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辅助生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针灸介入ART的主要环节

一、取卵前针灸以改善卵巢功能,促进排卵,提高卵子质量

数年来,笔者联合使用针刺、灸法、电针、刺络拔罐等针灸疗法,形成分期针灸序贯疗法,在备孕期(进周前)和刺激周期(进周后)治疗了大量该类患者。我们的研究发现,经针灸干预后,患者窦卵泡数、获卵数、受精数、优质胚胎数均较未针灸治疗前显著增加。显示针灸疗法在预处理不孕基础病、提高取卵效果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崔薇等在控制性超促排(COH)前一个月经周期,电针刺激34例肾虚型PCOS患者。结果发现,电针刺激组较之单纯西药治疗组,其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均有所提高,且中医肾虚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临床妊娠率则提高了8.74%。张迎春等以针药结合干预5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发现治疗后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改善,卵巢直径(OVD)测定明显增大和窦卵泡计数(OVF)明显增加。徐铮铮观察卵泡期针刺对接受IVF/ICSI-ET患者的卵巢血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后发现,针刺相关穴位能明显降低卵巢动脉血流阻力,改善患者的卵巢血供,进而促进卵泡发育,提高妊娠率。一些国外学者也关注了针灸在ART过程中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优势。如Farnoosh Bidouee采用电针和灸法联合治疗了60例接受ICSI治疗的不孕症妇女。发现针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卵泡数和卵母细胞数增多,取卵后第3天Ⅰ~Ⅱ级胚胎数明显提高。

二、取卵镇痛作用

取卵时取卵针机械性刺激盆底组织结构会使部分患者产生疼痛的感觉。目前,临床常见的做法包括静脉基础麻醉、宫旁阻滞、肌注镇静药物或不用任何药物。在2007年至2008年两年间,笔者采用耳针疗法进行了近千例IVFET治疗患者取卵镇痛的相关研究,并对其中120例资料比较齐全患者的镇痛效果与40例哌替啶肌内注射镇痛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耳针镇痛与哌替啶镇痛效果相当,但其可避免哌替啶药物导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有研究者比较了电针复合肌注哌替啶与单纯哌替啶肌注的取卵镇痛效果。同样发现,针药复合麻醉组在疼痛等级、疼痛积分方面明显低于单纯哌替啶肌注麻醉组,且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较低。另外,Sator Katzenschlager等研究发现,电针药物复合麻醉具有术后恢复快、麻醉药物用量及手术费用支出减少等优点,认为针灸可作为取卵时一种常规的非药物麻醉辅助手段。

三、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宫腔对移植胚胎的接受能力。子宫内膜形态、厚度及子宫内膜血流改变是衡量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三个重要指标。笔者观察了在月经周期特定时点进行火针干预对子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是将68例接受IVF-ET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5例)和对照组(n=33例)。研究组在应用针灸序贯疗法常规方案治疗的基础上,于排卵后及经前期末期这两个时点配合使用火针疗法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备孕期中医症状的改变,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移植后生化妊娠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结果显示,研究组移植日的子宫内膜厚度优于对照组。提示月经周期特定时点火针干预可以改善不孕患者月经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进而辅助胚胎着床。Paulus和张明敏等的研究也发现,用电针刺激不孕患者子宫-卵巢同一神经节段内的主要穴位,例如肾俞、膀胱俞、三阴交、承山等,能使相应脊髓节段的交感神经传出支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或P物质,并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产生逆行的神经冲动。从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子宫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下降,子宫动脉的血流阻抗下降,子宫动脉扩张、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增加。从而改善内膜形态,提高内膜容受性,为胚胎着床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调节内分泌与心理干预作用

接受助孕治疗,尤其是经历多次助孕失败的女性,常常伴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而这种不良情绪会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亢进,导致神经内分泌以及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其IVFET妊娠结局。孙振高等观察了采用针药结合疗法对行IVF-ET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手术结局的影响。发现该疗法能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效改善手术结局。其作用可能与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卵细胞质量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Smith等也认为针刺治疗提高临床妊娠率可能与针刺后患者感觉良好、心情放松等密切相关。

另外,还有很多报道显示,针灸在治疗许多不孕基础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等方面具有效果。因此,针灸可介入ART的多个环节并发挥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