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觉解即境界”的主知特征
新理学欲对事物进行“形式底”释义,对事物“甚少肯定”,它的内在目的仍是要对文化人生的方向作出某种断定,仍是要通过“宇宙及人在其中之地位究竟‘是’如何”来“断定人究竟‘应该’如何”,这就是《新理学》之后,《新世训》《新事论》,尤其是《新原人》之所以作。冯友兰最早建立哲学系统的尝试就是人生哲学,在1930年出版的《人生哲学》是对其博士论文《中西人生哲学之比较》的充实和拓展,在那里体现了他对一个新的人生哲学的最初的探索。
有学者认为,《新理学》太西化,《新原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传统的某种回归。我们倒认为,《新原人》主要是把《新理学》中人生问题的理论线索充分展开出来,在理论方向上并无大的改变。《新原人》着重分析了觉解、心性、境界等观念,其有觉解方有境界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新理学的主知特征。冯友兰说:
人对于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所有底某种境界。
觉解即形成意义,意义即形成境界。因此,境界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觉解的不同。
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人对于人性觉解的高低,而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客观知识”的多少。人生境界从底到高主要可有四种:顺着自己生物学上的性而行的人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并无觉解。自觉地为着自己的功利而行动的人是功利境界。“在自然境界及功利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并无觉解。此即是说,他们不知性,无高一层底觉解。”对于人之性和道德性有觉解,“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是道德境界。冯友兰说:
人不但须在社会中,始能存在,并且须在社会中,始得完全。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社会的制度及其间底道德底政治底规律,并不是压迫个人底。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中,应有之义。人必在社会的制度及政治底道德底规律中,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得到发展。
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有宇宙的全时,人之性始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此种觉解即是天地境界。在天地境界中人不仅是社会中人,也是宇宙中人,不但对于社会应有贡献,对于宇宙亦应有贡献。
有觉解方有境界,无觉解即无境界,新理学有时几乎把觉解与境界等同起来。新理学一再强调,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觉解,其意义不在于获得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在《新原道》中指出:
新理学中底几个主要观念,不能使人有积极底知识,亦不能使人有驾驭实际底能力。但理及气的观念,可使人游心于“物之初”。道体及大全的观念,可使人游心于“有之全”。这些观念,可使人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这些观念,可以使人的境界不同于自然,功利及道德诸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底人,谓之圣人。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觉解,就有什么样的意义,有就什么样的人生境界,观念、觉解、意义和境界几乎是一事。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中把天地境界看成是一种哲学境界: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一般地说哲学,特殊地说形上学,其功用是帮助人达到精神创造的那两种生活境界。天地境界必须看成哲学境界,因为若非通过哲学得到对宇宙的某种理解,就不可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符合道德律的行为,道德的人也不是单纯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的人。他的行为,他的生活,必须信有对相关的道德原则的理解;否则他的生活境界简直可能是自然境界。哲学的任务就是给予他这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