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文化产业地区均衡发展的政策理论
对地区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的历史。1957年缪尔达尔(Myrdal)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缪尔达尔认为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一系列反馈效果产生自我累积的因果循环,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地位,进行自我持续的经济发展;并促使各种要素受收益差异的吸引而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使两者间的经济差距趋于扩大。他还认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由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波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区域差异扩大。由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政策主张。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应当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强发展势头的地区,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因果循环造成地区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这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刺激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1958年赫希曼(A.O.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他认为,区域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其进一步集中,区域经济差异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增长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核心企业家善于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与缪尔达尔提出了“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相对应,赫希曼也提出了“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的概念。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应占主导地位,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占主导地位会缩小区域差异。赫希曼还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产业“联系”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形式的投资选择:替代选择和延迟选择,在把“引致决策”应用于经由“短缺的发展”和经由“超能力的发展”的选择中,他推导出两个产业联系的诱导机制:一个是前向联系效应;一个是投入供应、派生需求联系效应。因此,赫希曼认为,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而在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中,又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即选择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部门优先发展,这就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
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也存在区域的不平衡发展,但同时文化产业又因为其特性,不存在地域上的限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机会发展本地的文化产业,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4.1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理论
对文化城市的研究主要是伴随着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研究而诞生的。霍尔(Hall,2000)阐述了城市和“新事物”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指出,城市的创造力依赖于艺术家、知识分子、企业家、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创意阶层,这些人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通过在城市中不断交流融合,不断创造出新事物。因此创意城市是通过文化、科技和市民领先中心的合力作用来建立的。霍尔认为,真正的创意城市是多方面领先的,并建立在艺术和技术的创意融合基础上,因此通常是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大量的新事物不断涌入,旧秩序受到挑战的地方。
兰德瑞(Charles Landry)被认为是创意城市的倡导者,他的《创意城市》是这一领域系统地论述创意城市的第一本专著。Landry(2000)指出,21世纪的城市体系和发展动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用19世纪的旧有方法研究21世纪的城市问题。兰德瑞通过大量的城市个案研究,指出创意城市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富有想象力的个体、创意组织机构和有明细目标的政治文化。他还列出了七个有利于创意城市发展的因素:人员素质、意志与领导力、组织文化、地方认同、人种多样性和获得不同人才、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以及网络动力。Landry还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显著的作用,创意能让城市的生态更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创意可以解决问题、制造财富。
Florida(2005)研究了文化人才对创意城市的影响。Florida认为,21世纪音乐家、作家、诗人等创意群体已经成长为一个阶层,创意阶层的兴起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创造一个适合创意阶层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以吸引文化人才的入驻,是建立文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Florida指出,文化人才倾向于聚集在3T(Technology技术、Tolerance宽容、Talent人才)指数高的地区,即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多样化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其中“宽容”对于一个地区和城市形成吸引文化人才的能力相当重要。Florida的创意阶层思想对创意集聚研究、创意人才计划的制订以及创意城市的规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格特勒(Gertler,2004)探讨了创意城市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格特勒认为,创意城市主要是通过3C(Creativity创造力、Cohesion凝聚力、Competitiveness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提高城市经济活力。由于城市内基本组成要素之间的强烈联系可提升社会强大的凝聚力,创意城市中的各种团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创意鸣”(Creative Buzz),对创造力的产生和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是有很大贡献的。Greg Richards和Julie Wilson(2004)指出,城市正不断利用文化活动改善形象,吸引访客和投资,刺激居民文化消费,促进城市发展。
斯科特(2005)指出,创意阶层对创意城市在就业结构、文化生活和物质外表诸方面有着特定的影响。创意阶层是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人才,它能够有效地融合文化与技术这两种元素,因此吸引创意人才是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如果地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不充分,那么仅依靠激励措施无法吸引到充足的创意人才集聚。Scott认为,现阶段城市之间的关系是互补与相互竞争并存,相互交换专业化的产品将不同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同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关注自身的集体利益。因此关于创意城市的研究应当考虑新经济和全球化所产生的影响,影响创意城市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者网络、创意场域和地方劳动力市场。
贾斯廷·奥康纳(O'Conner,2006)总结了创意城市使用过的相关概念。早期是以文化为主的城市拆建概念,之后是以文化为主的城市再生概念;20世纪90年代之后,主要表现为城市创意对各个行业的渗透而形成创意产业,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超越了以往的文化产业范畴。
Pratt, A.C.(2008)分析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他指出: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行政长官和决策者的目标——高水平文化设施和良好的生活质量。使用较高水平的文化设施来满足地方推广以区别于其他城市是最新的趋势。城市管理者的反应总是建立文化设施,因此,现代美术馆、歌剧院和其他建筑被复制。城市重点发展那些不可能被复制的文化或遗产。早期努力模仿旅游业,并转向“文化旅游”和“遗产”,后来转移到日常文化:文化季。在相邻的地区文化季有不同的遗产,但这一概念被普遍用来作为一个消费场所:所有可以吸引财富的“文化旅游”以及“创意阶层”。
Graeme Evans(2009)指出:所谓的新产业集群在当地文化和创意区与次区域的创意中心的范围和规模,是与政策干预以及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投资相关的。在一度下降的城市和老工业区集中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现在的知识与体验经济的语言和符号的扩张,在经济、部门和空间上显示出来。同时政策的集中和效仿非常明显,表现为促进创意空间和产业集群,数字媒体和科学城的形式,这是由新的经济增长的一项统合分析驱动的,但也是由老工业经济的干预和政策的合理性实现的。这些被用来证明以前的和残留的工业区的重建,以及城市利用创意区和知识中心作为灵丹妙药,以实现更广泛的城市扩张和再生计划。
Bernadette Quinna(2010)分析了文化节对实现城市文化产业政策的效用。他认为,当前城市政策框架内的概念化的艺术节是不平衡的。虽然艺术节对部门的增值效应明显扩大,艺术节可转化为旅游景点和城市形象制造者,使得城市的艺术产品供应形成了一个一分为二的局面。由于艺术节效果明显并能快速产生效果,因此比其他文化组织更加吸引公共资金、公共和私营部门的投资与私人赞助安排。解决这种不平衡需要确定艺术节和旅游部门之间合作的共同基础,并需要更广泛的涉及艺术节的文化和城市政策。
2.4.2 文化产业城乡间均衡发展理论
文化产业究竟是否一定出现在大城市,也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呈现在主要城市。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与城市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文化产业集群与日益增强的学习创新能力之间的明显联系,及文化生产要求高度区分的劳动力技术交迭的事实,意味着完全发展的文化经济经常在大城市出现(Pratt,1999)。Dominic Power(2003)在跨国的背景下对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北欧四国的文化产业从就业和企业行为上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四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向城市集中和集团化的倾向日益加强,空间要素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但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和农村同样都有机会发展文化产业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
Roberta MacDonald和Lee Jolliffe(2003)指出,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农村和更偏远的地区补充通常都在下降的传统产业的开发工具。文化和以社区为基础的伙伴关系的角色被认为在拟议的不断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框架中。这四个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少数居民认识的机会,并将旅游资源纳入社会经济规划;第二阶段——社会团体规划和实施旅游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第三阶段——发展社区伙伴关系和一个正式的旅游机构帮助将计划变成持久的吸引力;第四阶段——完全集中、合作、长期规划和旅游营销。该框架对乡村旅游发展是有用的,经常被保存在农村地区的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以社区为基础的伙伴关系例如合作社,可能是非常有效的。Morgan等(2002)提出,地区的形象和身份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性属性,其中前者包括“自然”的方面,诸如位置、方便的交通、住宿、活动和服务,而后者包括更令人激动的方面,如景观、气氛和当地人民的友好态度。这些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身份,代表乡村旅游和农村资金之间的关键联系。为了达到市场上的持续成功,农村地区需要建立一个标识或品牌形象,为潜在的游客总结自然品质、风景、人民、文化的本质,地区的品质和活力。Jenny Briedenhann和Eugenia Wickens(2004)认为:作为发展方案,乡村旅游正日益被视为灵丹妙药以增强边缘地区的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的再生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条件。因农村贫困而痛苦的欠发达国家,在未开发的自然和文化财富领域寻找新的正宗的经验方面有相当大的潜力来吸引游客。他们认为,应集中活动和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路线、刺激地方之间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有意义的社区参与,以及公共部门的支持,为小规模的欠发达地区的当地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机会。Brian Garrod、Roz Wornell & Ray Youell(2006)提出,乡村旅游目的地面对有关创造和投射有效的营销身份的特殊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旅游市场能够实现的拉动力相对有限。另一个原因是,乡村旅游行业仍然高度分散,往往包括很多比较小、一般家庭式经营的业务。这限制了行业共同工作创造和维护一个明确的、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能力。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达成全面协议的项目很少是现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一个模糊的和潜在不利的目的地形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应重视农村旅游和农村资本的关系,农村资本的投资,不应该被视为一个额外的选择,而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和可持续的乡村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
Chris Gibson和Lily Kong(2005)指出,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乡村地区,和许多其他国家,情景已有所不同,逆城市生活方式移民的出现,乡村景观的改变,致使远程办公和艺术及文化产业部门在乡村地区浮现。因此创意和革新不是大城市的唯一,创意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Chris Gibson(2008)在关于创造力和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的政策讨论的背景下探讨了澳大利亚农村青年向外移民的主题。他认为,第一,创意产业正在作为一种潜在的方式促进青少年文化活动和工作,反过来,它们可能会被想象成一种手段,以减轻青年向外移民的现象。然而,创意产业在就业和社会方面存在矛盾。创意产业可能产生比公开的数据显示更高的青年经济活动的参与率。对未来就业增长的战略,也应该考虑创意产业就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第二,从更广泛的角度,创意产业作为战略的一部分遏制农村青年外流时,创造性的活动可能会以间接的方式促进农村发展,特别是当与对青年活动的宽容增加、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和改善青年人的福利的政策目标相关联的时候。虽然正式的创造就业机会可能有限,创意产业可以通过丰富区域社会生活和协调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缺点的看法来减轻青年迁移到城市的影响。这种政策的实施,需要转变年轻人观念和提供更真诚的承诺,以鼓励年轻人觉得他们属于非都市区。
Ann Markusen(2007)指出,对于农村地区,文化设施和规划提供了一个以本地为导向的特别充满活力的增长潜力形式,她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居民可以将他们在其他地方用其他形式的消费支出转移到当地采购,反过来支持其他的当地收入。其次,农村地区可能会吸引相对自由的艺术家们,他们搬到该社区并带来了自己的出口销售(或获得赠款的能力),为该地区带来新的想法和创意。再次,如果在本地市场成功,可能会开始吸引游客到这个地方。最后,如果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城市的中心,他们可能会振兴主要的街道,并带动其他零售投资和与艺术无关的参观。艺术家生活/工作的建筑及表演中心会增加本地消费,吸引艺术家成为当地居民,并最终吸引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消费者。农村地区可以采取行动制定一个文化策略,强调艺术家作为领导者和艺术委员会作为社区服务主体的作用。
David Bell&Mark Jayne(2010)通过英国的Shropshire的个案研究探讨了新兴的农村创意产业的政策制定。他们批判了现有的创意产业政策,认为其几乎完全集中于城市作为创意工作的地点。White Pauline(2010)指出,围绕创意产业的政策辩论多集中于城市地区;然而,农村地区存在特别的优势吸引创意工作者。在农村地区发展创意产业,有可能产生可持续的高品质的企业和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多元化。生活质量、自然环境和地区的创意遗产是吸引创意人才到农村地区的关键因素。该部门的挑战包括吸引和留住当前和未来的创意人才,以及对该地区的主要创意优势的威胁。基础设施的提供和质量的问题,在宽带接入和运输环节也同样存在。发展政策和联网的机会对支持创意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