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
自动化与工业工程类
陈嘉雯
合上书,脑海中竟闪过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西方科学思想与东方哲学理论从事物的两面出发,最终走向同样的终极,在分歧与一致中折射出万物理论的宏大美感。
书的副标题为“科学中的事实与臆测”,我便自作主张地将其与主标题对应起来,事实是一,臆测则是无穷大。人类对世界的探索由无数的一开始,草木沙石、天空海洋、万物生灵,可感可触的事实为人类展示出世界表象的绚烂,却没透露出这世界运行的终极规律。而人类社会的演进,则让这表象宛如一张薄如蝉翼的窗户纸,从茹毛饮血、袒胸露乳的蒙昧,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沉思,人类不竭的求生欲与好奇心驱使着我们一点点捅破它,窥得那朦胧的烛光。
而我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就犹如面对黑箱子的人,既有的事实存在无数种合理解释,而科学,则是人类给出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限制世界边界的,最终是人的思维。人类根据已有经验推演出一套万物原理,而经验之外的事则永远不可知也不可解。所以世界有限也无限。
初读此书时曾感谢自己高中学了理科,所以倾向于用更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这个世界。但现在又逐渐发觉,理科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并非其绝对理智,而是以一条条有序法则交织而成的无序之网,这种近乎混沌的美感令人着迷。有理数和整数一样多,永远无法重合的左右手系在莫比乌斯环上却会发生转换,四维世界在三维空间的复杂投影……高度的理性推演到最后,结局却往往是无穷与无序的非理性。
此书的写作思路也如“从一到无穷大”,杂糅了理化生知识,深入浅出,从数论到相对论,从微观世界走向宏观世界,这样的架构作为一本科普书,是精妙的。科普正如其字面意义,是要让象牙塔中的科学知识,走入普罗大众的生活,而面对科学这一宏大命题,既不可泛泛无物,也不能以偏概全,伽莫夫在这里选择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事实出发,从简单出发。科学时刻发展,但思维方式则永不过时。
我想,科普书最大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其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激发的人们对科学的热情与思考,以及学会用科学眼光去看待世界。回到开头,科学让现实中的“一”生出人类世界之万物。就像手拿万花筒的孩子,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看它的方式。
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我觉得“无法认识世界”并不令人悲哀。“无穷”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让人寻得那个尽头,而在于那永远够不到的云端激起的人们踮起脚尖的欲望。
作者简介
陈嘉雯,女,来自北京市,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曾获第9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北部赛区二等奖、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决赛三等奖、清华附中“立言”演讲比赛第二名。获清华大学领军计划“优秀”认定。
入学时以个人经历为主题录制了清华大学海外宣传视频,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录取通知书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
寄语母校
在附中的日子,如今回想仍然令我嘴角上扬。中学时代能在清华附中度过,我真的觉得非常幸运,因为这里包容并支持每一个青春的梦想。我记得我曾登上无数个舞台,演讲、唱歌、舞台剧……甚或仅仅是面试和比赛,都不断让我成长。我在这里遇到了对我影响匪浅的老师,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拥有了一支乐队,也看到了属于自己的远方。在这里的日子绝不仅是埋头苦读,更是大千世界的万物绚烂。
六年时光,我已熟谙楼前那几株玉兰的花期,熟谙夏日冬雪覆在这大片大片的砖红上,熟谙在这里流淌的每一寸光阴。记忆犹新,一次又一次的中高考加油会送走了一批又一批附中学子,我曾为他们奋力呐喊,祝愿他们为学校摘得荣光,也曾感受过整个学校都在你身后的踏实与心安。
见字如晤,甚是怀念。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在附中的时光吧,它将潜移默化地塑造你,不仅是学识和言行举止,更是你的眼界与思维。我永远为我是一名清华附中人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