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引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品力作,是道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其思想博大精深,被看作是关于宇宙、自然、政治、军事、人生和养生等方面的经典。近代以来,《道德经》在西译的过程中出乎意料地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依据德国宗教学家沃尔夫(Knut Walf)2010年的统计,西译文本有643种之多,其中英译就有206种参见:Knut Walf. 2010. Westliche Taoismus—Bibliographie. Essen: Verlag DIE BLAUE EULE.(DIE BLAUE EULE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西方道教目录》第六版)

在《道德经》英译的历程中,不同的研究者和译者参照不同的版本、注解,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及翻译目的出发,使得译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有学者将《道德经》译本归纳为基督类、语文类、哲理类和演义类四大类别(章媛2012:53),每个类别都有其代表译作。基督类的如理雅各译本(1891),语文类的如威利译本(1997),均是经典力作。但笔者以为,应给予《道德经》的哲学英译足够的关注,才可能考察原作哲学思想的跨文化译介效果。本文以安乐哲和郝大维《道德经》的哲学英译为例,比较其他的哲学译本,重点考察“有”“无”的哲学思想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