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闭:如何与孤独症儿童有效沟通互动的38堂康复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课 难以界定的问题行为

课前导读

接着上一章所提到的问题与非问题性刻板行为,我们在本章的案例中将具体涉及孤独症儿童损人又不利己的问题性刻板行为。

课堂聚焦

“咔!”一次利刃劈破布般的咳痰声直刺我的耳膜。

“洁洁(化名),咽!”我随即条件反射式地大喊一声。见我反应如此之快之强烈,洁洁好像是真的被镇住了,他紧闭着嘴巴一脸警惕加迷茫地直盯着我看,或许是在内心里猜测着什么。但最终,只见他的喉咙处一动,两眼一眨,算是对我的指令做出了有效的回应与执行。

我下一步会对他采取什么行动呢?“张开嘴巴,啊!”为了进一步确认洁洁对指令的执行情况,我又向他下达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做的行动指示,并冲着小家伙张开嘴巴给他做了示范。

“啊。”只见洁洁的下巴又是一动,随即乖顺地在发“啊”音的同时也张大了嘴巴。

“嗯,这就对啦。”看到他那乖巧随顺的样子,我大感欣慰,一边口头表扬着一边和他击了一下手掌以示鼓励。

这个小插曲就此算是圆满地告一段落了,事先计划好的教学活动还要继续下去。带着胜利者的喜悦与满足,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旁边的同学,“毅仔(化名),你起来回答……”

“咔!”又是一次利刃劈破布般的咳痰声,毫不留情地把我即将脱口而出的话硬生生地给堵了回去。

“赶快吐到垃圾桶里去!”这突如其来的断喝把我和班里的其他孩子都吓了一大跳。我抬头一看,洁洁妈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在了教室门口,此时她正用那两道警棍一样严厉的目光督促着儿子低头含着口水朝垃圾桶走去。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在内心里长叹了一口气。类似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已经不知上演过多少次了,尽管我们也曾和洁洁妈沟通过这个问题,她也同意完全由我们老师来进行处理,自己会尽力协助我们的工作,不会随便进来对儿子的不良行为大加干涉。但每一次洁洁咳痰吐口水的时候,她又忍不住要参与进来“管一管”。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分干预害死人”啊。我在内心里一边感叹着,一边不禁又想起了上学期的事。

据家长介绍,洁洁在得了一场重感冒后,他就落下了经常用力从喉咙里往外咳痰吐口水的习惯。更糟糕的是,他要么把口水吐在地板上使劲用脚来回搓着玩,要么就吐到手心里后再使劲扣在桌面上如醉如痴地搓着口水寻求视觉、触觉上的刺激。更有甚者,他还经常将口水吐到手心里端详半天后再猛地扣回嘴巴里面吞咽下去。一开始,洁洁妈给我们的解释是他感冒刚好喉咙还不舒服,因此当着她的面,我们也就暂时不好再采取什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且我们也相信洁洁妈说的确属实情。

在此,有必要加以说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信息是,洁洁在落下这个咳痰吐口水的习惯之前,一直就伴有“非典型性癫痫”的症状(其主要症状表现有突发性、重复性和相同性三个基本的特征,癫痫病患者发作的时候还会呈现焦虑、忧伤等心情或许会做一些举措,搓手或许发愣等。而根据有关研究资料的统计:每一百名孤独症儿童当中,至少会有三十到三十五名儿童兼患癫痫病症。但除了不是太严重阵发性的抽搐以外,洁洁还不具备癫痫的其他典型特征),时常会浑身突发性地紧张抽搐,并伴有强烈的情绪波动,要么大哭大叫,要么干脆躺在地上浑身间歇性僵直。为此,洁洁妈也曾带着他去很多大医院就诊过多次,但效果一直都不是很明显。直到现在,洁洁也还时常有类似问题出现;此外,洁洁还是个极其敏感的孩子,他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将凳子紧贴在屁股上提起来,然后再猛地一屁股坐下去,如此咕咚咕咚地反复弄着玩。可是一旦当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情后,都会非常警觉地留意着老师是否有靠近他的意图,一旦确定“危险”存在,他立马起身就跑,并且喉咙里还会不安地发出咕噜咕噜的奇怪声响,浑身也开始出现较轻微的紧张性抽搐。也正是出于这种特殊背景的考虑,我们也不好太过深入地追究他的吐口水问题,以免给小家伙带来不必要的额外刺激及正常性伤害(所谓正常性伤害,是指身心异样的人因对日常刺激作出异乎寻常的过激反应而造成的伤害)。

可是两个星期、三个星期过去了,洁洁咳痰吐口水的问题不但没有丝毫改善,反而还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且由他竭力从喉咙里往外咳痰的声音来判断,也不像是里面真的有痰;如果从其经常趁着我们不注意而陶醉于玩口水的快乐程度来判断,他倒更像是在故意吐口水玩。因为每次咳痰时,他都会睁着既意犹未尽又非常警惕的双眼观察着周围人群对此的反应。

而最令我们困惑并印象深刻的,是在上学期临近期末的一节个人工作课上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辅导同学们做着自己的个人作业,突然“啪”的一声巨响,洁洁将文件夹重重地往桌子上一摔,便四肢僵直地趴在上面嚎啕大哭起来。还没等我们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整个身体又猛地往后一挺,随即脱离板凳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紧接着又紧蜷双腿抱在胸前,头部夹在两腿间,侧缩在桌子底下大放悲声。我们刚刚把桌子移开想把洁洁扶到座位上时,他整个身体便开始了一挺一缩、一缩一挺地剧烈抽搐。说句实在话,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教学这么多年以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像这般身体与情绪同时剧烈爆发的情景——包括洁洁妈在内的所有人都被他这突如其来、前所未有的剧烈发作给吓呆了。终于从惊愕之中缓过神来后,便赶紧像往常一样,会同辅助老师一起抓住洁洁的两臂将他安顿在凳子上,一人握住他的一条手臂帮其做起了放松练习。但可能是由于发作过于强烈的缘故,这一次的放松练习效果不是很显著。可在这种情景之下实在也想不出什么更为有效的办法来,因此也只能自我安慰式地一边帮他做着放松练习一边盼望着奇迹的发生。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的样子,可能是太过劳累了,洁洁的情绪终于慢慢平复了下来,身体肌肉也放松了很多。这个时候,我们才把他安顿在情绪处理区引导其对着视觉提示卡试着自己慢慢平复情绪。

尽管在这之后,洁洁都没有再爆发过那么强烈的情绪及身体反应(通常只是出现较轻一些的身体抽搐与情绪波动),但我还是有以下几点困惑。第一,实在搞不清楚洁洁是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了情绪波动,还是因为情绪波动而引发了生理反应,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因为洁洁妈带他去看过很多大医院,但都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令人满意的诊断结果,当然治疗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洁洁妈一直以来都在给儿子吃一种缓解身体抽搐的药物,这药物是否真的正面疗效大于负面作用?在这一点上,短时期内还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对此问题,我们也曾跟洁洁妈交流过,那就是,如果洁洁的这些问题都是由生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那吃这种抗抽搐药物应该是有效的。可服药两个多月以来,正面效果不但没有出现,反而使得洁洁发作的次数更多了,这就要好好考虑是否仍要遵医嘱继续服药的问题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假如洁洁的问题是因情绪波动而导致的,那这个药是否吃得有些危险呢?当然,这只是我们个人的一些疑虑和分析,当时并未引起洁洁妈的重视。直到本学期,她才停止了给儿子继续服药。

或许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将焦点集中在了洁洁的情绪行为问题上,有些太过片面和肤浅化,也显得过于沉重。其实,洁洁在语言沟通及认知理解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尤其是在美术方面,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不同一般的天赋。课间时候,小家伙儿常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即兴作画。就在那次情绪行为大爆发后的第二天,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用来浇花的喷壶,旁边还画了一朵正在怒放的向日葵。乍看之下,的确是漂亮,至少在绘画技巧上,应该说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仔细一看,你就会不无惊讶地发现:尽管那朵向日葵是朝向喷壶的方向开放的,但在花与喷壶壶体之间,却隔着喷壶的把手。换句话说,洁洁在绘画过程中,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的,他竟然将喷壶嘴与把手一上一下地都安排到了喷壶身体的一边去了,并且整个壶身也是壶嘴向外背对花儿倾斜的。如果我们从专业角度对其稍加分析的话,就不难发现:洁洁的这幅画已经非常典型地体现出了孤独症患者特殊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即局部性和碎片化的特点非常明显。

假如这是普通儿童的一幅画作,我们就会说是他粗心大意画错了而不予重视。然而,这却是一名中重程度的孤独症儿童画出来的,就不能不令我们倍加关注:图画中,那朵渴望得到水分滋养但却只能“望水兴叹”的向日葵,不正像是这群孤独症儿童吗?他们因为不能有效地对人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不能有效理解父母亲人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哪怕亲人就在身边,可就是无法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内心渴望;自己就在父母身边,可就是不能与他们尽享那份至为珍贵的母子亲情,一如那朵悲剧性的向日葵!紧接下来,还有一个更为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假如我们这些孤独症工作者就是向日葵旁边那把喷壶的话,那是否恰恰说明了我们这些企图为花儿们的康复与成长而努力“浇水施肥”的人,正在妄自尊大地做着南辕北辙的蠢事呢?毕竟,大量观察研究资料证明,孤独症儿童对周围人事物的感知觉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都是异于我们常人的。而我们所施加在他们身上的绝大多数康复教育理念技术及方法,却是不折不扣地以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为指导的。

说句心里话,乍看到洁洁能够画出如此漂亮的作品,的确令我们大感意外又特别欣慰:不管怎么说,他已经通过这幅画作向我们传达了其内心的渴望与不被理解的痛苦。当然,从长远来说,对于像洁洁这样中重度的孤独症孩子,如果我们能尽早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并着意加以发掘培养的话,就有可能为他们将来的个人发展以致自食其力打下很好的基础。

但更为公正一点来说,洁洁不时发作的情绪行为问题,的确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康复进程。因此,我们究竟该如何更为有效地应对像洁洁这样情绪波动剧烈的发作状况,的确还有很多很多的棘手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逐一分析和解决。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也只能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各项训练项目的有序、有效开展,能够令这些孩子的康复之路变得更为顺畅、平坦了。

课后检视

对于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如果是情绪问题造成的,只要我们能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每个孩子的特殊之处,或许还有解决之道。可如果是由生理疾病等原因所致,的确就会令人束手无策。别说是我们这些非医学专业的孤独症康复工作者,即使是医学专业的医生,面对不能与之进行有效沟通的患者,他们也很难准确地摸清病情、推断病因。即便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他们也还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来找到病因,可这四种基本诊病措施在有沟通障碍及情绪问题的孤独症儿童身上却是很难实施的。所以,对于像洁洁这样的孩子,我们究竟要如何对待其问题行为而不至于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同时也为班里其他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作息环境,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用尽心思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