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药记:良木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槐花单方治舌衄

关于槐花的单方,下面的这一则医案是很有名的,流传很广。

一士人,无故舌出血,仍有小穴,医者不晓何疾。隅(注:宋代名医耿隅)曰:“此名舌衄。”炒槐花为末,糁之而愈。

——宋·方勺《泊宅编》卷八

这则医案为宋代名医耿隅所治。“舌为心之苗”,舌衄(舌头出血)多因心火炽盛所致。槐花性味寒凉,入肝经血分,有清泻实火、凉血止血的功效。现代使用槐花,广泛应用于治疗吐血、鼻衄、尿血、便血、痔疮出血以及妇女崩漏下血等。

从宋朝方勺记载的上则医案来分析,如果当时没有槐花,寻其同类,则有大蓟、小蓟、地榆之属,似均可代用,但亦应“末之”,“糁之”。从炮制而说,中药讲究炒炭止血,所用的药物可经炒后再用,止血效果会更好。由于舌面比较敏感,“末之”是越细越好。但效果究竟如何,则有待于来者验证。治病是实践,不是臆测,最终要靠疗效说话。

有说槐花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实《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乃槐实,即槐角,也就是槐的种子。历代医家主要用槐角治疗多种出血症和痔疮,著名成方有槐角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痔疮。槐角还有一响豆的别名,历史上曾被用作服食药物,认为有健身防老功效。笔者曾以此为引言撰有“响豆传说话槐角”,见于拙著《趣味中药》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槐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创,妇人乳瘕,子藏急痛。生平泽。”

——《神农本草经》

槐花入药首见于唐代《日华子本草》,云“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其止血作用与槐角近似,以其药性寒凉而凉血止血,所以适宜于热证出血。治疗下部出血,如肠热所致的大便出血或痔疮出血等,槐花常可配伍地榆、侧柏叶;治疗上部出血,如咯血、衄血等,可配伍仙鹤草、白茅根。如由炒槐花、侧柏叶、荆芥穗、炒枳壳各等分组成的槐花散,系出自宋代《普济本事方》的著名成方,有疏风理气、清肠止血之功效,专治肠风脏毒。槐花治眼赤也是始自《日华子本草》的记载,无论是风热目赤,或肝火目赤肿痛,槐花用之皆宜,可煎水代茶频饮,颇多裨益。

槐花药材如在花未开放时采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二者比较,以槐米的气味浓厚而药力较足。槐花中含有芸香苷、槲皮素、鞣质等成分。芸香苷又称芦丁,即维生素P,芦丁单体可用于防治脑出血、高血压、视网膜出血、急性出血肾炎,治疗慢性气管炎,对糖尿病型白内障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槲皮素是芦丁的苷元,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过敏、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其对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是近年来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鞣质即单宁,能沉淀蛋白质,具有收敛作用,能减少伤口的血浆渗出,减少局部疼痛等。古人虽然没有从成分着眼来分析中药的疗效,但以此来分析舌衄医案,耿隅用槐花治之,还是一种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