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答案】B

【解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它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还早三百多年。

2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斯宾塞

【答案】A

【解析】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夸美纽斯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着眼于训练心理官能,偏重发展智力的教育理论是(  )。

A.传统教育理论

B.形式教育理论

C.实质教育理论

D.现代教育理论

【答案】B

【解析】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4“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所说明的教师劳动特点是(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广延性

【答案】C

【解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意味着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体现(  )。

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育原则

【答案】D

【解析】集体教育的思想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即“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6西周时期诸侯所设大学称为(  )。

A.辟雍

B.泮宫

C.东序

D.太学

【答案】B

【解析】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二级。大学设在都城近郊,有辟雍和泮宫之别,天子所设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泮宫。

7宋代教育家朱熹的主要著作是(  )。

A.《大学》

B.《道德经》

C.《四书章句集注》

D.《春秋繁露》

【答案】C

【解析】《大学》为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所编定的《礼记》中的一篇;《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所撰写。

8中国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的特点是(  )。

A.仿效美国的单轨制

B.仿效日本的双轨制

C.仿效苏联的混合学制

D.仿效德国的双轨制

【答案】A

【解析】中国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采用美国的单轨学制,即“六三三四”制,规定初等教育6年(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等教育6年(初级和高级中学各3年,师范学校6年,其中后期师范3年);高等教育3~6年(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

9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掀起了一场公立学校运动,其倡导者是(  )。

A.科南特

B.杜威

C.克伯屈

D.贺拉斯·曼

【答案】D

【解析】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次普及公立学校的运动,这也是一次重要的义务教育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贺拉斯·曼等人成为重要的推动者。

10倡导现代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的德国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凯兴斯坦纳

C.福禄培尔

D.费希特

【答案】B

【解析】凯兴斯坦纳是德国教育家、是现代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活动的倡导者。凯兴斯坦纳主要提出了“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公民教育”理论主要强调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劳作学校”理论认为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机构。

11个体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同时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该个体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解析】皮亚杰认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已经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12最早以动物为实验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

A.托尔曼

B.苛勒

C.桑代克

D.华生

【答案】C

【解析】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先驱,他以动物为实验研究的对象,系统地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从而构建了学习心理学中最早也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13莫雷诺首创的用于测量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方法称为(  )。

A.行为评定法

B.心理测验法

C.自我报告法

D.社会测量法

【答案】D

【解析】社会测量法为美国精神医学家莫雷诺1934年首创,可以用直观图形(团体分析图、靶子图、矩阵图)或数量指标(如个人地位指数、团体内聚力指数)来表示团体中人际间相互吸引与排斥的状况以及其中包含的小团体的构造。

14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间接受到的强化称为(  )。

A.一级强化

B.自我强化

C.部分强化

D.替代强化

【答案】D

【解析】自我强化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部分强化亦称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间接受到的强化。

15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这一现象称为(  )。

A.晕轮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德西效应

D.微波效应

【答案】D

【解析】按照康尼的解释,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在责罚学生的时候要避免微波效应。

16教育研究的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叫教育研究的(  )。

A.外在效度

B.内在效度

C.可靠程度

D.可推广的程度

【答案】B

【解析】效度包含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

17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法分为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和(  )。

A.典型取样法

B.随机取样法

C.活动取样法

D.内容取样法

【答案】C

【解析】观察研究的取样记录方法于20世纪20年代后兴起,是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可分为时间取样法、活动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时间取样法:以时间作为选择标准,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包括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活动取样法: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事件取样法:选取特定样本对象进行观察。

18好的研究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是科学性、可检测性、表达的明确性和(  )。

A.推测性

B.可操作性

C.合理性

D.可推广性

【答案】A

【解析】好的研究假设必须具备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假设要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之上,并得到一定的科学论证。推测性。它要对一定的行为、现象或事件作试验性的、合理的解释,有一定的预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假设的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完整,假设命题本身在逻辑上无矛盾。可检验性。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以验证推测的正确程度和可靠性。

19时间序列设计属于(  )。

A.前实验设计

B.真实实验设计

C.等组实验设计

D.准实验设计

【答案】D

【解析】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

20测量量表的种类分为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  )。

A.选择量表

B.比率量表

C.五级量表

D.时间量表

【答案】B

【解析】测量量表的种类包括: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教学计划的每门学科,都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2三舍法

答:三舍法是宋代太学教学与升补制度。是“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它是“熙宁、元丰兴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熙宁新政”之一。熙宁四年,立太学生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各以锡庆院、旧国子监、武成王庙为舍。始入学为外舍,初不限员,后定七百员,春秋各试一次;外舍升内舍,二百员;内舍升上舍,一百员。学生各习一经。上舍生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元丰二年颁布太学新学令,订三舍法一百四十余条,详密规定太学私试、公试、舍试和升舍方法。定太学置八十斋,每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每月一私试,每年一公试,隔年一舍试;参考日常行艺,逐级校定,分别升舍。元符二年后。三舍法逐步推广于各个州学。州学岁贡其上舍生一人(崇宁元年改为三年一贡),内舍生二人。上舍生先附太学外舍,经试合格补入内舍,三试不中者遣还其州。其内舍生免试,补为太学外舍生。崇宁元年,太学外舍增至三千员,另建辟雍容之。内舍六百员,上舍二百员。崇宁三年,罢州县发解和省试,取士皆由学校按三舍法升贡。宣和三年,罢州县学三舍法,惟太学行之。南宋绍兴十三年始建太学,养士七百人,上舍生三十员,内舍生百员,外舍生五百七十员,选察升补方法更加严密。“三舍法”的实施使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

3陈述性知识

答: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比如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等。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4结构型问卷

答:问卷调查是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的类型可以分为结构型问卷、非结构型问卷和综合性问卷。结构型问卷也叫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其问题的形式包括:是否式、选择式、评判式和划记试。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作上记号。评判式:每个问题后列有许多答案,要求被试依其重要性评定等次,所以评判式也叫排列式、编序式,是用数字表示几种答案应排列顺序。划记式:按同意或不同意,在答案上分别作记号“√”或“×”。这是种核对表形式。在核对表的细目中,被调查者通过选择一个提供选择的答案来回答与选择式、评判式不同之处在于,答案在连续统计上并不代表分点,而是称名类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如此等等,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4)内容的系统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无法全面提供的。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稳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对稳定看作是墨守成规、僵死不变,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春秋鲁国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涉及到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也包含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孔子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从政之人应该是受过教育,有余力的话要继续学习,学习的人有余力的话应该得到一定官职,因而把学习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3简述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不能将自身与周围环境区分。

(2)权威阶段(6~8岁),即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服从和遵守成人的规则或要求就是正确的行为,否则就是错误的行为。

(3)可逆阶段(9~10岁),即自律阶段,儿童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商而制订的,可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1~12岁),儿童不再只是判断是非、单纯的准则关系,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公正观念开始形成。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思维的发展,道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不断的,而且发展的阶段顺序是不会改变的。

4简述教育研究选题的过程与方法。

答: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选题决定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正确选题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教育研究选题的过程与方法要注意以下四点:

(1)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含义有三层:总方向,某学科领域的方向,研究者个人的主攻方向。要真正获得成果,就必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两个方向上。

(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问题分解是把一个大的问题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即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形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正确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实际上也是预期课题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步骤获得解决,从而为进行课题论证提供依据。

(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

善于转换问题提法是指能不断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善于按照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找到各种发展的生长点,使研究的问题步步深入。问题的转换还指当一个问题解决以后,要把握时机,及时转向由此引申出的其他相关问题,把握问题延伸的系列,即要使研究的课题沿一定脉络具有前后的相关性。

(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课题论证是为了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它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通过课题论证,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课题的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领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本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资设备及经费预算等),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的妥当性。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任选3小题作答,共30分;如4小题均答,以前3小题为准)

1试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集体。

答: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个人总是通过他所处的那个集体与社会发生联系。学生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的主体可以加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个体的智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集体:

(1)提出共同的、确当的奋斗目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学生前进的奋斗目标,以便统一学生的意志和行动,推动学生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奋斗目标有近景、中景、远景三种。三种目标要互相衔接,组成一个教育要求的体系。目标一经提出,集体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使学生感到目标本身不是空的,而是同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标实现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比,接着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组织新的活动,使集体永远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之中。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只有把全体学生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形成集体,而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就要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挑选和培养骨干和干部,建立集体的领导核心。班干部是同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一定要选出关心集体、办事认真、作风正派、能团结同学、愿意为同学服务、学习成绩较好、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并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来担任。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又称公意,集体舆论即集体公意,它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是集体生活和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它的来源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集体舆论的形成常常要经历一个复杂的争论、选择和交换的过程。集体舆论是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集体成员的言行。正确的集体舆论包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集体是在全体学生参加共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体现出集体精神。没有具体活动,集体就会死气沉沉,学生就感觉不到集体的存在。有了集体活动,就会焕发精神,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发挥和相互间的团结。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活动的吸引力来自内容的丰富和方式的多样。活动要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学们的智慧才能有自我表现和施展的机会。

2试述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答:终身教育指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终身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郎。他认为:将人的一生分为教育和工作两部分是毫无根据的,学校教育只是人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全部,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教育。教育应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

终身教育的基本主张是: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的模式。

3请分析下列案例中张大同老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校与教师本人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张大同是某市高级中学的数学教师,男,37岁,中教一级职称,已婚,并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妻子因病在家休息已有3年,他个人的工资是全家的生活来源。张老师22岁大学专科毕业后一直在该校任教,至今已有15年了,因教学任务重,一直没有机会进修学习。刚参加工作时,张老师工作非常认真,曾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近几年,该校从外省市调进了多名名校毕业的高级职称的数学教师。与这些老师相比,张老师的工作成绩略显逊色,他所教班级的成绩也低于其他班级。因此,他开始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感到厌烦,工作热情大为降低,觉得教学工作枯燥乏味。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所教班级的一些学生联名给学校领导写信要换数学老师时,他更是觉得郁闷。因此,他想到了调离该校,甚至想改行,不当教师。

答:(1)张大同老师遇到的问题是产生了工作倦怠。

(2)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

(3)教师的工作倦怠可能的原因有:第一,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第二,来自自身的学历与职称的压力。第三,来自学生的不信任的压力。

(4)应对策略:第一,从学校方面看,要提供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的机会;加强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多关心教师的生活等。第二,从教师自身看,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主动与同行交流;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等。

4为调查“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状况”,一位研究者设计的问卷中有下面的问题。请你按照设计问卷问题的要求,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必要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1)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  )。

学校教师

课程专家

学生

学生家长

(2)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教学中应提倡意义记忆,下面属于机械记忆的是(  )。

通过“山巅一寺一壶酒”记住3.14159

通过多次朗读记住一个英文单词

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成语

把拼音“q”联想成气球,记住它的读音

(3)课程可以分为(  ),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  )。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

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学校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为主,校本课程补充

答:设计问卷问题基本要求是:明确问题的范围;问题的内容符合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问题数量适度;问题的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一般一个问题只含一个疑问;问题的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性。

问题1,设计合理,符合问卷问题的要求。

问题2,问题表述繁琐,题干应改为“(2)下面属于机械识记的是(  )”。

问题3,表述不合适,一个问题中有多个疑问,应改为:

(3)课程可以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  )。

以综合课程为主

以分科课程为主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