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与颈动脉超声诊断模板与图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TCD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图1-2-1是常见的典型的TCD错误报告,这两份报告是两家三甲医院为同一名烟雾病患者做TCD检查后给出的报告。A图仅检查了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erebral artery,AC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5根血管,诊断为大脑血管弹性减退和脑供血不足。这份报告血管探测不全,结论有误。B图中BA的探测深度只有64mm,但64mm深度探测到的只是椎动脉vrtebral artery,VA)。L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105cm/s,报告为LMCA流速增高,但通常正常MCA流速大约为70~140cm/s,所以这个MCA的血流速度并未增快。根据一个并未增快的流速得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更是错误的。并且这份报告BA探测深度太浅,结论完全不对。

图1-2-1 两份常见的典型的TCD错误报告

因此TCD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包括:

一、血管探测不全,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确的TCD检查应包括双侧MCA、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颈内动脉终末段(termin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TICA)、颈内动脉虹吸段(carotid siphon,CS)、双侧VA及BA这13条血管。不仅要注意每根血管的流速、方向和频谱形态,并要比较双侧同名血管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是否对称;MCA、ACA、PCA血流次序是否正常。通过颅内这13根血管的检查,可以评价前、后循环血管的基本情况。

二、BA探测深度不够,未探测血管全长

有些TCD操作者探测BA时深度过浅,大约在70~80mm,是错误的,通常双侧VA汇合成BA处在深度80mm以上,但也有的患者汇合处在深度85mm或以上,所以BA探测深度要足够深,建议深度90mm以上为确定的BA,如果深度为75~85mm有狭窄的频谱,可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TCCD)进一步确认病变部位。如果探测BA时只探测一个深度,这也是错误的,因为BA正常长度为3cm或更长,由于BA起始段和末段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好发的部位,因此一定要连续深度探测BA全长,深度为80~11.mm。

下面这个病例是关于BA探测深度的病例:

患者,男性,52岁,因头晕、恶心、呕吐来院就诊,TCD检查双侧MCA、ACA、PCA、TICA、CS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均正常,双侧VA和BA图谱见图1-2-2。图1-2-2A可见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正常。图1-2-2B从右侧枕旁窗,在85mm深度处可探及一个异常的血流信号,表现为血流速度异常增快,收缩期Vs约280cm/s,可见涡流、湍流,声频粗糙(提示重度狭窄)。图1-2-2C可见BA在104mm深度时血流速度正常,但峰形圆钝,达峰时间延长,提示为狭窄后血流频谱改变。

那么,85mm深度探测到的狭窄的血流信号应该定位在什么部位:VA?BA?

患者进行头部MRA检查(图1-2-2D、E),图中箭头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血流信号中断,提示重度狭窄,所以在深度85mm时探测的血管还是VA。因此,由这个病例可看出,BA的探测深度要足够,否则判断狭窄部位可能会出现错误,如果未全程探测,会漏诊大部分BA的病变。

三、只重视血流速度,忽视搏动指数

很多操作者做TCD检查时,只重视血流速度,忽视搏动指数。认为:若血流速度正常,则TCD就正常,这也是错误的。在TCD检查中搏动指数和血流速度同等重要,搏动指数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不同的搏动指数,说明了病变部位的不同。如图1-2-3A所示MRA检查发现BA血流信号中断,提示重度狭窄。图-2-3B~D分别为狭窄后段、狭窄处和狭窄前段的血流频谱,三个频谱具有不同的形态。图1-2-3B表现为血流速度相对减慢,搏动指数减低,是严重狭窄或闭塞后低搏动的波浪状频谱。图1-2-3D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增高,是严重狭窄或闭塞前的高阻力表现。不同的搏动指数指引操作者寻找狭窄的确切部位。并且,当血管极重度狭窄时,狭窄局部血流速度并非增高,而是表现为血流速度减低,甚至低于正常流速,此时就可以根据血管搏动指数的变化推断血管病变的部位。由此可以看出,搏动指数对判断血管病变的部位非常重要。

图1-2-2 一例VA狭窄患者的TCD及头MRA图像

图1-2-3 搏动指数不同,病变部位不同

四、不做压颈试验

很多TCD医生因为担心压颈试验造成斑块脱落,所以从来不做压颈试验。目前美国TCD操作指南里压颈试验也不作为常规操作。但是,压颈试验可以鉴别探及的是哪条动脉,并判断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例如在血管内膜剥脱术术前,根据压颈试验后MCA血流速度的变化,判断侧支通路是否存在,以及血管内膜剥脱术术中是否需要放置转流管。

病例:男性,54岁,无不适主诉,常规进行体检,TCD探及血管流速及频谱形态均正常。图1-2-4双侧MCA频谱所示,双侧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均正常(A图:RMCAVs为83cm/s,PI 1.1;B图:LMCA的Vs为79cm/s,PI 0.9),而且双侧同名血管频谱对称,因此如果不做压颈试验就会诊断为“TCD检查未见异常”。但压颈试验后发现:分别压迫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后,LMCA血流均不下降;LCS的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正常,压LCCA后血流未下降。根据这些资料,考虑病变血管是哪根? CDU示双侧CCA管径不对称,RCCA管径9.5mm,向上分成RECA和RICA(C图);LCCA管径4.5mm,向上未见血管分叉,直接延续为LECA,LICA管腔未显影(D图)。CDU提示LICA先天未发育。

图1-2-4 一名颈内动脉先天未发育患者的TCD频谱和CDU图像

进一步检查头MRI和MRA,如图1-2-5所示,头MRA示LICA未显影(A图,红色箭头),BA供血给LPCA 及LMCA(长箭头为LMCA,短箭头为LPCA)。头MRI可见右侧颈动脉管内走行的颈内动脉横断面(D、E图,短箭头),但左侧未见骨性颈动脉管(D、E图,长箭头)。

结论:LICA先天未发育。这个病例做TCD时,如果不做压颈试验的话,就会漏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未发育。所以,在做TCD时候,正确安全地做好压颈试验很重要。

压颈的位置在甲状软骨(喉结)以下,气管以外,胸锁乳突肌内缘以内,在这个区域内可以触及到搏动的颈动脉,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颈动脉。压颈的时候手法要轻柔,点到为止。压颈同时还要注意有无栓子脱落:注意看淡蓝色频谱背景上是否有高强度的异常信号出现(图1-2-6),同时注意听是否有尖锐的“鸟鸣音”。若年龄较大,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如果有条件,先做CDU,注意斑块的位置,压颈时避开。如果没有CDU,建议用4MHz探头先做颅外动脉,或者用听诊器听颈部杂音。

五、“以点代面”——每根血管设置一个深度,未探及血管全程

探查血管要尽可能地探查其全长,尤其是MCA、VA及BA,要求我们必须连续深度全程探查,MCA探测深度为30~60mm,VA深度为50~80mm,BA深度为80~110mm。

图1-2-5 与图1-2-4为同一例患者的头MRI检查

图1-2-6 栓子信号

图1-2-7是一例LMCA远段狭窄患者的TCD频谱,LMCA的起始处、主干血流正常(图1-2-7A~C),但远段(图1-2-7D)存在重度狭窄。所以,探测血管一定要连续深度探查,避免漏诊。

图1-2-7 一例LMCA远段狭窄患者的TCD频谱

A~D深度分别为64mm、60mm、56mm、46mm,可见A、B、C图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均正常,但是D图血流速度异常增快,可见涡流湍流,声频粗糙,提示为LMCA远段重度狭窄

六、“盲人摸象”——单纯分析每一幅频谱,没有频谱群的观念

Willis环的血管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所以一定要整体地去评价血管情况,而不能单一去分析每一幅频谱,要树立频谱群的观念。

病例:患者,男性,27岁,常年头痛,左侧颞窗穿透不良。如图1-2-8所示,从右侧颞窗可见RTICA(B图,基线上方)、RMCA(A图)、RACA(B图,基线下方)存在涡流、湍流、短弧线,闻及鸥鸣音(提示重度狭窄)。头MRA(C图)短箭头RTICA、RMCA、RACA限局性信号变淡,提示重度狭窄。由于患者左侧颞窗穿透不良,所以从右侧颞窗探查LMCA血流速度(D图基线下)慢于LACA(D图基线上)及LPCA(E图)。如果孤立的分析LMCA的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会得出LMCA正常的结论。但如果频谱群进行分析,发现LACA及LPCA血流速度快于LMCA,发生血流次序改变,提示LMCA慢性闭塞,图C长箭头为LMCA主干消失,由新生烟雾状血管替代。这个年轻患者,没有脑血管病常见高危因素,双侧TICA、MCA和(或)ACA重度狭窄或闭塞,结合临床各项资料在排除其他疾病后,最终确诊为烟雾病。所以,避免孤立的分析每一幅频谱,树立频谱群的观念。

图1-2-8 一名烟雾病患者的TCD频谱和头MRA图像

七、简单地认为“血流速度增快=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减慢=脑供血不足”,或仅仅报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而不去寻找其原因

图1-2-9 血流速度增快的几个例子

A.血管狭窄;B.代偿性增快;C.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D.血管痉挛

既往存在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TCD血流速度增快就是血管痉挛,而血流速度减慢就是脑供血不足,这些观念是错误的。目前,随着TCD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操作者认识到TCD不能报血管痉挛和供血不足,但又诞生另一种错误,就是只报现象,如:××血管流速增快或××血管流速减慢,这是另外一种误区。绝大多数情况下,TCD应该明确的报告结论是:××血管××部位××程度狭窄。血流速度增快可出现于多种情况,如图1-2-9所示,如血管狭窄(A图:可见涡流、湍流,声频粗糙)、代偿性增快(B图:频谱形态大致正常)、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C图:搏动指数减低及隆隆样杂音)、血管痉挛(D图:均匀一致、多条动脉流速增快,峰形尖锐)等。所以,血流速度增快不等于血管痉挛,操作者需要认真分析每一幅频谱伴随的其他特点。血流速度减慢也可见于多种情况,如狭窄后的低流速低搏动(A图:波浪状频谱);狭窄近段的低流速高阻力(B图)、锁骨下盗血时VA频谱(C图:收缩期切迹)、颅内压增高(D图:血流速度减慢和搏动指数增高,也常出现舒张期血流反向等变化)等。因此,血流速度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痉挛或供血不足,多数血流速度变化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这些频谱除了流速以外,还具有其他的特点,操作者根据这些特点,尽可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所以,规范TCD的正确操作和诊断非常重要。TCD操作者应该做到:

1.血管探测全面(包括双侧MCA、ACA、PCA、TICA、CS、VA和BA);

2.每根血管连续深度全程探测(MCA 30~60mm,VA 50~80mm);

3.BA探测深度要足够(80~110mm);

4.同等看重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

5.做好压颈试验;

6.树立频谱群的观念;

7.用好4MHz探头;

8.认真、仔细地寻找每一个血流速度增快和减慢的原因。

图1-2-10 血流速度减慢的几个例子

A.狭窄远段,波浪状频谱;B.狭窄近段,高阻力频谱;C.SubA盗血时VA的频谱表现;D.颅内压增高或脑死亡频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