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育的概念
1列举三个不同的教育定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试着给出自己的教育定义,加以理论阐述。
答:“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
(1)三种不同的教育定义
①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②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2)对以上三种教育定义的分析
以上三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属性,但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递社会文化、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给“教育”下定义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分析以上三种对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
①裴斯泰洛齐给教育的定义看到了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但是他忽视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要受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影响的,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一面。
②斯普朗格和陶行知给教育的定义的共同缺陷是过于宽泛,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而且只强调了教育的外部强化作用,忽视了教育的个体性。教育活动中包含着传递人类文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传递过程都是教育;同样,生活中包含着教育因素,但生活不等于教育。把教育等同于“一种文化过程”或者“生活”,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规定性;将教育看作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教育的定义及其理论阐述
综上所述,应该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①该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
②该定义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
③该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
④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比较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谈谈你对教育起源的看法。
答: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具体分析如下:
(1)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
①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主要观点是: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当时人类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②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③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再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被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其主要观点是:a.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b.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c.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e.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对教育起源的看法
教育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起源”不同于“产生”和“出现”,仅说明某事物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不够的,还要说明该事物由何而生,从何演化而来。也就是说,要找到教育从中脱胎的事物,即教育的原型,能够成为教育原型的事物必须包含着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要素间具有内在联系。
在原始社会人类活动中具有这些条件的活动,就是人类相互之间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存在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并产生交往的结果,即在交往双方身上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影响。当这类交往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和学的关系时,教育活动就产生了。因此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教育本质论争的意义及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给出你自己的教育本质观。
答:教育本质问题所要追问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1)教育本质论争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者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讨论。这是我国教育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论争,对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论争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争论,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准确地、系统地把握各种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建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育本质论的主要观点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即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性说。
①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被称为传统派的本质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个决定表现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因此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②生产力说。这种观点可称为现代派的本质观。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的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和延续的手段。现代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从事这种生产的劳动者,必须要掌握生产知识和技术,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因而,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
③多质说(或多因素、多属性说)。这种观点可称为折衷派的本质观。多质说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
④本质规定性说。这一派被称为深化派的本质观。本质规定说的方法论特点,是力图从教育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从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专门特点,从教育自身矛盾的特殊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这一派又可分为“社会实践说”“传递说”“促使个体社会化说”等。这些说法尽管立论各异,但这都是立足逻辑的规定性,认为研究教育本质,就是揭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本质观
教育的本质应是教育固有的基本属性,是一切教育中都存在的普遍特点,它不仅是教育区别于艺术、哲学、宗教、科学以及物质生产的根据,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
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理性的升华、人文精神的发展,从传统的社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生活的目的,成了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教育不仅是传播人文精神,培养人的知识技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发展其本质的手段。由此可以将教育的本质规定为:教育是人类借以传承文化精神和知识技能的手段,是培养、建构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其本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它是教育存在的依据。
4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现代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是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到共产主义社会将完全实现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教育。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的首要之点就在于,它能提出培养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目的并将它付诸实践,以往一切教育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这一基本特征与前一个基本特征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乃是现代教育两个根本性的特征。其他一系列基本特征都是与它们密切联系着的,甚至是派生的。
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教育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就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越来越科学化,教育依赖于科学技术,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沃土。正是科学技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结起来,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没有科学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他们的体力;不仅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④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民主化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教育民主化首先表现为教育普及化,“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要求的一个具体口号。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也导致教育法制化,产生和发展了教育法。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由外部民主向内部民主发展,教育民主化与民族化、国际化的关系也是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
⑤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社会频频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教育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国际教育竞争和合作也推动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发明革新,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也应用到教育中来,甚至成为教育的一个专门领域,教育技术也发展起来,这也是现代教育所特有的现象。
⑥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现代教育逐步发展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它的又一基本特征。首先是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现代教学的开放性逐渐突显的重要表现就是大教育观的诞生。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逐步突破封闭性,而且在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不再是封闭的了。现代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性越来越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方面相互依存、联系越来越密切。
⑦教育功能扩展和增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比中世纪封建性的教育一天天增强和扩展其功能,越来越多地“释放”出它的能量。把功能局限于狭隘片面的范围甚至削弱自己功能的教育,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教育功能取决于教育的内外部条件,是发展变化的、是统一发挥的。
⑧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即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教育先行由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教育思想的条件,即思想要对于客观历史进程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改变观念。
⑨不断变革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教育不但自身进行变革,而且成为变革社会的因素。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急剧、深刻的变革。教育外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有利于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教育内部结构和功能往往迅速失调,需及时调整;教育本身还存在一种固有的不满现状(自我改进)的冲动力量,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推动了教育不断变革。
⑩理论自觉性越来越提高。现代教育是理性水平的实践而不是感性水平的实践,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活动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如果停留在感性活动、经验水平上的教育,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