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后两位数字填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第一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答案所代表的字母上划线,如

5.第二至第四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按照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6.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被称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解析】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明确提出了把教育学建立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以及“教育性教学的倡导者”。其主要的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其中,1806年《普通教育学》(全称《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是(  )。

A.批判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答案】A

【解析】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等。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劝学》

C.《大学》

D.《师说》

【答案】D

【解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主旨在于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该文还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4“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学观念是(  )。

A.哲学取向

B.情感取向

C.认知取向

D.行为主义取向

【答案】B

【解析】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当成了“冷血动物”,即没有情感的人,提出情感教学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5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班级授课

D.现场教学

【答案】C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中国采用班级上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并且现阶段班级授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6在《劝学篇》中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家是(  )。

A.韩愈

B.张之洞

C.严复

D.魏源

【答案】B

【解析】张之洞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以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内外篇各有主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序》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清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答案】A

【解析】清末政府先颁布了壬寅学制,但由于其某些不合理性,所以并未实施,接着就被癸卯学制所取代。所以我们常说: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8“导生制”学校的创始人是(  )。

A.巴特勒

B.贝尔和兰卡斯特

C.斯宾塞

D.怀布雷特

【答案】B

【解析】导生制学校是由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两人所创,故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兰卡斯特是英国新教“教友会”的会员,他出于对贫苦儿童处境的同情,于1798年在伦敦开办了一所贫民学校,大部分儿童免缴学费。为了扩充学生数量,他利用学生中年龄较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称为导生)充任教师的助手,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名额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牧师贝尔在印度的马德拉斯也以类似的方法主持了兵士孤儿学校。1796年他回到英国后又广为宣传,于是贝尔-兰卡斯特制在英国便风行一时。

918世纪德国“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  )。

A.福禄培尔

B.凯兴斯坦纳

C.洪堡

D.巴西多

【答案】D

【解析】巴西多深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曾著书大力宣传卢梭的教育观点,并呼吁按照卢梭的教育原则创办新学校。1774年,在德国东部开办了一所“泛爱学校”,目的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对人类的广泛的爱,“泛爱主义”因此得名。

10教育名著《爱弥儿》的作者是(  )。

A.洛克

B.卢梭

C.斯宾塞

D.第斯多惠

【答案】B

【解析】《爱弥儿》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在这本书里,卢梭通过对他所设想的学生爱弥儿的教育,竭力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111924年,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

A.潘菽

B.陈鹤琴

C.陆志伟

D.廖世承

【答案】D

【解析】1924年,廖世承开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教育心理学,并在参考桑代克等人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之上,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2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  )。

A.动作技能

B.社会性

C.品德

D.行为习惯

【答案】A

【解析】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3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支持了学习迁移的(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关系说

【答案】C

【解析】A项,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B项,相同要素说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伍德沃斯。C项,概括说的代表人物是贾德。D项,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学派。

14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学习策略,被称为(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B

【解析】A项,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基本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B项,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C项,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D项,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习者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15反映测验分数稳定性和一致性的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A

【解析】A项,测验的信度,即测验的稳定性、同一性程度。B项,测验的效度,即一个测验研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程度。C项,测验的难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D项,测验的区分度,即一道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

16教育实验结果的概括化和应用范围叫教育实验的(  )。

A.外在效度

B.内在效度

C.可靠程度

D.可信程度

【答案】A

【解析】A项,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B项,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17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划分,假设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  )。

A.归纳性假设

B.演绎性假设

C.预测性假设

D.理论假设

【答案】C

【解析】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解释和预测三种,这也是研究假设发展的三个阶段。描述性假设: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的本质,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预测性假设: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18霍桑效应是(  )。

A.影响实验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B.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C.影响实验信度的主要因素

D.影响实验效率的主要因素

【答案】A

【解析】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对外在效度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因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实验安排的效应和多重处理的干扰。其中实验安排的效应,指实验情境对被试的影响。实验者将实验目的、对实验结果的期望无意中传递给被试,被试知道后提高学习或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实验处理的效果含有了特定的含义,如霍桑效应。

19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解决现实问题

B.发展和完善理论

C.运用和推广理论

D.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答案】B

【解析】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设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20标准分的分布形态特征(  )。

A.不同于原始分数分布

B.与原始分数分布基本一致

C.与原始分数分布无关

D.与原始分数分布完全一致

【答案】A

【解析】标准分,是一种由原始分推导出来的相对地位量数,它是用来说明原始分在所属的那批分数中的相对位置的。考生在接受测验后,按照评分标准对其作答反应直接评出来的分数,叫原始分。原始分反映了考生答对题目的个数,或作答正确的程度。但是,原始分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考生间差异状况,不能刻划出考生相互比较后所处的地位,也不能说明考生在其他等值测试上应获得什么样的分值。使用标准分数以后,考生很容易得知自己的总成绩和各科成绩所处的位置,然后根据各类学校录取分数线在常模分数量表的位置,进而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和预测自己能上哪一类学校,把握有多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活动课程

答: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活动课程是以生活中学生(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围绕学生(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它缘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活动课程的优点是: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综合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以学生生活社区的课题为题材,通过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活动课程的不足表现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获得人类文明遗产;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编排课程,难以保证为生活作充足的准备;活动课程内部缺乏确定的水平结构和连续性。

2朱子读书法

答: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之一,由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所得,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的读书法,总结和概括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见解,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局限性在于:所提倡读的书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主要强调怎么读书,不重视书本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

3两难故事法

答:两难故事法是指科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对儿童品德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他编制了9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让儿童、少年和青少年听了故事以后判断是非,然后回答问题,再根据被试的回答来划分其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同时又根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他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4准实验设计

答:准实验设计是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准实验设计的特点是:不能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种实验处理,一般是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因此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度。准实验可以对自变量进行操作控制,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只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当然,可用统计方法进行控制或将一些无关变量纳入自变量因素来提高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能力。准实验的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多组时间样本设计;平衡设计。由于准实验设计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实验设计类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答:虽然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马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制定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和正确认识、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关系的方法论。从我国教育目的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应当说,在教育目的的阶级性上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有其明显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宣扬超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也不同于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剥夺绝大多数人的受教育权、赤裸裸地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同时,它也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受教育者做到政治与业务素质的统一,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3)追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现代社会也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具有以前各社会阶段所未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除了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进展之外,这一民主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2简述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答:“进步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致力于教育革新的思潮运动,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该运动中,杜威的相关基本主张如下:

(1)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的本质上,杜威提出了两个口号:“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他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最基本的观点。“教育即生活”从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出发,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校即社会”与“教育即生活”紧密相连,强调学校生活不能脱离与社会的联系。

(2)课程论

杜威秉持“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主张实施经验课程。打破传统课程逻辑体系,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代替传统教科书进行教学。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论

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一基本原则。他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取与儿童在校外从事活动的类似形式。因此,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但是,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儿童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他所强调的“做”仅是获得和改组个人的经验,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亲身活动,以使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他所强调的“做”完全是建立在尝试错误和盲目的个人摸索上的活动。这显然是片面的。

(4)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广义地说,道德就是教育。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强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协调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反对片面地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提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合作。

(5)教育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意味着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而是将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类,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是指由儿童的本能、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由家长或教师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的目的。杜威反对的是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目的,其所追求的是教育过程内在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习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1)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注意过程

在注意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是否与观察者自身相似或者是否优秀;观察者自身的依赖性、自身概念高低或焦虑程度;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期望。

保持过程

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储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动作再现过程

在动作再现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必须: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动机过程

在动机过程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社会学习论区别获得和表现,因为个体并不模仿他们所学的每一件事。强化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因为它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诱因,对强化的期望影响观察者注意榜样行为,激励观察者编码和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

(2)三种强化

直接强化。指学生经过内部思考后选择某一期望的行为时,直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或者是在某些期望行为产生后帮助学生去完成目标,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3)启示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

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决定学生行为是否产生的关键因素。

他人行为的结果只影响学习行为是否出现,不影响学习行为的习得。

(4)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观察学习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教师要发挥以身示范的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教师要有意识地按照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观察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简述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答:教育研究报告是教育科学研究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对教育研究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也是教育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如下:

(1)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

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中心是创新,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新的材料、从新的理论高度进行探索,从而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要独立探讨,不能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工作。当然,所谓创新,不是说一篇论文从头到尾都要新。但要有一些新的开拓,要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发掘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

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对研究中获得的大量的材料进行提炼、取舍,精选出最有价值、最典型的事实材料作为论据。如果不重视事实材料的论证作用,东拼西凑,空洞说教,铺陈现象,不加选择鉴别,集纳式的举例,同样是写不好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因此,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是写好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关键问题。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人总是在前人或他人研究基础上往前推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因此,在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中,必须正确处理借鉴吸收别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关系。

(4)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语言文字要准确、鲜明生动。所谓准确,是指忠实客观地反映现实,切忌浮华夸张。既不可以日常生活用语代替科学术语,也不可生造词语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鲜明,无论要点、要义或要据,要清楚明白。生动,则要求语言要讲求文采,不要生硬地宣布真理。我们要在忠诚准确基础上讲文采,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

四、论述题(任选3小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如4小题均答,以回答的前3小题计分)

1试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答: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在今天及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教育起着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教育现代化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分不开的。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如下:

(1)教育观念现代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教育观念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落后的教育观,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等。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

(2)教育内容现代化

通过教育内容的调整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稳定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调整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引进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是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3)教育条件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在教育教学中使用先进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闭路电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都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4)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建立高质、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开放、民主的教育管理原则;使用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5)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现代化,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素质、知识构成现代化和教育能力现代化等方面。

2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答: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驱使和学术资料源流之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所以,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二是指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而这二者的活动是紧密结合的。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西周官学截然不同。其意义如下:

(1)私学是与官府分离的,它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

(2)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故各学派弟子的参政意识都较浓,甚至认为“不仕无义”。

(3)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

(4)受教育对象扩大,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各家私学基本上都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

(5)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的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思想解放,尊重理性,重视对真理的探求,由此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这是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大学》《学记》《劝学》《弟子职》等这样的教育专著。《学记》《大学》就是这一时代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试述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

答: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研究法基本包括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适应的方法要求。具体阐释如下:

(1)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历史研究法系统中的第一个层次,是史料的搜集、分析与鉴别,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层次。首先,要通过博览认真发掘史料。史料要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其次,要学会使用辑佚、校勘、训诂等方法。要尊重历史,用历史发展观点对待史料,不随意涂改。

(2)揭示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第二层次是通过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揭示历史的发展过程,说明过去、现在与预测未来。这正是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这一层次涉及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教育领域各学科发展通史(纵向)以及断代史(横向)。这是以年代为经,以各学科发展为纬的编年史,分析其萌芽、发生发展全过程,分析产生发展的客观原因和条件,并研讨内部及外部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教育科学发展阶段分期史。

教育领域各学科基本理论与实践发展专题史。这是就某一个问题,围绕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进行的相对比较集中深入的专题研究,不仅要搜集新的材料,同时要抽象出前人或他人未曾表述过的新认识,从而把该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教育科学理论学派史及其教育家基本理论的研究。这是通过对各学派及代表人物的理论特征、方法上的创造与特色以及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探讨该学派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演变,历史上的贡献与局限性。因此,在搜集鉴别史料基础上,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方法包括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系统中的第三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这是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它为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是通过历史研究建立理论体系,是历史研究方法系统的最高层次,又是研究的落脚点和保证。

4分析下述案例中蕴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并给教师提出建议。

李军大学毕业任教于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中。一年后,他发现班上不同的学生对考试成绩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认为,成绩好主要取决于自己努力。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则认为,成绩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家庭经济条件好,而自己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总是考不好。

答:上述案例体现的是归因问题,由于每个人的归因方式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韦纳的归因理论将人们的归因分为六个方面:能力、努力、难度、运气、周围环境、自身状态。并且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囚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1)归因理论的基本结论及案例分析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

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因此李军班上同学对待考试成绩的不同表现是由于是其归因倾向的不同。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则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周围环境等外部原因。

(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杨老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并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当学生因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他们奖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概念。

采取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努力程度与学业成就的因果关系,从而积极努力地学习。

在班里里树立榜样。对因自身努力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与奖励,从而间接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内归因,并尽量进行可控的内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