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叶冷淘啥滋味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槐叶冷淘》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夏天,杜甫寓居瀼西草堂时。
冷淘,即凉面,又称伏面。其起始缘于上古“伏日祭祀”活动——古时民间于伏日祭祀太阳神(炎帝)和火神(祝融),感谢他们为人类带来光明生长万物。三国时期开始食面以祭,但一开始食用的是汤饼(热汤面)。到了唐朝,才变成夏日吃冷淘,以适应消暑的要求。《唐会要》中载:“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
杜甫诗中所赞美的槐叶冷淘,即槐叶冷面,“盖以槐叶汁和面为之”(《杜诗镜铨》引张溍语)。这是采摘嫩槐叶捣汁后和面做成的面条,其颜色鲜碧而好看,煮熟之后,再放在冰水或井水中浸凉。这样,吃面的时候才有“经齿冷于雪”之感。此面碧绿清香,为进食消暑佳品,正如诗中所述“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槐叶冷淘是唐代上层社会的一种饮食,据《唐六典》记载:“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古人在食用这种面时,往往调以盐、醋、芝麻酱、芥末等,高贵的,甚至还有猪肉、鱼肉、木耳、口蘑、花椒、黄瓜丝、蒜泥等。
从唐朝至明朝,槐叶冷淘一直盛行。而诗咏槐叶冷淘的,除了杜甫,宋代苏轼(1037—1101年)的诗作亦佳,他在枇杷熟、桑椹落的时节,吃到了用槐芽做成的槐叶冷淘,令这位大美食家发出“此生有味在三余”的感叹。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王子仁注此诗曰:“槐芽饼,即序所谓槐叶冷淘也,盖取槐叶汁溲面作饼,即鲜碧色也。”而晚于苏轼的陆游(1125—1210年)在《春日杂题》诗之四中,也有“佳哉冷淘时,槐芽杂豚肩”的描写。陆游说吃凉面时,正是用槐芽配猪腿肉,令口味颇佳。
从唐代有槐叶冷淘,到了宋代又发展到有甘菊冷淘,也受到诗人的赞美,并有在诗中描绘冷淘的制作过程。
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晴暾。采采忽盈把,洗去朝露痕。俸面新且细,溲牢如玉墩。随刀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
甘菊冷淘的制法写得一清二楚。面条是“煮投寒泉盆”做成的。由于掺进了甘菊汁,所以冷淘的颜色青青,“芳香敌兰荪”,可谓色香味俱佳。
再往后,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也有“冷淘面法”,是用鳜鱼、鲈鱼、虾肉等做“浇头”的冷面,鱼肉佐食,风味佳美。可见,古代冷淘面的花色品种很多,用到槐叶、槐芽却也是它曾经的时尚。
明朝徐渭《春兴》诗之六有“柳色未黄寒食过,槐芽初绿冷淘香”之句。这说明吃冷淘的时间已大大提前了,槐芽初绿之时,人们已迫不及待地采来制作冷面尝鲜了。
清朝时冷淘更发展为各种花色冷面,而且已完全成为民众普通喜爱的美食。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有:“夏至,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冬至饺子夏至面,这时好像没有特别强调用槐叶来制作,说明食用槐叶已慢慢成为了一种过去时。
国槐花苦,只能入药不能入食。2007年文博会在济南举办,期间从书市上淘来一本饮食图书,有隋唐饮食的相关内容,从记载中看,古人食用槐叶应当多是取其汁,再做成冷面(或槐叶饼),由于食用时往往又加入众多的调料,且用作宴席之上,往往吃得津津有味。猜想如果天天用其充饥,恐怕也就不称其为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