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穷大到一——《从一到无穷大》读后感想
电子信息类
武钰淞
我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候,我后来也陆陆续续地看了许多的“科普”的书或册子,而这本是最特别的一本。很奇怪的是,现在的很多科普书都力求语言通俗,甚至是在那里大讲笑话,仿佛没有数理公式的书才是真正好的科普书。就像我每次读《时间简史》都会有些迷惑一样,即便霍金先生在全书中只用了一个公式,但这些偏感性的表述很难让我理解他的相对论、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和宇宙的发展与结局等内容。从根本上讲,我认为这些内容本身就不是感性的,而是建立在一个个数理基础的计算与方程中的。从这一点来看,《从一到无穷大》确实不是一个很“通俗”的科普书,但它却是真正优秀的科普著作。就像刚才提到的,科学本身是基于客观事实与数学逻辑的,所以科学本身是比文学更为理性的。我并不否认一个优秀的科普作者可以在文章中嬉笑怒骂,但我觉得一本真正向读者传达科学的理性思考与人文观念,带来科学的视角与精神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如果这本书现在来翻译的话,可能会有一个更为有趣的名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源于它的英文名“One Two Three...Infinity”。而这便是这本书的整体脉络之所在,伽莫夫先生从科学的女王数学讲起,涉猎了绝大多数学科,探索了无穷广阔的科学海洋。固然,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先前的知识储备,要读懂它相当不容易,而更令一些休闲读者惧怕的是,先生在书中着重凸显了数学在科学中的地位。抛开那些“通俗”的科普读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当我们在科学史中略去科学界的八卦趣闻,略去那些刺激的实景画面,甚至略去那些有趣却可怕的科学预言时,剩下的那些冷冰冰的公式与理论,才是整个科学史甚至是科学本身的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应该去阅读和探索的,也是科普读物最需要呈现给这些读者的。不得不承认,有一些文字,像牛顿的《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是肩负特殊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还需要另一些文字来向社会层面上传播,这本书便是之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明白那些前沿的事物,即便我们作为理工类学生,学过虚数,了解过相对论,但又有谁会把这两类联合起来,去构建时空的坐标和它在时空坐标轴的数学理论依据呢?每个人探索科学的能力大致上都是相近的,但如果只是去关注科学最光鲜靓丽的外衣而忽略了那些看上去枯燥无味的内核,那便一定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和人所获得的智能被浪费的现象了。
还记得知乎上有一个关于“有哪些物理定律/原理/理论的诠释震撼了你的三观”的问题,答案是这样写的“熵增原理”:“孤立体系中,事物总会走向无序和毁灭。忽然觉得,人世间大多努力,皆属徒劳。唯一可以避免熵增的办法,只有去见识更广袤的世界。@Daniel FC”。这种认识固然有趣,也有其深刻的科学哲学意味,但这种高深的感性认识是通过作者在物理学中的积累和对人生感悟体现的。但就像鲁迅能写两棵枣树而别人却不能写一样,这种积累并不能够广泛地传播和应用,更多的是引发经历相近的人的同理心。而与之不同的是,科普读物是为了教会大众一些知识和文化,比如在本书中,作者通过使用概率论的观点,告诉我们熵就是一种物质无规则热运动的概率分布的对数。虽然这句话十分拗口,但是这的的确确是科学上熵的本质。尽管一个直观的例子也没有,这本身却是科学。
我说这本书“硬核”并不代表它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事实上,与现今通俗科普读物相近的是,这本书里面充满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幽默感。我们看到书的第一眼就记住了开篇这个笑话两个匈牙利贵族之间的一次数字游戏——谁说出的数字最大谁就赢。一个绞尽脑汁想了好几分钟,最后说出了他能想到的最大数字:“3”。另一个苦思冥想了一刻钟之后,表示弃权,说:“你赢了!”这种幽默贯穿全书,但不像在某些所谓“通俗科普”书的作者对编科学段子这个能力表现出来沾沾自喜和扬扬自得。从对无穷级数的吐槽“我们什么都数得清,却又没有那么多东西让我们来数!”,到原子结构中杜撰的《万物炮制指南》,这本书的幽默来源于作者对科学本身的理解与认识,而不是对自己科学和文学素养的狂妄自大。
就像邱勇校长所言,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精髓,是创新的不竭源泉。一本好的科普类书籍必然要向读者传达科学的精神。也正如胡适先生所讲的:“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我以为科普书籍不在于读过之后还记得多少所谓的“定理定律”,而是要让读者养成求实的、批判的和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世界观和科学观。具体来说,就是让读者学会有逻辑地探索、有主见地质疑和有大局观地发展,而这便是伽莫夫先生这本书的高明之处了吧。从这个角度来讲,伽莫夫带我们探寻的不仅是从一到无穷大的广阔世界,更是“从无穷大”的世界直击科学“一”的内核——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武钰淞,男,来自北京市,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类。
寄语母校
这个园子很大,能容得你们青春年华。
愿你们能逆光行走,任凭风吹雨打。
愿你们,前途于此。
在隔壁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