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考号后两位数字填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第一题的答案一律用2B铅笔填涂在指定的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或答题卡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4.在答题卡上正确的填涂方法为在答案所代表的字母上划线,如

5.第二至第四题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按照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6.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A.研究教育现象

B.解决教育问题

C.揭示教育规律

D.总结教育经验

【答案】C

【解析】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因此,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涂尔干

B.克伯屈

C.杜威

D.梅伊曼

【答案】D

【解析】“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其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A项涂尔干是社会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克伯屈与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人的主观性

【答案】B

【解析】遗传因素是影响人发展的生理因素,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发展的内部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说孟子的母亲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断改变住所。正是体现了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4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凯洛夫

B.布鲁纳

C.布卢姆

D.泰勒

【答案】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学科结构”的意义;主张螺旋式课程编制;倡导发现式教学观。A项,凯洛夫是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他强调上课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C项,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D项,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运用在教育中是强调(  )。

A.因材施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集体教育中

【答案】A

【解析】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及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6中国古代的太学制度创立于(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C

【解析】经过秦代的法治,汉初的宽松“无为”,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任贤使能的政策。

7中国儒家经典“四书”是指(  )。

A.《大学》《中庸》《孝经》《论语》

B.《论语》《孟子》《诗经》《尚书》

C.《大学》《中庸》《论语》《春秋》

D.《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答案】D

【解析】“四书”和“五经”是我国古代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儒家经典书籍的合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8由维新派创立的学校是(  )。

A.京师同文馆

B.万木草堂

C.爱国学社

D.南洋公学

【答案】B

【解析】维新派,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A项,京师同文馆是由洋务派于1861年创办的,用来培养翻译人才。B项,万木草堂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著名学堂,主要是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C项,爱国学社是1902年11月由中国教育会在上海设立的一所近代学校。D项,南洋公学是由盛宣怀于1896年创立,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

9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夸美纽斯

【答案】C

【解析】柏拉图从哲学观出发,阐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哲学王和军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的重要途径。夸美纽斯将教育作为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10近代欧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答案】A

【解析】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就是“回归自然”。认为教育遵循自然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B项,洛克提出绅士教育的思想。C项,赫尔巴特是首次提出将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D项,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11个体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新的刺激整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称为(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整合

【答案】A

【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即认知结构,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12根据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男孩出现恋母情结的阶段是(  )。

A.肛门期

B.性器期

C.潜伏期

D.生殖期

【答案】B

【解析】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从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来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肛门期:1~3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通过排泄活动获得快感。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生殖期:12~20岁。这一时期,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13“普雷马克原理”是指(  )。

A.利用高频活动去强化高频活动

B.利用高频活动去强化低频活动

C.利用低频活动去强化高频活动

D.利用低频活动去强化低频活动

【答案】B

【解析】“普雷马克”原理是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就是让孩子先做不太喜欢做的一些事情,然后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4最早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将S-R改成了S-O-R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斯金纳

C.苛勒

D.托尔曼

【答案】D

【解析】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是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

15个体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体状态相对丧失,这一现象称为(  )。

A.群体极化

B.去个性化

C.从众

D.社会惰化

【答案】B

【解析】A项,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C项,从众是指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D项,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16按照行为目标,教育测验可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和(  )。

A.职业倾向测验

B.个性测验

C.态度测验

D.情绪测验

【答案】B

【解析】教育测验是指一系列设计来测量人的知识或能力的问题或作业。常见的形式有测验、考试、随堂考等。依据教育目标分类,教育测验分为认知测验、个性测验、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也称人格测验,测量个体行为独特性和倾向性等特征。

17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  )。

A.理论评价

B.效益评价

C.方法评价

D.条件评价

【答案】D

【解析】教育科研质量评价内容取决于对教育科学研究活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从总体上分析,教育研究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这就是目标、过程、结果和条件。

18按调查对象的范围,调查研究可分为典型调查、普通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  )。

A.专家调查

B.学校调查

C.社会调查

D.民意调查

【答案】A

【解析】调查研究,含有调查与研究两个有机联系的过程。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也叫德尔菲法)。按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样调查。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第二类是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三类是调查的测验方法;第四类是总结经验法。

19教育研究中假设的作用在于(  )。

A.明确研究的范畴

B.使问题更具体,方向更明确

C.确定自变量的操作定义

D.明确被试的特征

【答案】B

【解析】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结论。假设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并按确定目标选择研究方法和收集资料,指导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避免研究的盲目性。

20在教育实验研究中,由挑选被试产生的误差,如用极端分数进行回归,叫做(  )。

A.偶然误差

B.取样误差

C.统计误差

D.霍桑效应

【答案】C

【解析】统计误差,即反映某客观现象的一个量,在测量、计算或观察过程中由于某些错误或通常由于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变化偏离标准值或规定值的数量。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其特点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2《国防教育法》(美国)

答:美国《国防教育法》是美国国会于1958年9月2日颁布,为了改革美国的教育制度而制定的法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强调“天才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国家提供财政援助。该法案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3程序性知识

答: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因此也称操作性知识。由于它主要涉及做事的策略和方法,因此也称为策略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

4三角互证法

答:三角互证法是定性研究中效度检验的一种方法。是指对同一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其特点是在研究同一经验性单位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策略。它是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它们是否相互证实,其目的是为了评价资料的真实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文化,特别是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传承,只能通过人的培养,在个体思想意识和认识中得以保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播、传承的作用。正因为有了教育,文化才从一部分人传递给另一部分人,从一代人传递给另一代人,人类的文化才得以积累,才得以普及。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虽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但教育又不等同于文化传播,因为教育不是对所有文化的传播。教育对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学校教育更是如此。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有:首先是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的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选择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再次,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

(3)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教育不仅负有对既有文化的传播功能,而且还具有更新、创造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功能。首先,教育总是基于对既定的社会文化的一种批判和选择,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这样一个选择、组织、生成、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重组和更新的过程,其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从事文化创造,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造的一个直接途径。特别是高等学校正在成为文化创造的主力军。第三,教育可以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再去创造新的文化,从而使学校间接成为文化的创造地。

(4)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吸收,使异域文化之间求同存异。二是通过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的学习,对异域文化进行选择、判断,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

2简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答:赫伯特·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的倡导者。其教育代表作是《教育论》。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主要有:

(1)注重知识的价值。在斯宾塞看来,科学知识的价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价值。斯宾塞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科学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二是科学知识具有训练价值。斯宾塞断言:“在指导上最有价值的教育必然同时在训练上也最有价值”,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价值,还要注重各科知识在训练心智方面的作用。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论证,科学知识占据学校课程的中心地位。

(2)注重科学的课程论。针对英国学校课程轻重倒置,忽视科学学科的弊端,斯宾塞竭力主张改革古典教育,把科学引入教育内容,让科学占据课程的主导地位。他断定,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就是衡量知识价值的唯一标准。斯宾塞建立了一套以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生理学与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规律,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这些科目都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直接联系,属于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

心理学与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的职责,更好地教养子女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它可以帮助父母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智育、德育和体育,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历史课程。它提供给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成长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履行社会义务,作为一个公民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文学、艺术等。这是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和娱乐所需要的知识。

(3)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斯宾塞认为,要实现“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不仅要给学生开设科学课程,而且要采用广泛的科学教学原则的方法。为此,他提出了三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自然教学原则。斯宾塞认为,儿童心智的发展有个“自然过程”,是按照规律进行的,因此,他要求教师要按照自然方法进行教育。

快乐原则。斯宾塞认为,教学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儿童在“愉快的教育过程”中学习。在斯宾塞看来,兴趣是儿童天然本能,比教育者的推理更为可靠。

自我教育原则。在斯宾塞看来,自我教育之所以是一种愉快的教育,是因为它符合“能力演化的阶段”,是儿童力量的“正常运用”,“所用的培养方法应该能够引起内在快乐的活动”,据此,斯宾塞把自我教育看成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并把它和快乐原则视为检验教学是否符合儿童能力发展阶段的标准,当作教育信条来对待。

3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答: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逻辑基础上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其内部条件有:

(1)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有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简述设计问卷中的问题的基本要求。

答:问卷调查是调查研究的一种形式。问卷的题目制定是一个简明的过程。但是,如不仔细注重细节,题目可能不能很好地排列在一起,不能为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因此,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假设直接相关。

(2)题目要清楚、不含糊,使用术语要使答卷人明白。避免使用模糊的、技术性的术语及行话。

(3)在一个题目中只准包含一个问题。

(4)防止使用导向性问题。这些问题隐含着假设或期望的结果,这些题目常常暗含一种具有偏向性的回答。

(5)避免那些会对答卷人带来社会或职业压力的问题。即不要问那些让答卷人感到不满的问题。

(6)避免问那些个人的或微妙的问题。这些题目包括关于确定的收入及卷入违法活动的程度等。

(7)所提问题应是答卷人能够提供信息的问题。所有的题目都要与答卷人的信息背景相适应。

(8)要能使答卷人读懂题目。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用柔和的词语而不是生硬的词语。

(9)题目设置应简短易懂。

(10)当收集定量的信息时,要求答出明确的数量(如行动频率)而不是平均数。

(11)题目的选择答案应当是可以穷尽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对有些题目,为避免强迫答卷人做不愿做的回答而提供一种中立或中庸答案是必要的。

(12)尽可能避免使用否定性题目和双重否定的题目。

四、论述题(任选3小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如4小题均答,以回答的前3小题为准)

1论述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答:西方国家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一直非常重视。虽然各种道德理论的学科依据不同,理论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各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即多元政治、多元文化、多重经济。但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存在着具有浓厚的道德相对主义色彩、重视道德教育形式,忽视道德教育内容研究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方的道德教育发展理论表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道德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既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也反映科学研究的价值。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其产生是基于社会上呈现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问题,也正是由于各种道德教育理论是基于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现实思考、着力于解决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所以每一种理论产生后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欢迎。由于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社会又是一个各方面变化都非常迅速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个体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一定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道德问题。因此,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发展也会继续延续这一规律,以问题为中心,使得理论的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

(2)哲学基础将成为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学科基础。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非常善于以哲学为学科基础构建理论体系。如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则是基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道德领域的应用;价值澄清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哲学。道德符号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分析哲学。将哲学作为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学科基础,使得道德教育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保证了道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因此,在之后的道德理论发展过程中,将哲学作为学科基础来研究道德理论问题,仍然是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3)更加重视道德内容的研究。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多是基于西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重信仰的社会根基,大多不触及西方社会的政治现实,对道德内容大多采取回避的方式,即便是涉及道德教育内容研究的流派或研究领域,也都是在超越现实社会的层面上提出一些中性的、具有普世性价值的道德,如诚实、守信、尊重、责任等。这也使得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有待商榷。由于一定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而一定的内容又有其最佳存在形式,所以,回避现实,回避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是不完全的研究。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弊端,道德理论研究将会更加重视道德内容的研究。

2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答: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论”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的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穷人的教育。

(1)生活教育的含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所以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2)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陶行知在批判借鉴基础上所完成的对杜威学说的改造,得到生活教育实践的验证和充实,最终形成指导生活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只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3分析下列案件中李小阳同学喜欢攀比的心理原因,教育者应如何帮助该同学解决问题?

李小阳是某重点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男生,12岁,独生子,父母都是普通干部,家庭经济一般,小阳同学学习中等,个子矮小,同班同学几乎没有人关注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但他总喜欢与同学攀比,比如某同学买了新款iPod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后,他心里痒痒的,也想拥有同样的iPod,以便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吸引同学们的关注……

答:(1)我认为,李小阳同学喜欢攀比的心理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与李小阳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关。十二岁左右正是自我意识能力比较差的阶段,个体的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中重要的构成成分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的一种态度。李小阳同学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阶段,对于自我认识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容易产生虚荣、攀比等不良的心理。另外,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7~12岁的儿童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课程就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如果没有这种勤奋感,就会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李小阳同学在学校中由于学习成绩中等,较少体会到勤奋感,因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从而产生以外物来提升自身价值的想法。

李小阳被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后,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之后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的尊重、被他人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李小阳同学由于学习中等、个子矮小,因此在班集体中处于经常被忽略的群体。他被他人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想靠外物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班集体与同辈团体对李小阳的影响。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班集体与同辈团体的影响尤为明显和重要。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一个班级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和睦融洽,有凝聚力,有明确的纪律规范,那这种班风就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对那些品德不良的学生构成了一种压力,同时又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小伙伴之间常常会相互模仿、相互感染,既可能使好的习惯和品德得以推广,也可能使不良的思想行为得以蔓延。李小阳的同学买了新款的ipod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本身就是一种炫耀、攀比的行为,也正是这种心理和行为影响了李小阳的行为。

(2)我认为,教育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李小阳同学解决问题:

加强对李小阳的关注、从多角度对李小阳进行科学的评价。对于李小阳这类学生而言,由于学习成绩、品德发展、行为规范等都处于中等水平,因此非常容易被教育者忽视。教育者应加强对李小阳的关注,帮助其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加多元和科学合理。不能仅从学业成绩一个角度来评判学生的优劣,而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予以精神上的鼓励,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李小阳树立可供学习的道德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对儿童行为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儿童可以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教育者可以通过树立榜样,表扬鼓励不攀比的学生来影响像小阳这样喜欢攀比的同学。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面镜子,孩子的心灵受父母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立教。孩子对美的认识往往受父母的影响,甚至将父母的穿着打扮作为效法的对象。

帮助李小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当青少年的消费习惯还在没有定型的阶段时,父母就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习惯。让孩子能够从小就做到理智的消费,合理消费,让他们分清楚“需要”和“想要”。在消费过程中父母要帮孩子控制住“想要”就买的想法,要杜绝孩子的虚荣心膨胀,从而避免出现攀比消费情形。

4举例说明真实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的主要区别。

答: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是教育研究中常见的研究类型。实验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类型上:

(1)真实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a.基本模式:

b.特征: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c.优点与局限: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2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都进行了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如果在前后测之间这段时间内,有什么情况影响,或是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因素产生了干扰,则2组是相同的。局限是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a.基本模式:

b.特征: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例如,研究电视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随机取样,形成两个等组、再随机指派实验组,进行电视教学,控制组仍按照常规进行教学。一段时间后,进行后测,将获得的分数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c.优点与局限:能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既具有前一设计的优点,同时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由于随机取样、随机分组以及设控制组,这种设计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但要注意取样总体的特征,在总体不够大,被试数目较少的情况下,2组或多组相等的假设就难以保证,如n<30,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设法加大样本,同时尽量使被试有代表性。缺点是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所罗门四组设计:

a.基本模式:

b.特征:随机选择被试;2组有前测,2组没有前测;1个前测组和1个无前测组接受实验处理;4个组都有后测。

c.优点与局限:可以将前测的反复效应分离出来,综合以上2种设计的优点,克服两者的缺点;实验者等于重复做了4个实验,可以作出4种比较。可运用2×2方差分析来处理该4组实验数据。局限是往往很难找到4组同质的被试;被试数目多时,数据分析比较困难。因此一般不适用于探索性实验。

(2)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不等控组设计

a.基本模式:

b.特征:有2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虽然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但是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如年龄、性别、标准化学科测验分数、上课时的表现以及身体情况等方面,尽可能使组间平衡,两个组等价。都有前后测。

c.优点与局限: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同归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局限是: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因此,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后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时间序列设计

a.基本模式:O O O O X O O O O

b.优点与局限:外在效度较好,推论范围广。因为能够通过系列前测与后测,对一组被试的比较稳定的变化趋势有所了解,也能对两组处理前后比较稳定的系列变化进行比较,能控制历史和工具影响。局限是实验安排上的反应效果,如历史因素、霍桑效应、练习误差、多次测定中测量操作程序的变化等不容易得到很好的控制,系列的前后测均有可能引起被试的疲劳、敏感与练习效应。

平衡设计

a.基本模式:

X1O X2O X3O

X3O X1O X2O

X2O X3O X1O

b.特征:所有组接受各种处理,但是是一个不同的顺序。各组的处理的数目是相等、平衡的。用其平均成绩加以比较。比如,实验自学、讲授,发现学习3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

c.优点与局限:这种设计是把被试差异,时间顺序作为一个自变量纳入加以控制,是以假设不同组与实验处理之间没有交互作用为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来处理实验结果。这种设计,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通过平衡配置,许多影响实验的无关变量因素相互抵消,从而提高了实验的敏感性。局限是设计本身往往带来不少影响研究效度的因素和统计检验分析方面的问题。当同1个组接受1个以上处理时,有可能产生多重处理干扰,因为不可能对同1组学生用几种不同方式教同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