世界图像化、人与世界的疏离化等问题,必然回到以物我亲密接触与相互感应为基本特征的味觉思想。因此,自觉以味觉思想阐释世界、重塑物我关系,不仅为当代汉语思想之展开提供新的路向,也为世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