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章 恶心与呕吐

学习目标

掌握 恶心与呕吐的分类及常见病因、临床表现。

熟悉 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

了解 恶心与呕吐的机制。

恶心(nausea)是一种想将胃内容物经口吐出的紧迫不适的主观感觉。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缓、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vomiting)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经口腔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恶心同时伴有呕吐动作,而未将胃内容物吐出则称为干呕。恶心、干呕、呕吐可单独发生,亦可伴随出现。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及分类

引起恶心和呕吐的疾病极多,按疾病发病机制分类见表1-10-1。

表1-10-1 恶心、呕吐的类型与病因

(二)发病机制

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协调反射运动,这种反射运动是通过位于延髓的呕吐中枢来完成的。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部,是呕吐通路的共同起点,不同的呕吐通路将信号转导至呕吐中枢,由呕吐中枢传出信号激发呕吐。呕吐中枢主要接受来自3个方面的刺激:①来自前庭系统的刺激;②来自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脏等内脏神经末梢的传入冲动;③来自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CTZ)、皮质及脑干等中枢性刺激,化学感受触发区主要位于延髓第四脑室底部的Postrema区,其主要接受血液循环中的化学物质或药物(阿扑吗啡、洋地黄、左旋多巴、溴隐亭等)及内生代谢产物如感染、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的刺激。这些刺激物主要作用于CTZ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3)、多巴胺、P物质、脑啡肽等,继之刺激呕吐中枢诱发呕吐。

呕吐中枢被激活后,通过传出神经将呕吐信号传至相应的效应器官,从而完成呕吐的全过程。呕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分为恶心、干呕与呕吐。恶心常在呕吐之前,多有胃张力及蠕动减弱、十二指肠张力增强。而干呕则是胃上部放松胃窦部短暂性的收缩。呕吐时腹肌、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腹压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胃窦持续性收缩,迫使胃内容物快速逆流到食管经口排出体外。

二、临床表现

1.病程的长短

急性起病者,常见于腹膜炎、急性胃肠炎、幽门梗阻、肠梗阻、肠穿孔、肾绞痛、胰腺炎、胆道系统疾病、酮症酸中毒、高钙血症、药物、毒物及中枢系统急症;慢性起病者,常见于消化道不全梗阻、功能性疾病、妊娠、慢性颅内压升高等疾病。

2.呕吐发生时间

清晨空腹时恶心、呕吐常见于妊娠、尿毒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酒精中毒及颅内压升高等;鼻窦炎患者起床后脓液经鼻后孔刺激咽部,亦可致晨起恶心、干呕;晚上或夜间呕吐见于幽门梗阻。

3.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餐后不久即发生呕吐,特别是集体发病者,多由食物中毒所致;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即刻呕吐,可能为幽门管溃疡或精神性呕吐;餐后1小时以上呕吐者称延迟性呕吐,提示胃张力下降或排空延迟;餐后较久呕吐且呕吐物中含有部分消化的食物或隔夜宿食,可见于幽门梗阻或胃轻瘫。

4.呕吐的特点

精神性或颅内高压症性呕吐,恶心很轻或缺如;颅内高压症特点为喷射状呕吐。

5.呕吐物的性状

呕吐物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带粪臭味,提示低位肠梗阻;含大量酸性液体,提示可能为胃泌素瘤或十二指肠溃疡;有食物残渣而无酸者,提示为严重贲门失弛缓症或大的食管憩室;呕吐物含胆汁,可见于多次呕吐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外科胃肠吻合后或梗阻平面在十二指肠乳头以下;含咖啡渣样物质,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慢性幽门梗阻合并继发性细菌过度繁殖时,呕吐物亦可带粪臭味。

三、伴随症状

不同的伴随症状可提示导致恶心、呕吐的疾病不同(表1-10-2)。

表1-10-2 恶心、呕吐的常见伴随症状与可能的疾病

四、问诊要点

1.呕吐的起病情况

注意有无确定的诱因或病因,如有无不洁饮食史、颅脑外伤史、腹部手术史、服药史、女性月经史。

2.呕吐的发作特点

急性发病还是缓慢起病,晨起还是夜间,集体发病还是散发,病程的长短,有无喷射性呕吐,与进食、体位及活动的关系,加重或缓解因素。

3.呕吐物的性状

常可提示病变部位。

4.呕吐的伴随症状

可提示疾病病因。

(张海蓉)

学习小结

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呕吐、反射性呕吐、前庭性呕吐;其呕吐物的性质常代表病变发生的部位,如呕吐物带发酵、腐败气味,提示幽门梗阻、胃潴留或十二指肠淤滞;带粪臭味,提示低位肠梗阻。

2.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常提示发生的病因,如恶心伴眩晕者需注意前庭性疾病;恶心伴呕吐要考虑到头颅疾病等情况。

复习参考题

1.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制及其分类。

2.常见恶心与呕吐的诊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