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彭鬯黄痢疾危证案
[病者]
彭鬯黄,年三十七岁。
[病证]
新秋患痢,西医日与泄药治两星期,下愈多,噤口不食,肤冷而烦躁异常,欲卧水中,口渴欲饮冷水,目睛红赤,肛门如烙,舌苔厚起刺。
[脉]
洪大无力。
[诊断]
此虚寒痢证、阳欲脱亡之候。
[治法]
宜温中回阳。
[处方]
附子理中加淮山、益智仁。
冷服一剂肢体即温,反引被自盖,口饮沸汤,痢下稀而肛门不烙。服二剂能稍进稀食,但目不能交睫,日夜无眠,原方去附术加地炭(地黄炭)、酒芍炭(酒白芍炭),一剂能稍卧片时,痢无红白,惟洞泄不止,原方仍用术,加茯苓、补骨脂、肉豆蔻,泻下渐稀,又一身大肿,原方仍用附片,再加黄芪、桂枝,守服多剂,遂转疟疾,每发一次,汗出如膏,稠浊黏手,三发而身肿尽消,饮食大进,改服调理药而愈。
[按]
阴证似阳,感寒如此,痢疾亦然,但感寒易辨,痢疾惑人,阳回痢止而洞泻是其常,泻渐稀而发肿是其变,转疟汗出而肿消,则是变中之变。这里的“疟疾”指发寒热而非真疟,乃气机通达、病机向外的表现,故叶天士所云“此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见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即指此等变化而言。医者如操舟之工,应敌之将,宜辨证察机,使“药随病变,病随药愈”,才是医家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