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教育、社会与人

一、简答题

1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答: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类文化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教育传递着文化,因而使得新生一代能较为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如果人类文化不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那么人类文化就得不到保存、积累和发展。教育传递文化,将人类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成为整个生命的一部分,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有了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

(2)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既然可以传递,也就可以传播交流。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传播交流,可以通过教育、战争、贸易、移民等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学校教育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的重要工具。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教育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摈弃社会文化的糟粕,发扬其精华。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选择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教育通过传递已有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和更新。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新的一代,通过教育可以迅捷而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

(5)教育的文化分层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社会文化这一双向互动的结构模式所决定的。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青少年在他们正式作为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一员以前,都必须先经过学校的选择。教育之所以具有文化分层功能,是因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文化身份”,包括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价值观念、知识和智能结构等,从而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内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人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身心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人是历史的积淀物和生成物,同时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已经有几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类一直在发展着,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体向什么方面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特征。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形成年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3)人的身心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相似性,又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社会对人的发展有诸多共性的要求,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共同的趋向与特征。相似性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比如用智力测验来测定人的智力水平,可以将智力分为超常、中等、低下等不同水平,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性在人的发展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是这种差异性对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4)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然而,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仍具有极大的潜在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个体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的无限性与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如何不断挖掘、开发人的潜能,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关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丰富、逐渐深化,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被否定,它对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而言是独立的。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4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有哪些?

答:(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教育,它由各级各类学校来实施。学校教育有六个明显的特点,即: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学校教育作用的主导性;学校教育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2)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表现在:

学校教育并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和空间。从时空上看,学校教育只占个体活动的部分时间和空间,学校教育只能辐射到有限的教育空间,它也只是个体成长过程特定阶段的影响因素。

从学校自身的特点看,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制度化、非主体化、符号化,从而在某些方面滋生了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如强调规范、统一,强调知识本位的特点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容易导致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的生活等。

二、论述题

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指教育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a.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的尤为明显。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上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作用于政治、经济,这是教育对政治、经济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也不无关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不同的阶级利用教育宣传各自的思想,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但是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让这些社会意识形态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此外,教育还与人口、地理环境发生着联系。人口的多少、地理环境的好坏,都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而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和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使人们能自觉地有计划地生育、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的素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理环境和改造地理环境。

2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和条件。

答: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教育保证人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教育帮助人全面发展。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

人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决定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其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

人的可教育性。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与动物相比,人在本能方面是贫乏的,自然并没有规定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动物的各种器官大都适应于特殊的外部环境和各物种生存的需要。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其能够适应环境,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即使是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

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由于人类的婴儿生存本能匮乏,具有无助性,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依赖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儿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事业。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也就是说,个体的儿童期是未成熟的时期,教育能帮助儿童达到成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开发人的潜能离不开教育。现代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神经细胞都有一个生长、发展过程,而促进其生长、发展的动力是外部刺激,主要是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全球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出人的巨大潜能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也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身心能力的延伸。要使文化得到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就离不开教育,人类世代交替,生生不息。每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后,都要把他加入到社会文化共同体中去过一定的“文化生活”,使他从一个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成为一个具有摄取、分享、鉴赏和创造文化财富能力的文化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作用。一方面,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只有当教育要求处于“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起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欲望。

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及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a.教育的物质条件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但能否发挥这些物质条件的作用,还需要对这些物质资源进行时空上的规划。

b.教师是专职的教育者,其专业水平、事业心、责任感、知识结构、能力等是决定教育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c.教育管理水平也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是个复杂系统,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组合,使之有效运转是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的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作用。

a.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制约着儿童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的质与量;

b.家庭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家长在儿童成长中精力和经济的投入程度;

c.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儿童教育有直接制约作用;

d.家庭的人际氛围对教育影响的发挥有干扰或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都可能对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如开明的政治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消解学校教育中的消极影响;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氛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