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创新教学管理,不断提升MPA培养质量
西南大学MPA教育管理中心
西南大学是第五批获得MPA授予权的学校,从2011年开始招收首批MPA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新获批学校,从学校到承担学院高度重视,积极落实国家学位办和全国MPA教指委关于MPA教育培养的有关政策和规范要求,在准确定位,加强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管理,提升MPA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学校获得MPA专业学位授予权以来,MPA教育在本地的影响力逐年增强,报考学生逐年增多,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也得到逐年提高。
一、准确定位,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
作为新办学校,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确保报考生源问题。MPA生源是一个学校兴办MPA教育的活水源泉,是开展MPA教育的基础。通过创新努力,西南大学基本没有出现其他一些新办学校招生人数少的尴尬局面,招生人数毫不逊色于其他先办学校。在2015年全国MPA院长工作会议上,得到了MPA教指委的肯定。
第一,面向地方社会需求,学科指向和专业方向定位准确。西南大学获得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后,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认真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后发优势、错位发展策略”,确定了专业定位三个面向:面向政府基层,以区县街道、乡镇以及村官为招生对象;面向高职院校,以高职院校在职管理人员及新进教师为招生对象;面向基层公安机关,以区县公安机关和基层公安派出所警务人员为招生对象。事实证明,这一专业定位是准确的,2011年招生以来,80%以上的报考和招收学生都来自这3个层面。
第二,与政府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获得MPA学位授予权后,即着手与重庆、四川党政相关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一方面为MPA教学提供教学实践基地,更重要的是为本校MPA教育提供持续、稳定、充足且素质较高的生源。几年来,在重庆渝北、合川、渝中、长寿、开县以及四川广安、达州等十几个区、市、县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从而确保了每年报考本校MPA的考生人数。
第三,与社会培训机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重庆地区有影响力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互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保证足量MPA考生报考本校人数,从而确保招生数量和质量。
二、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
第一,建立较完善的MPA任课教师遴选制度,为每门课程都配备2人以上的任课教师;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调查制度,实行“弹性”课酬制度。对于教学质量满意度达到70%及其以上的,每次课程教师除领取应得的课时酬金外,还可以获得1000元的奖励。
第二,整合学院内部与外部、学校内部与外部的相关师资力量,聘请重庆地区、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老师、知名专家,担任MPA课程教学教师以及讲座教师,也有的担任MPA研究生论文指导老师。
第三,在MPA培养过程中,聘请一批在政府内任职的研究型官员来授课、讲座,并担任教学实习指导老师,实现官员与学者的互动、官员与学员的交流,切实提高MPA培养质量。
第四,注意加强内部师资力量的培养。定制度、定任务,要求MPA主讲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鼓励MPA主讲教师到地方党政挂职锻炼或兼职,与地方党政相关部门联合开展项目研究,采取MPA公开示范课活动,积极参加全国MPA教指委主办的每次课程及案例教学培训会等等方式途径,都成为加强内部师资力量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强化多元化教学方式
第一,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力求体现时代特色,满足培养对象的学习需求,制定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及方向选修课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课和专业课是MPA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行之有效的必备课程模块,而方向选修课则是强调对学生在其自身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MPA以课程学习为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双语教学、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组织必要的社会实践及调研活动,并提交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
第三,完善MPA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MPA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学校就非常重视MPA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与实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较为全面的MPA管理制度,包括MPA培养计划、MPA学籍管理制度、MPA教学规范等。为了保证MPA教学质量,相应出台了针对MPA教师的各项管理规定,包括对教师上课、考勤、考试、成绩、学生评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规范。
四、狠抓学位论文的写作与指导,确保论文质量
第一,本着早部署、早动手的原则,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初即召开学位论文写作及指导工作动员会,发放MPA导师名单和学员意愿征询表,由学员根据自己学位论文写作的大致方向选择与之匹配的指导老师,最后由MPA教育中心从尊重学员意愿与教师合理分担指导任务相结合的原则出发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别通知学员和导师。
第二,确定论文选题会审制度。由学员根据自身实际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方向,学校集中收集学生选题组织相关专家召开选题审定会,未经审定的选题,不予开题;审定未通过的选题,根据修改意见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修改通过之后方可进行开题报告撰写。
第三,实行双导师制度。每名MPA研究生不仅在校内双向选择一名学业导师,还要双向选择一名校外合作导师。考虑到专业学位比较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积极遴选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导师。学校专业学位办公室专门下发了MPA校外兼职导师遴选办法,严格按照学校的遴选条件在重庆、四川等地的党政机关、学校、各企事业单位中聘任兼职导师。通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比较成熟且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导师队伍。原则上,所有MPA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全部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指导。
第四,强化论文写作过程监控。对于在职学习的MPA研究生来说,论文写作是极其艰辛的,也很容易流于形式。学校制定出台论文写作规范要求,规定在论文写作全过程中,必须填写导师论文指导纪录,至少要有三次以上导师签字指导纪录,才能提交论文参加答辩,从而确保论文写作质量。
四年来,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西南大学MPA教学管理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MPA的教学管理上,还有很多的成功经验与科学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MPA教学管理的创新探索,MPA教学质量的提升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