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位客户,找准潜在客户
营销人员需要加大力度,找到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需求且具有购买能力的潜在客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企业如何才能拓展更多的市场,取决于客户数量的多少。因此,为了抢先一步争取到客户,就必须对客户有准确的定位,找准潜在客户。
1.1 对目标群体进行定位
在通信行业,相对于一些老牌企业而言,华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作后进者。在创业之初,TOP级客户根本就不给华为机会,华为只能转而到三四线城市开拓市场。得益于对目标客户的清晰定位,华为才能从强劲的对手手中抢占一部分市场,完成了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
华为在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和实际工作中,会要求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奉行“先瞄准目标,再开枪”的原则。在制定销售目标之前,华为的营销人员会在合理的范围内确定目标客户人选,然后多方位搜集客户信息,以保证能够准确定位目标群体,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制定出详尽的项目策划方案。
正因为华为营销人员对目标群体的准确定位,以及对客户信息和竞争对手的认真分析,使得华为营销人员实现目标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减少了耗时耗力的无用功。
随着企业越来越注重经营效率,很多企业在选定目标客户时,也越来越注重搜集信息,提高对客户定位的准确性。
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定位有一定的方法可循。营销人员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定位有明确的了解,明白企业能为客户提供什么,然后再对目标群体进行定位。有些营销人员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急于找到目标客户,常常导致在与客户进一步接触时,发现自身并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前期所做的努力做了无用功,浪费了机会成本。
中国联通公司(“联通”)当初推出新产品CDMA时,希望能借此增强竞争力。在对目标群体的定位中,中国联通将该产品的客户定位为中高端用户,也就是每个月话费超过200元的用户。
联通通过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了此结论。其一,因为CDMA与GSM的双网经营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所以联通试图平衡这两者的关系,这样定位有助于避免两网的客户出现抢夺现象;其二,联通GSM业务的客户都是低端客户,将CDMA定位为中高端客户,可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但是,在分析中,联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时80%以上的中高端用户是中国移动的客户,且中国移动还有信号好这一优势,在这群客户中,有很多人并不愿意更换新的号码。
此外,CDMA在当时也有局限性,使用这个号段的人,不仅要换号码,还要更换手机,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降低了对用户的吸引力,而且CDMA当时只提供2G网络,未能改善中高端用户上网的需求。在宣传上,联通当时也未能切合中高端客户的需要,早期以“走进新时空,享受新生活”的形象进入用户的视线,随后又改为“绿色、健康”的宣传理念,与中高端用户追求的技术创新和畅享网络等需求相差太远。
就在联通因为定位不准确,而未能吸引中高端客户之际,中国移动却准确定位了中高端用户,打出了GPRS这张王牌。在这场竞争中,联通毫无疑问输给了中国移动。
结合案例可知,对目标群体准确定位,可以为营销工作打开一个好的局面。客户不会因为企业手中有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而改变自己的需求。只有根据自身的产品特性,寻找到合适的客户,才能把产品顺利地卖出去,这也是营销人员花费力气定位客户的目的所在。
1.2 盘点潜在客户资源,编制清单
对目标客户进行分析之前,营销人员需要做好客户资源盘点,将具体的客户名单一一列出,输出清单,然后进行调查和分析。
编制潜在客户清单,是一次客户信息收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与竞争对手争抢资源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兴媒体等已成为营销人员盘点客户资源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优秀的营销人员必须懂得利用公司已有资源,通过同事、公司资源库获取信息。在客户关系管理上有经验的营销人员,还可以通过老客户介绍、第三方信息平台等方式,发掘新的潜在客户。这些都是收集编制潜在客户清单信息的方式,营销人员可以尽可能拓宽信息渠道盘点客户,为之后的客户分类以及客户信息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在指挥作战时,采用了宽大的正面垂直部署策略,他要求部队,一旦某个潜艇发现目标,便立即报告并紧随跟踪,然后发动集体式目标搜寻,使战队集结在某海区攻占阵位,并利用暗夜对目标发起进攻。
这一类似狼群觅食的目标搜索战术,后来被应用在企业的营销领域。有人经过研究发现,在营销工作中采用这种“狼群战术”,利用营销团队搜集客户信息,并以各销售人员为据点,组建信息网络,可使营销团队在准确定位目标群体后,实时传输和共享客户信息,从而使团队获得重要客户资源。
编制客户清单是为了更快找准潜在客户,并制定相关方案。个人的能力有限,手中掌握的资源也有限,因此在团队的配合下搜索客户源,并进一步确定目标客户,可以及时对潜在的客户资源进行跟踪和确认。华为一向重视团队合作精神,华为的营销团队也素有“狼性团队”之称,在搜索客户资源时,团队间相互分享信息,避免了重复劳动。
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等技术获得不少客户的资料,找到潜在客户。但是要想更为准确地对客户进行定位,还需要与客户有所接触。华为在早期信息获取不方便时,就坚持走访客户以获取资料,现在很多华为人也保持着拜访客户的习惯。
1994年,在华为工作还不满两年的周成(化名)开始负责营销工作。开会时,任正非问他们团队能到多少个县去调查客户资源,周成鼓起勇气表示能完成500个县。于是,任正非给他们下了跑500个县的指标。
这个团队总共才十多个人,华为给他们配备了七八辆车,他们就开着车从深圳一路开赴中国各地的县邮电局。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推广华为刚刚研发出来的局用交换机,不到两年时间,他们就跑完了500个县,每个县用时大概三天,平均每个人跑了四五十个县。
不管产品有没有推销成功,这次下县,收集到了丰富的客户资料。这也让当时邮电部的领导大为震惊,要求干部们都向华为学习。
现在华为的客户网遍布世界各地,就是这样一步步拓展出来的。企业要有足够的毅力,才能快速增加客户资源。企业多年来积累的客户资源,通过内部平台,也可以为营销团队在拓展新客户时提供参考。
1.3 分类客户群,挖掘潜在客户
不同的潜在客户即使是对于同一款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的需求,针对这些客户,营销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在分类的方法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目的都是能够从中找出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根据客户的属性特征进行分类。比如说,有些潜在客户有需求,却没有能力购买;有些潜在客户尚不清楚自己需要更换新的产品;有些客户有购买的意向,却并未引起重视等等。在不同的行业,对客户群分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企业会根据客户群的实力来进行分类。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对客户群的购买意向、购买行为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更好地了解目标客户群。
2011年,华为开始拓展企业业务和消费市场业务,于是成立了企业BG和消费者BG,此举是将华为的决策权向一线前移的一大步。在消费者业务上,随着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兴起,华为认识到自身在互联网渠道建设上的不足后,又推出了荣耀品牌,并赋予这个品牌独立运作的权力。经过调整后,荣耀品牌通过互联网渠道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促使华为手机迅速崛起。
华为将权力下放后,三大业务版块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掌握着实权,在竞争中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自行决策,做到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在短短几年间,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都闯出了一片天地。以消费者业务为例,华为手机得到飞速发展,在国内市场份额做到了第一的位置,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行中也进入了前三强。到2016年,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已经占华为销售总额的30%以上。
在分类客户群时,应抓住每个层级客户的核心特点,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这样才能通过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在这一群体中的规模销售。
华为的营销人员在多年的市场工作中,发现每个客户的需求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不同,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此,在分类客户群时,尤其注意核心客户群,并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在消费者领域摸索多年的余承东,曾就对这两年关于消费升级的问题表示过自己的看法,他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另一面》文章中写道:消费者其实是千人千面的,再大众的情人也不能俘获所有人的芳心,因此华为该做的是找到我们的核心消费群体,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的产品就是给他们的情书,品牌则是他们阅读这份情书最好的注脚。可见核心客户群体对营销的重要性。
宝洁公司通常在推出新产品前,都会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并且将客户群进行分类。宝洁首先关注的就是最核心的客户群,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要全力赢得的。宝洁还分类出策略性目标人群,这类人群目前游走在外,但可能有机会赢得。宝洁依靠这样的目标客户分析思路,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对自己有用的客户,匹配销售策略。
事实证明,这一招成果显著。宝洁曾推出一款新的美白产品,将产品定位为中档价位,认为最核心目标客户群为年龄在20到28岁,月收入在3 000至5 000元的客户群;那些更年轻的女性则被作为策略性目标人群,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虽然目前还不足以消费此款美白产品,但这个群体对此关注度高,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下一个核心目标群体。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并进行分类后,宝洁对核心客户群的消费习惯和偏好进行了了解,通过针对性的营销宣传,对策略性的目标群体进行“投资”,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定位目标群体、分类客户都是为了更为准确地找出潜在客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营销人员耗费一些精力,但做好这一步,将为后续工作的展开带来便利。因此,潜在客户就是营销的对象,找准了目标,再下手,比毫无头绪,在混乱中开展工作要轻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