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定位诊断的要求

神经科医生面对一位患者,常常需要首先考虑其病灶位置,即定位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考虑其病灶是弥散的还是局灶性的,如非全神经系统受累,应考虑其病灶在颅内,还是在脊椎管内。

对于颅内病变,应分析其病灶在脑膜(硬脑膜内、外,蛛网膜及软膜),还是脑实质。如在脑实质内还应进一步判断在灰质还是白质,左侧还是右侧,在哪一脑叶,还应注意有无间脑或底节症状与体征。如考虑为脑底病变,还应判断病变在颅前窝、颅中窝还是颅后窝。如小脑幕上结构的症状与体征不足,则应重点分析小脑幕下结构有无病变?如有无小脑,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脑干以及枕骨大孔(环枕区)的症状与体征。

对于椎管内的病变,在定位诊断时应力求确定病灶的上界、下界,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如为髓内病变还应大体判断其病灶占据的范围。如为脑神经损伤,应确定核上病变、核性病变抑或核下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则应判明是根性病变、神经丛病变还是具体神经损伤。

细致的定位诊断不仅要求比较准确地确定病变的部位与范围,还应通过认真的病史收集工作,确定病变发展的过程。这一点十分重要,但时常注意不够。这一步对定性诊断常可提供重要线索。例如,在观察蝶鞍区病变患者的视野变化时,如先发现双颞侧上象限盲,而后变为双颞侧偏盲,提示病变由视交叉之下方向上生长,鞍内肿瘤之可能性大。反之,如先观察到双颞侧之下象限盲,而后变为双颞侧偏盲,则表示病变自上而下生长,应考虑鞍上病变、三脑室附近病变如颅咽管瘤,而鞍内肿瘤的可能较小。再如,一位幕下病变的患者,如首先发生共济失调一段时间之后,相继发生颅内压增高及脑干病变体征,表示病变自小脑向前生长,应考虑小脑病变如髓母细胞瘤等,如果相反,先出现脑桥神经核症状(眩晕、眼震、面瘫及展神经麻痹等)之后出现四脑室阻塞症状及共济运动障碍,则表示病变起自脑干,向小脑方面发展。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如得以正确判断病变发展过程,则定位诊断的精确性会大大提高一步,对定性诊断及手术治疗都将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