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健康传播工作方法
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一)健康传播的12个步骤
健康传播要体现传播与教育并重,传播更注重解决目标人群的健康行为问题的理念。
1.明确所要推广的健康行为。如每位孕妇至少要接受三次产前检查;应该给患腹泻的病儿继续喂母乳或继续喂食物。
2.明确目标人群。例如,妇幼卫生健康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妇女,因此,就应针对妇女来进行健康教育。但是,不能忽视可能会对妇女们的知识、态度、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其他人群,如丈夫、父母、公婆、医务人员、居委会有威望的人或村干部等,他们也是健康传播的间接目标人群。
3.了解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是否需要传播某些技能。例如,要教会哺乳母亲正确的喂奶姿势,还要教会母亲如何配制糖盐水并喂给患腹泻的患儿喝。
4.掌握传播对象现有的健康知识、观念和行为。这有助于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展健康传播活动,避免重复,而且可以做为今后评价健康传播效果的基础资料。
5.了解所要传播的健康信息是否在当地已经宣传过。如果已经宣传过了,就应了解是谁介绍的?当时是如何宣传的?人们的反应如何?群众对此信息的态度是什么?不被接受和采纳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信息对下一步要开展的健康传播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6.调查目标人群现有的健康信息的来源。其意义有三层,一是了解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或其他媒介)和人际交流的渠道(如居委会有威望的人);二是发现他们比较相信的信息的来源或渠道,这些渠道可能是今后开展健康传播可以利用的;三是提醒注意这些来源的信息可能会与要开展的传播发生冲突,例如电视中婴儿食品的广告会对将要宣传母乳喂养的信息产生影响,有些老年人的旧观念会对宣传新法接生和住院分娩产生影响。了解这些有助于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加以注意。
7.选择最容易使目标人群接受的传播方式或渠道。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小媒介传播各具特色。每种传播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将多种方式结合使用,才能保证传播的效果,并且要不断强化所传播的信息。
8.设计健康传播的信息。好的健康传播的信息应该是通俗易懂,符合当地文化、风俗和习惯,实用性强,简明扼要,信息内容紧扣传播目标,没有技术方面的错误,以正面教育为主,使用当地语言表达。
9.制作健康传播材料并作预试验。在正式制作传播材料和发行之前要对材料进行预试验,也就是要到部分目标人群中去征求意见,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传播材料中的信息、是否喜欢这种材料或形式、能不能接受所提供的信息、有哪些修改的建议或意见,然后按照预试验的结果对材料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和有限经费的条件下,大大地提高传播的效果。
10.健康传播工作应与其他卫生服务措施相配套。如推广使用碘盐的宣传要与本地有了碘盐的销售相结合;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应该在医院有了接生条件后才比较现实。
11.评价所推广的新行为在人群中的采纳情况。了解所推广的新的卫生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和多大范围内正在被接受或采纳。可以与第4项的内容进行比较,了解并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不接受新的行为,这有助于确定下一步的传播计划。
12.分阶段重复和调整传播内容。要使大多数的人接受一项新的健康行为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地进行宣传,而且要根据目标人群知识水平和行为的变化来调整信息的内容和传播的方式,以保证人们能够采纳并巩固新的健康行为。
(二)医患沟通的技巧
医患沟通也是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有效地加强医者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促进社区居民、患者和家属对医者的信任、理解、配合,既有利于顺利完成诊疗计划,保证医疗质量,避免某些医疗纠纷的发生,也能提高社区健康教育的效果。医患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一门心灵的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对医者的每一句话,患者都是高度关注的。因此,语言可以给患者带来信任和希望,也可以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绝望,语言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
非语言交流即身体语言,也称“行为语言”,由于非语言沟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因此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
医患沟通有哪些技巧?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融洽医患关系。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医者在短短几分钟内赢得患者的好感甚至信任,对日后医患关系的建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医者的言行对患者就是一种心理治疗和安慰。
2.提高医者自身整体素质,增加沟通的科普性和通俗性。医者精湛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持沟通效果的纽带,娴熟的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以及对病情的焦虑,迫切希望了解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如果医者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耐心、温和地讲解,并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给予开导,鼓励患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将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3.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和亲切感。针对文化层次高、容易接受的患者,医者应当积极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工作时间、生活环境、各种管理制度,以及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安排,介绍病情及治疗效果,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及护理心中有数,积极配合。
根据患者年龄、性格、病情上的差异,采取的沟通方式也应该不同。与年轻人沟通时应注意避免沉默,避免教训性的语言,注意使用解释性和保护性语言,可以缩短与患者的距离,使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自然、容易。
4.认真聆听病情。患者在诉说病情时,医者要认真聆听,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要运用好自己的肢体语言,通过看、听、触摸及必要的科学检查等环节获得全面、可靠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医疗科学理论和自身从医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预案。
5.仔细询问病情。询问是在听的过程中对谈话内容深入探究的反映。在医患沟通中,如果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而说不清、道不明自己的症状时,医者应以温和的态度和委婉的语气鼓励患者,并据此设问。
6.避免自身不良情绪的影响。医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无论如何不应向患者发泄,即使因误解而受到嘲讽甚至谩骂时,也要设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遇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哀有节、激情不露,以唤起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加安全感。尽量使自己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切忌把不良情绪带给患者,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激化医患矛盾,这是医者良好的素质和美好心灵的体现。
(三)健康咨询的技巧
1.交谈技巧
“交谈”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来影响或改变教育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交谈是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咨询者要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向教育对象提供适合个人需要的信息。
(1)提供的信息应尽量做到清楚、具体而又谨慎,不至于使对方感到恐惧或威胁。
(2)把握谈话分寸,避免把话说得绝对。通常,先从肯定好的方面开始,最后指出弱点或问题症结;如果反过来做,来访者可能会变得充满戒心,情绪低落,以致听不进对问题讨论的重要部分。
(3)对来访者反馈信息时,咨询者应使用建议性语言,不是命令或者劝告的语言。
(4)交谈过程中,来访者常常不自觉地以表情、动作等非语言形式表达他的感受,要注意观察其情感变化及其内在含义,这将有助于与其谈话的深入。
(5)交谈过程中作适当停顿,给对方以提问和思考的机会。
2.倾听技巧
倾诉与倾听,构成了交流的基础。倾听是通过有意识地听清每一个字句,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字句的表达方式,借以洞察来询人的真正含义和情感。
在倾听的过程中,采取稳重的姿势,力求与说话者保持同一高度,双目注视对方,不断用点头、发出“嗯、嗯”等鼻音或重复关键词语的方法,表明对对方的理解和关注。
很多原因会打断倾听的过程,如环境中有噪声、谈话中有人来访等,除了这些客观原因,还有分心、产生联想、急于表态等主观上的心理因素。对外界的干扰,要听而不闻,即使是偶尔被打断,也要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回来;对于主观因素,要有意识地加以克服和排除。
在听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分析,抓住要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但对讲话离题过远或不善言表者,可给予适当的引导。
3.提问技巧
提问是交流中获取信息、加深了解的重要手段。问题如何问,常常比问什么更重要。有技巧的发问,可以鼓励对方畅谈,从而获得所期望的信息。提问的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每种提问都会产生不同的谈话效果。
(1)封闭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具体,要求对方简短而确切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有”或“没有”以及名称、地点、数量等一类问题,往往是为了证实一种情况。如“您有多大岁数了?”封闭式提问适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
(2)开放式提问:
这类问题比较笼统,能诱发交谈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认识、态度和想法,有助于谈话者真实地反映情况,并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宣泄、表达被抵制的情感。其常用“怎么”“什么”“哪些”等句式。
(3)探索式提问:
为了解教育对象存在问题或某种认识、行为产生的原因,常常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也就是再问一个“为什么”,适用于深入了解某一问题。
(4)偏向式提问:
又称诱导式提问,提问者把自己的观点加在问话中,有暗示对方作出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的倾向。如“你今天感觉好多了吧?”更容易使人回答:“嗯,好多了。”在了解病情、健康咨询等以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活动中,应避免使用此类提问方法。
(5)复合式提问:
指在一句问话中包括了两个和两个以上的问题。如“你父母都健康吗?”都健康或不健康好回答,一个健康一个不健康则使回答者感到困惑,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应避免使用。
4.强化技巧
在咨询对象认识到问题所在、选择行为决策、实现咨询目标后,给以积极性强化是巩固咨询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积极性强化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反应来表扬、激励他人的过程。在结束交谈前,除再次强调本次交谈的要点,征求教育对象对本次交谈的看法外,还应用积极的语言对教育对象的表现加以鼓励和肯定,为下一次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语言性强化:
语言性强化是用语言激励咨询对象保持某一行为。语言性强化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自然性强化。指用词汇或短句来表示同意对方的言论或行为。如“好”“对”“是的”。②评价性强化。对当事人做出的努力给以正面评价,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强化手段。例如:“你已经尽了力”“说得好”“这是个成功的尝试”。评价性强化通常由咨询人员用来激励当事人继续努力。③支持性强化。用于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和鼓励,表明咨询者是在公正客观地考察和感受当事人的处境。例如:“我十分理解你的感受”“对你来说,这确实是太难了”。支持性强化适用于咨询对象需要同情和理解的情境,在咨询过程中,广泛应用。④个人性强化。与评价性强化不同,个人性强化着眼于对人身体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而不是针对他的行为表现,例如:“你今天看来气色很好”或“你的模样一点也没变”,“你的新发型很适合你”。面对情绪正在好转的当事人,康复期病人,下定决心的戒烟者,适时的几句“奉承”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行为强化剂。
(2)非语言性强化:
用微笑、点头、目光注视对方是常用的非语言强化手段。某些身体接触,如用手拍拍对方肩膀;某些手势,如竖起拇指,都是用来表示支持、鼓励、赞赏的非语言强化技巧。值得强调的是,语音、语调、语速类语言对语言作用的强化、消减乃至抵消作用在强化技巧中显得更为突出。例如:用平淡冷漠的声调说:“这很有趣”,这只能说明说话人对这件事不感兴趣。因此,使用语言性强化技巧必须伴随以相应的非语言强化,以增强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