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条件致病微生物与内源性感染
答:人体内以及环境中存在大量微生物且种类繁多,其中绝大多数对健康人群无致病性,但对处于抵抗力低下或生理功能异常状态的患者,一些致病性弱或对正常机体无致病性的微生物成为病原体,这类微生物就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或机会病原体。这类微生物主要是来源于人体皮肤和黏膜寄居的正常菌群的细菌。正常菌群分为两大类:①常居菌:是长期寄居于皮肤黏膜,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部位相对固定的菌群,正常情况下有益无害;②暂住菌:包括来源于外环境的非致病菌和潜在性致病菌,其在皮肤黏膜上可存在数小时、数日、最多达数月。这些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力低下、聚集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可引起感染。
答:这是由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特点决定的。条件致病微生物有三个特点:①毒力弱或无明显毒力,条件致病微生物可能是毒力较弱的微生物,也可能是居住在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是处于潜伏状态的病原体;②常为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③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常可导致菌群失调或新的条件致病微生物出现。因此,某些曾认为与医学关系不大的微生物成为较常见的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微生物的这些特点导致其在处于抵抗力低下或生理功能异常状态的患者中快速繁殖,造成局部微生物菌群失调,或微生物寄居部位发生变化,致使疾病的发生。
答:导致机会性感染的微生物即条件致病微生物,常见的有:①细菌:细菌是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常见的有革兰染色阴性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沙雷菌属及变形杆菌属等,革兰染色阳性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等;②病毒:虽然某些病毒容易感染人体,但感染后可长期潜伏或呈静止状态,一旦机体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或免疫力下降时,即可导致机会性感染。常见的机会性致病性病毒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③真菌:条件致病真菌广泛存在,一般不致病,但免疫功能低下者、长期服用广谱抗菌药物、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长期放置静脉导管插管者等容易感染,包括念珠菌属、隐球菌属及曲霉菌属等。
答: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指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引起的感染,主要是需氧或兼性厌氧条件致病微生物。内源性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的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增殖与异常定植是引起内源性感染的关键环节。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条件致病微生物导致的对菌群的清除速率降低是引起人体内条件致病微生物异常增长的首要因素;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及其定植能力,导致耐药的条件致病菌或真菌等大量繁殖,可进一步播散到其他部位引起感染。最常见的由条件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内源性感染主要包括:
主要见于昏迷患者、气管插管和高龄卧床患者等,因生理功能异常导致口咽部清除菌群的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奈瑟菌属、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等在口咽部大量增殖,数量较正常时高出1000倍以上;若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则以白念珠菌、耐药的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进一步播散至下呼吸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主要见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插导尿管后患者正常排尿功能对尿道细菌的清除作用消失,导致细菌在尿道异常定植、逆行感染。
使用抗菌药物破坏肠道菌群后可引起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多见于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严重时可引起伪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葡萄球菌性肠炎等。如果肠道正常菌群破坏后艰难梭菌异常增长并分泌肠毒素,则可损伤肠黏膜引起伪膜性肠炎。
答:内源性感染主要由条件致病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增殖和异常定植引起,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直接观察检验微生物的数量、形态等,在内源性感染诊断过程中尤为重要。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包括:①标本涂片染色观察:这种方法最直观,特别在显微镜下如果能观察到大量生长的某种微生物和较多白细胞或白细胞吞噬细菌发生,则这种微生物可能是感染源;②细菌的量:进行培养时,如果某种细菌数量多,且菌落比较纯,明显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则这种细菌可能是感染菌;③持续存在的细菌:不同时期细菌培养(连续3天)均分离到同一种细菌,且为优势定植菌,则考虑是否该菌引起感染;④数量增长与临床感染症状:若某种微生物的出现或数量增长与临床感染症状的发生或疾病病情加重相一致,则重点考虑是否该微生物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