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古毫针与师氏毫针
一、古毫针(第七针)
(一)古毫针的形状
《灵枢·九针论》:“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一寸六分……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二)古毫针的作用及应用
古代文献除外科病以外的针灸方中凡不注明具体针具者,多指毫针而言。
《灵枢·九针论》:“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灵枢·卫气》:“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二、师氏毫针
师氏毫针的形状、使用方法和适应证均与现代普通毫针一致,适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但师老毫针的滞针手法颇具特色,故特做介绍。
滞针手法是师老创新的一种独特运针手法,这种手法类似针刺意外事故的“滞针”,但属于手法滞针,和意外事故不同的是只有针头部与周围组织缠住,针与肌肉组织缠得很紧,用手提拔针柄,可感到针下沉紧,不能拔出。滞针手法可以持续地产生并保持强烈针感,促进针感传导,提高临床疗效。
1.操作方法 将针快速刺入真皮下,以左手食、中二指紧压穴位两旁,并紧紧压住皮肤,微微向外用力将穴周围皮肤绷紧,以右手拇、食指将针缓缓刺至所需深度,同时根据需要直刺病所,或使针尖朝病位所在方向,捻转提插取得针感后,即单方向捻针,使针尖部肌纤维将针滞紧。此时提动针柄,手下即有沉紧的感觉;将押手离去,单用刺手不易将针捻动,亦不能拨出,医者感到针下十分沉紧,患者会感到针感十分强烈。起针时将针轻轻倒捻几转,就可顺利出针。
2.滞针手法的操作关键 将针刺到所需深度后,医者应有意识地使用指上“内力”使针尖与周围组织缠住滞紧,但只能是针尖,而不能让针身、针根与周围的组织及表皮缠住,特别是不能让表皮与针根滞住,否则会引起局部疼痛,也不能达到针感要求。
3.滞针手法的作用 滞针手法可以加强针感,扩大感传范围,具有促使气至病所的作用。此外,滞针手法具有撕脱组织粘连的独特功效,可用于一些慢性炎症所致的组织粘连和腹部外科、妇科手术后造成的肠粘连等,从而使这些患者免除手术治疗粘连之苦。
4.滞针手法的适用范围 一般病证均可使用,尤其适宜于麻痹疼痛方面的病证,对因慢性炎症导致的局部组织粘连,如因肩周炎造成的粘连,出现伸举、旋转困难等症状的,以及术后腹壁与肠管粘连等,运用滞针手法,疗效尤为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