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

自我控制作为个体人格建构的核心要素是何时出现的,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应用不同的范式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但总体上来说,研究者比较认可自我控制在个体1.5岁左右出现,下面从自我控制的各个维度介绍其发生特点。

一、早期儿童自我控制发生机制及时间点

婴儿并非生来就具有控制能力,多数心理学家从神经生理角度出发,认为大脑皮质抑制机能是儿童控制调节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儿童刚出生时皮质的抑制机能还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这直接导致了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冲动性。随着内抑制机能的完善,儿童逐步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另一些心理学家从冲动性角度出发,从动作控制、思维控制以及情绪控制角度考察儿童从冲动性转向自我控制的发生年龄。随着自我控制结构研究的发展,自我控制各个成分的发生发展研究也日益丰富起来。

自我控制是在生理不断成熟的条件下伴随注意机制的成熟和其他心理能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最早可能发生于出生后12~18个月。特拉奇等人(Traci et al.,2007)发现,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我控制发生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12~30个月时的维持注意的能力能够预测个体24个月时的自我控制水平。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出现得更早一些,最早可于6~12个月时出现。由于学者们对于自我控制发生的标志存在很大分歧,从而直接导致了对自我控制能力发生年龄的界定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二、早期儿童自我控制发生的研究

研究者对自我控制的内涵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结起来,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自我控制包含了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对事物长时间的坚持、对即时冲动性行为的抑制和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短期即时满足等能力。所以接下来从自我控制的四个维度: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和自我延迟满足来介绍自我控制发生有关的研究。

(一)自觉性的发生

关于自觉性的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约束性顺从、情境性顺从以及规则的内化上,而且研究者们通常认为约束性顺从是自我控制的萌芽。克加斯查等人的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表现出约束性顺从的人数在14~45个月呈上升趋势,具体来说,在“做”情境下(玩具整理)的约束性顺从提高了15%(从14个月的14%至45个月的29%)。而在“不做”情境下(不碰新奇的玩具)的约束性顺从提高了45%(从14个月的40%至45个月的85%)。可见,让年幼儿童对某些信号不做反应比让他们做出反应更困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冲动性控制的能力逐渐增强,尽管他们还需要父母的提醒。而在这个年龄段中在“做”和“不做”情境中表现出的情境性顺从的人数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更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父母的要求,更少地表现出消极、抵抗等不良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另外,研究者在同样的情境中考察了婴儿的内化行为,不同的是在对内化进行考察时并没有家长在一旁监督婴儿。结果发现,在“不做”情境中婴儿一直没有表现出内化行为,尽管研究者假设33个月以后的婴儿就能在“做”的情境中表现出内化行为,但实验结果却表明即使是33个月、45个月儿童的内化得分也很低且没有明显的进步。可见,在缺少外界监督下婴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仍十分有限。

另外两项研究还表明(被试分别为17~24个月的婴儿和2~6岁的儿童),儿童对母亲要求的反应是自愿顺从最多,消极不顺从其次,反抗最少。这反映了学步期儿童的典型特征:一方面,父母开始为儿童的社会化做准备,对儿童提出了自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学步期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局限和他们自我意识增强、自主性的提高,他们在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却积极争取“个人独立权”,这将不可避免地和父母要求发生冲突,产生不顺从行为。

陈会昌等人的研究表明,2岁儿童不顺从行为中消极不顺从最多,其次是拒绝、协商和反抗,各类不顺从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且2岁时的不顺从行为对7岁、11岁时父母和教师报告的问题行为有预测作用。

(二)坚持性的发生

目前研究者主要在困难情境中考察坚持性的发生、发展。比较典型的研究范式包括给被试一个超出其能力范围的拼图,考察被试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性。研究表明,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幼儿坚持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埃里克森的迷箱任务也被用来测量4岁至初中阶段儿童的坚持性。儿童被要求完成迷箱中的拼图,迷箱被一块布挡着,被试看不见迷箱里的情况。迷箱任务不仅可以测量注意的坚持性,还可以测量冲动抑制性。该任务的测量结果与父母和教师报告的努力控制能力的结果有关。另外,研究者也采用“不可能完美的圆”任务(IPC)以及“透明盒子”任务(TB)来测量幼儿的坚持性,这两项任务的特点都是通过诱发被试的生气/挫折情绪,为研究者提供观察幼儿坚持性的机会。坚持性是比较高级的自我控制能力,关于坚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坚持的发展上,而儿童何时产生坚持性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冲动抑制性的发生

2~4岁儿童对某种信号不做出反应比让其做出反应要困难得多,这表明儿童在对停止或抑制某些行为上,控制能力还稍显不足,但3岁后抑制能力迅速提高。对于冲动抑制性的研究,目前研究者是从自我控制的不同方面(认知、行为、情绪)进行考察的。如考察行为冲动抑制性的慢走测验、慢画测验、降低声音测验,考察认知冲动抑制性的Stroop范式和Go/Nogo范式,考察情绪冲动抑制性的延迟满足任务等。当然,延迟满足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是自我控制的一个独立维度,我们将在自我延迟满足维度下单独探讨。

慢走测验一般用来测量22个月及以上婴儿,慢画测验和降低声音测验一般用于测量33个月及以上婴儿。研究表明,慢走、慢画测验的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只有在慢走测验上中班男女幼儿才会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伯尼尔(Bernier)等人改编了休斯(Hughes)和恩索(Ensor)等人的Baby Stroop范式,在其研究范式中,要求被试先用大勺子喂“妈咪”玩偶,小勺子喂“宝贝”玩偶,等儿童熟练了之后玩相反的游戏,即用大勺子喂“宝贝”玩偶,小勺子喂“妈咪”玩偶。研究表明,26个月的婴儿具备了一定的转换能力,但还处于较低阶段。赫拉尔迪-考尔顿(Gerardi-Caulton)使用了空间冲突任务考察24~36个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实验中儿童要按一个和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图片相一致的按键(事先在按键上贴上同样的图片)。在一些任务中图片呈现的方向与按键方向相一致,而在另一些任务中则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在反应的正确率上还是反应时上年龄差异均显著,24个月的被试在不一致任务中反应的正确率已经接近60%,30个月婴儿成功处理空间冲突的比率接近80%,而36个月时被试反应的正确率已达到90%。琼斯等人采用简单西蒙任务从面对冲突抑制行为的能力、对错误的检测与纠正、对言语或身体控制策略的使用三方面考察了33名3~4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36~48个月的幼儿面对冲突抑制行为的能力从22%提高到90%,错误检测和纠正能力也同时出现。

(四)自我延迟满足的发生

不论是作为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来研究,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方面进行研究,自我延迟满足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自我控制的发展过程一样,延迟满足本身也经历了从外加延迟满足到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过程。

一项“礼物延迟—蝴蝶结”任务的研究表明,大约70%的24个月的儿童能够成功地应对这样的挑战并完成任务。另外,还有一些早期研究,如沃恩等人(Vaughn et al.,1984)研究了18~30个月婴儿的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他们的研究评价了自控的两方面:延迟和在清理任务中对母亲指导的顺从。结果表明,自控的两方面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